聊一聊你眼中的Data Agent,它能帮我们完成什么?
Data Agent 的“发动机”到底是什么?一句话:它得同时长出一颗“数据大脑”和一张“行动手脚”。数据大脑——大模型(比如通义千问)负责把人说的话转成“真正想查什么”;行动手脚——能直接连数据库、写 SQL、调接口、画图报表,把结果拿回来。中间再加一个“小算盘”——任务规划器:先拆任务、再排优先级、错了还能自己改。三者一起才让 Data Agent 像人一样“听懂-动手-交卷”。做 Data+AI 时,我踩过哪些坑?坑一:数据乱。 字段名中英夹杂,同名字段在不同表里含义不同。解法:先做“数据户口本”——打标签、写注释,再跑个自动扫描脚本,每天把新增的奇怪字段发到群里让业务同学认领。坑二:问法太自由。 用户一句“最近咋样”能让 SQL 写成一本书。解法:把高频问题做成“模板+示例”,大模型先匹配模板,实在匹配不上再自由发挥,既省 token 又准。坑三:结果不可信。 大模型偶尔瞎编数字。解法:让每一步都“留痕迹”——把生成的 SQL、跑出来的原始表、画图用的数据,全放在一个可下载的日志包,用户能一键核对,错了好甩锅(也方便改)。对瑶池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的三点小期待“说人话”能力再升级——最好连“帮我看看上周哪个商品卖爆了”这种口语都能直接拆成指标、维度、时间窗口,不用再教用户说“按 SKU 分组汇总上周 GMV”。“一键纠错”——跑出来的图表明显不对(比如销售额翻 100 倍),它能自己回头检查 SQL 是不是把单位弄错,弹窗提示“是不是把分当成元了?”“越用越懂我”——同一张报表我每周一早上 9 点都要,它能不能第三次就自动在 8 点 55 把结果发我钉钉,并附一句“老板,咖啡已备好,数据也热好了”。
赞42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