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片面包_个人页

麦片面包
个人头像照片
0
3
0

个人介绍

暂无个人介绍

擅长的技术

获得更多能力
通用技术能力:

暂时未有相关通用技术能力~

云产品技术能力:

阿里云技能认证

详细说明
暂无更多信息

2025年03月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暂无更多信息
  • 回答了问题 2025-03-05

    如何看待「学习 AI 是个伪命题,AI 的存在就是让人不学习」的观点?

    用AI的前提是“会学习”你连基础概念都不懂,AI给你答案你也看不懂。比如让一个没学过数学的人用AI解题,AI列出一堆公式,他可能连符号都不认识,更别说判断对错了。说白了,AI是工具,工具用得好不好,得看用工具的人有没有脑子。AI会犯错,你得有脑子兜底。AI不是神仙,它可能一本正经说胡话(比如编造不存在的数据),也可能被错误信息带偏(比如网上谣言学多了就跟着错)。如果你自己不学习、不思考,AI说啥你都信,反而容易被坑。就像导航软件偶尔导错路,司机也得知道大致方向才能发现不对劲。AI越厉害,人越要学新东西。AI技术本身一直在升级(比如从GPT-3到GPT-4),背后的原理需要人类研究;AI在不同领域应用(比如医疗、法律)也需要懂行的人去调教。如果人人躺平不学习,谁来让AI变得更聪明?最后AI只会原地踏步,甚至因为没人维护而崩盘。不学习=把命运交给AI,风险更大。如果所有人都依赖AI做决定,一旦AI出问题(比如算法歧视、隐私泄露),普通人连怎么反抗都不知道。只有自己学了相关知识,才能看懂AI在干嘛,出了问题能维权,甚至参与改进技术。说白了,学习是为了不当“AI奴隶”。AI的作用是帮人“少干体力活”,比如查资料、算数据,但“脑力活”的核心(比如判断、创造、质疑)永远得靠人自己。学习不是为了和AI抢饭碗,而是为了掌控AI,让它老老实实当你的帮手,而不是反过来被它牵着鼻子走。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3-04

    一键生成讲解视频,AI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到底有多强?

    作为一名AI技术爱好者,最近深度体验了'PPT一键生成视频'课程,这种被代码重构的创作方式,完全刷新了我对内容生产的认知。 当我第一次把个人工作总结PPT拖进生成窗口时,整个人是屏住呼吸的——系统在20秒内就拆解出了34页的叙事结构,自动生成的解说词不仅准确概括了数据图表,更清晰概括了表达思路。 在创意表达层面,AI展现出了'像素级模仿'能力。我特意测试了科技、教育、美妆三个不同领域的PPT模板,生成的解说风格竟然能自动匹配——科技类用冷静的男声+合成器音效,美妆类切换成活泼女声并搭配气泡音效。 但要说超越人类创意,我发现AI目前更像是'超级剪辑实习生'。它能批量完成80%的流程化工作,却很难制造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神来之笔。 这种技术最让我兴奋的,是它正在重构知识传播的'单位成本'。以前需要三天制作的培训视频,现在午休时间就能产出五个版本进行A/B测试。有个做职业教育的朋友说,他们现在开发新课的效率提升了300%,讲师只需要专注打磨核心内容,剩下的'视频包装'完全可以交给AI流水线。 站在科技演进的长河里看,这或许是人类首次把'结构化表达'的能力赋予机器。AI不仅读懂了PPT里的文字图表,更重要的是捕捉到了信息之间的潜在逻辑。就像AlphaGo下出人类棋谱之外的神之一手,这些生成工具正在尝试突破预设的叙事框架,有时候产生的镜头语言组合,甚至会给我们新的创作启发。 当然,现阶段AI生成的作品还带着明显的'机器味',就像早期电子合成器模仿不了小提琴的揉弦。但它展现出的进化速度实在惊人——半年前生成的解说还像新闻联播,现在居然能模拟出罗翔老师那种'夹叙夹议'的独特节奏感。或许用不了太久,我们就能看到首个AI生成的TED演讲视频登上热搜。 这种技术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正在模糊工具与创作者的边界。我们不再是被软件功能限制的'操作工',而是升级为指挥AI乐团的'作曲家'。当简单的拖拽就能实现过去需要专业团队协作的效果时,每个人的创意潜能都在被重新激活。这或许就是技术最美的样子: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我们更自由地成为自己。附上作业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3-04

    2025 年 AI 产业会迎来全面爆发吗?

    作为设计院的一线建筑师,现在每天早会必开AI优化报告。上周我们团队做医院项目,用D5的AI日照插件实时调整病房楼角度,原本需要跑3小时的采光模拟,现在边拖动模型边出分析图,硬是把得房率从68%提到72%,甲方看到数据眼睛都亮了。但真到方案汇报环节,院长指着AI生成的标准化护理单元直摇头:'所有病床朝向一模一样,患者心理压抑谁负责?'最后还是手动调整了30%的床位朝向。 施工图组最近压力小了些。以前核对防火分区要翻三本规范,现在用'小库'的AI审图助手,鼠标划个范围就标红违规点位。上周查出避难层疏散宽度差20厘米,救了我们所的年终安全评分。不过总工反复强调:AI标注黄色警告可以采纳,红色警告必须人工复核——上个月有个住宅项目,AI把飘窗计入建筑面积的算法和本地新规不符,差点引发交付纠纷。 要说2025年,可能迎来转折的是材料算量领域。现在用比目云算钢筋,AI能结合施工损耗给出5套配筋方案,昨天刚帮成本部砍掉某商业体10%的冗余钢材。听说广联达在测试AI招投标系统,能根据竞争对手历史报价自动调价,这对我们做EPC项目可能是把双刃剑。最实际的期待,或许是用AI把效果图到施工图的转化误差从现在的15%降到5%,这样就不用天天和幕墙厂扯皮节点详图了。 总之AI正在吃掉重复性工作,但设计决策的责任反而更重了。就像昨天所长说的:'以前熬夜画图是体力活,现在盯着AI不跑偏才是真本事。' 或许到2025年,建筑师的核心技能会变成'AI训练师',毕竟教会算法理解地方规范里的'不宜''不宜'和'严禁'的区别,可能比画方案更难。
    踩0 评论0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滑动查看更多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暂无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