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的大数据之旅_个人页

小白的大数据之旅
个人头像照片 个人头像照片
6
13
0

个人介绍

暂无个人介绍

擅长的技术

获得更多能力
通用技术能力:

暂时未有相关通用技术能力~

云产品技术能力:

阿里云技能认证

详细说明
暂无更多信息

2025年09月

2025年08月

2025年07月

2025年05月

2025年04月

2024年11月

  • 11.20 17:36:53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17:36:53

    通义灵码--我的编程好伙伴,让我晋升编程大神,从安装到使用

    作为一名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我在编程过程中使用了通义灵码的@workspace与@terminal工具,这些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使我在处理新项目代码和实现新需求时更加得心应手。通过这些工具,我能够在不离开IDE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生成代码,优化现有代码,并通过智能问答功能获取即时帮助。通义灵码不仅支持多种主流编程语言,还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如代码生成、单元测试生成、代码优化等,显著提升了我的编程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高编程效率的开发者。
  • 11.20 15:26:45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15:26:45

    对于Python中的异常要如何处理,raise关键字你真的了解吗?一篇文章带你从头了解

    `raise`关键字在Python中用于显式引发异常,允许开发者在检测到错误条件时中断程序流程,并通过异常处理机制(如try-except块)接管控制。`raise`后可跟异常类型、异常对象及错误信息,适用于验证输入、处理错误、自定义异常、重新引发异常及测试等场景。例如,`raise ValueError("Invalid input")`用于验证输入数据,若不符合预期则引发异常,确保数据准确并提供清晰错误信息。此外,通过自定义异常类,可以针对特定错误情况提供更具体的信息,增强代码的健壮性和可维护性。
  • 11.20 14:37:38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14:37:38

    Python中的xmltodict库

    xmltodict是Python中用于处理XML数据的强大库,可将XML数据与Python字典相互转换,适用于Web服务、配置文件读取及数据转换等场景。通过`parse`和`unparse`函数,轻松实现XML与字典间的转换,支持复杂结构和属性处理,并能有效管理错误。此外,还提供了实战案例,展示如何从XML配置文件中读取数据库连接信息并使用。
  • 11.20 14:35:54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14:35:54

    Python模块:从入门到精通,只需一篇文章!

    Python中的模块是将相关代码组织在一起的单元,便于重用和维护。模块可以是Python文件或C/C++扩展,Python标准库中包含大量模块,如os、sys、time等,用于执行各种任务。定义模块只需创建.py文件并编写代码,导入模块使用import语句。此外,Python还支持自定义模块和包,以及虚拟环境来管理项目依赖。
  • 11.18 21:03:52
    发表了文章 2024-11-18 21:03:52

    通义灵码——有了它让我的编程效率和质量直线上升!

    作为一名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我每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享受解决复杂问题的乐趣。最近,我遇到了一位超级“码”力助手——通义灵码。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代码补全工具,更像是一个拥有高度智慧的编程伙伴,能够理解我的编程意图,给出最合适的建议,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编程体验。本文将分享如何在VsCode中安装和使用通义灵码,以及它在我的实际编程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发表了文章 2025-05-15

    通义灵码2.5来袭!MCP 功能直接让开发效率提升300%(附实战案例)

  •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通义灵码--我的编程好伙伴,让我晋升编程大神,从安装到使用

  •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对于Python中的异常要如何处理,raise关键字你真的了解吗?一篇文章带你从头了解

  •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Python中的xmltodict库

  • 发表了文章 2024-11-20

    Python模块:从入门到精通,只需一篇文章!

  • 发表了文章 2024-11-18

    通义灵码——有了它让我的编程效率和质量直线上升!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滑动查看更多
  • 回答了问题 2025-09-19

    “数据超人”MCP工具,到底是怎么让数据‘燃’起来的?

    一个数据分析师真实使用体验和一些心得 我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每天最多的工作就是抽取数据、过滤数据、制作BI可视化图形、分析数据,这个过程其实还挺麻烦的,首先就是先抽取数据,把业务系统已有的数据抽取出来,得到这次需求大概需要的数据之后,然后进行一些数据的清洗和转换,然后制作可视化图形。 其实我本身也是已经使用阿里云产品很久了,本身公司整体业务系统架构就都是采用的阿里云的产品,另外我个人也是使用了阿里云的E-MapReduce,云原生数据仓库AnalyticDB,尤其是前者基本上是现在使用的主要的离线数仓使用 痛点 其实每次接到需求之后,从基础数据到可视化图形,中间的开发过程还是挺让人头大的,尤其是业务方催的很紧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得拼命加班去干! Excel Excel是最开始采用的工具,从最开始把数据导出来在Excel中制作可视化图形,但是一开始还勉强能应对,但是公司后面的发展越来越大,业务订单量也越来越大,如果需要结合到订单商品或者一些日志型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话,那Excel明显就不够用,毕竟一个Excel表格超过100万的数据量就会出现丢失数据,并且速度太慢了,卡的很,只能适合轻量的数据,数据量一大就直接拜拜了,所以这也是业务分析人员一个头疼的重要原因,老板需要的数据很难提供出来。 Python 对于使用Excel来分析数据的弊端,Python确实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哪怕数据量大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功能比较强大,需要什么样的功能直接自己手动开发就好了,还可以通过使用爬虫爬取自己需要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 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时候,Python的数据分析三剑客,NumPy,Pandas,Matplotlib 那可谓是想做什么数据就做什么数据,不管是简单的场景还是复杂的场景都能够游刃有余。 天气可视化 比如说通过爬取天气网站的数据然后进行可视化展示,下面是我自己原来做的一个爬虫代码和可视化,作为参考这个Python代码会获取到北京最近一周的天气信息。 技术栈 requests作用: 我是通过request发送HTTP请求,来获取到中国天气网北京天气的网页内容 lxml作用: HTML/XML解析工具,上面获取到网页内容后需要通过使用XPath语法来解析网页中的内容,主要是吧天气的数据提取出来 pandas作用: 数据处理和分析库,这个无需多言,数据处理的神器yyds,将解析好的数据转换成DataFrame格式,然后就可以进行湖面的数据存储和处理 pyecharts作用: 这是一个Python数据可视化库,因为把数据处理好之后,需要进行可视化操作,可以制作柱形图、线形图等等,而且支持数据缩放等特性,功能还是很强大的 openpyxl作用: Excel文件读写库,最终需要把结果写入到本地的Excel表格中,进行持久化存储,方便发送给业务方进行分析,并且可以把可视化图表插入到Excel表中 整体总结一下操作过程,首先使用requests和lxml爬取到天气网站的页面的数据,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之后,就使用Pandas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清晰,然后使用pyecharts开生成可视化的图表,生成的图标使用snapshot-selenium转换成图片,最后把准备好的数据和可视化图表保存到Excel文件中 import requests from lxml import etree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sys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Dict from pyecharts import options as opts from pyecharts.charts import Bar from pyecharts.commons.utils import JsCode from pyecharts.globals import ThemeType from pyecharts.render import make_snapshot from snapshot_selenium import snapshot from openpyxl import load_workbook from openpyxl.drawing.image import Image as XLImage import os import tempfile import re class WeatherCrawler: '''天气数据爬取与可视化工具类''' def __init__(self, url: str = 'https://www.weather.com.cn/textFC/beijing.shtml'): '''初始化参数''' self.url = url self.html = None # 存储原始HTML self.headers =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114.0.0.0 Safari/537.36' } # 更新XPath配置,区分白天和晚上 self.xpath_config = { 'date': '//ul[@class='day_tabs']/li[{}]//text()', 'city': '//div[@class='conMidtab'][{}]/div[@class='conMidtab3']/table/tr[{}]/td[{}]/a//text()', 'day_weather': '//div[@class='conMidtab'][{}]/div[@class='conMidtab3']/table/tr[{}]/td[{}]//text()', 'day_wind': '//div[@class='conMidtab'][{}]/div[@class='conMidtab3']/table/tr[{}]/td[{}]/span[{}]//text()', 'day_temp': '//div[@class='conMidtab'][{}]/div[@class='conMidtab3']/table/tr[{}]/td[{}]//text()', 'night_weather': '//div[@class='conMidtab'][{}]/div[@class='conMidtab3']/table/tr[{}]/td[{}]//text()', 'night_wind': '//div[@class='conMidtab'][{}]/div[@class='conMidtab3']/table/tr[{}]/td[{}]/span[{}]//text()', 'night_temp': '//div[@class='conMidtab'][{}]/div[@class='conMidtab3']/table/tr[{}]/td[{}]//text()', } def fetch_html(self) -> str: '''获取并解析HTML内容''' try: response = requests.get(self.url, headers=self.headers) response.raise_for_status() response.encoding = response.apparent_encoding self.html = etree.HTML(response.text) return response.text except requests.exceptions.RequestException as e: raise ValueError(f'请求失败: {e}') def parse_daily_weather(self, day_index: int) -> List[Dict]: '''解析单日天气数据(核心解析逻辑) :param day_index: 日期索引(1-7对应未来7天) :return: 单日天气数据列表(字典格式) ''' if not self.html: raise RuntimeError('请先调用fetch_html()获取HTML内容') daily_data = [] date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date'].format(day_index))[0].strip() for row in range(1, 18): # 表格行(1-17对应17个区县) # 动态计算td索引(首行和其他行结构不同) td_offset = 2 if row == 1 else 1 try: # 提取各字段(使用XPath配置) city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city'].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0].strip() # 白天数据 day_weather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day_weather'].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1))[0].strip() day_wind1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day_wind'].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2, 1))[0].strip() day_wind2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day_wind'].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2, 2))[0].strip() # 处理白天最高气温数据 day_temp_str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day_temp'].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3))[0].strip() day_temp = self.extract_temperature(day_temp_str) # 晚上数据 night_weather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night_weather'].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4))[0].strip() night_wind1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night_wind'].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5, 1))[0].strip() night_wind2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night_wind'].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5, 2))[0].strip() # 处理晚上最高气温数据 night_temp_str = self.html.xpath(self.xpath_config['night_temp'].format(day_index, row, td_offset + 6))[0].strip() night_temp = self.extract_temperature(night_temp_str) daily_data.append({ '日期': date, '城市': city, '白天天气现象': day_weather, '白天风向风力': f'{day_wind1} {day_wind2}', '白天最高气温': day_temp, '晚上天气现象': night_weather, '晚上风向风力': f'{night_wind1} {night_wind2}', '晚上最高气温': night_temp }) except (IndexError, ValueError) as e: print(f'解析第{day_index}天第{row}行时出错: {e},跳过该行') continue return daily_data @staticmethod def extract_temperature(temp_str: str) -> int: '''从字符串中提取温度值''' # 尝试提取数字部分 match = re.search(r'(-?\d+)', temp_str) if match: return int(match.group(1)) # 如果无法提取数字,尝试直接转换 try: return int(temp_str) except ValueError: print(f'无法转换温度值: {temp_str},使用0代替') return 0 @staticmethod def save_to_excel(df: pd.DataFrame, file_path: str = None) -> str: '''保存数据到Excel文件并返回文件路径''' if df.empty: print('无数据可保存') return '' # 清理文件名中的特殊字符 date_str = df['日期'].iloc[0].replace('(', '').replace(')', '').replace(' ', '_') file_path = file_path or f'{date_str}.xlsx' # 保存数据到Excel df.to_excel(file_path, index=False) print(f'数据已保存至: {file_path}') return file_path def create_bar_chart(self, df: pd.DataFrame) -> str: '''创建昼夜气温对比柱状图并返回图片路径''' if df.empty: print('无数据可创建图表') return '' # 提取数据 cities = df['城市'].tolist() day_temps = df['白天最高气温'].tolist() night_temps = df['晚上最高气温'].tolist() # 创建柱状图 bar_chart = ( Bar(init_opts=opts.InitOpts(theme=ThemeType.LIGHT, width='1200px', height='600px')) .add_xaxis(cities) .add_yaxis('白天最高气温', day_temps, stack='stack1', category_gap='50%', label_opts=opts.LabelOpts(position='top', formatter='{c}℃')) .add_yaxis('晚上最高气温', night_temps, stack='stack1', category_gap='50%', label_opts=opts.LabelOpts(position='top', formatter='{c}℃')) .set_global_opts( title_opts=opts.TitleOpts(title=f'{df['日期'].iloc[0]} 昼夜气温对比'), xaxis_opts=opts.AxisOpts( name='城市', axislabel_opts=opts.LabelOpts(rotate=45, interval=0) ), yaxis_opts=opts.AxisOpts(name='气温(℃)'), toolbox_opts=opts.ToolboxOpts(), datazoom_opts=[opts.DataZoomOpts(type_='inside')], ) ) # 创建临时图片文件 img_path = tempfile.mktemp(suffix='.png') make_snapshot(snapshot, bar_chart.render(), img_path) return img_path @staticmethod def insert_image_to_excel(img_path: str, excel_path: str): '''将图片插入Excel文件''' if not os.path.exists(img_path) or not os.path.exists(excel_path): print('图片或Excel文件不存在') return try: # 加载Excel工作簿 wb = load_workbook(excel_path) ws = wb.active # 计算插入位置(在数据行下方) data_rows = len(ws['A']) # 获取数据行数(包含标题) img_row = data_rows + 2 # 在数据下方空一行 # 创建图像对象 img = XLImage(img_path) # 设置图像大小(保持比例) max_width = 1400 max_height = 500 # 调整宽度 if img.width > max_width: ratio = max_width / img.width img.width = max_width img.height = int(img.height * ratio) # 调整高度 if img.height > max_height: ratio = max_height / img.height img.height = max_height img.width = int(img.width * ratio) # 将图像添加到工作表 ws.add_image(img, f'A{img_row}') # 保存修改 wb.save(excel_path) print(f'图表已插入到Excel文件: {excel_path}') # 删除临时图片文件 os.remove(img_path)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插入图表到Excel时出错: {e}') if __name__ == '__main__': # 使用示例 crawler = WeatherCrawler() try: # 步骤1:获取HTML crawler.fetch_html() # 步骤2:解析未来7天数据 for day in range(1, 8): print(f'正在处理第{day}天数据...') # 解析数据 daily_weather = crawler.parse_daily_weather(day) df = pd.DataFrame(daily_weather) if not df.empty: # 保存Excel文件 excel_path = crawler.save_to_excel(df) # 创建柱状图 img_path = crawler.create_bar_chart(df) # 将图表插入Excel if img_path: crawler.insert_image_to_excel(img_path, excel_path) else: print(f'第{day}天无有效数据,跳过处理')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程序运行出错: {e}') 简单看一下输出的结果 痛点 根据前面的看起来,Python还是很强大的,基本上所有数据都可以处理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后续还可以通过Webhook,定时把数据发送到群机器人。 说到这里,看起来Python很强大,不过还是有缺点的,缺点就是门槛有点高,对于很多业务分析师来说,还要去学习Python,包括Python的各个模块,所以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开发周期也是比较长的,当一个需求下来,到开发结束还是很耗费时间的,所以Python也不是最优项。 阿里云MCP智能体 其实本来我还有很多之前做分析的手段想跟大家分享,包括使用BI工具,不过BI工具也有很多限制,以及费用还是比较高的,不过现在的主角是MCP智能体,我现在已经忍不住来介绍了! 现在真可以说是AI的时代,如果说作为程序员应该最能感受到AI带给自己的便利,在自己写代码的时候又有几个敢说一点都没有使用AI呢,我自己感觉来说,淘汰我们的不是AI,而是会用AI的人,而我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数据的处理中也可以经常使用到AI帮我写一部分代码,但是当时就一直在想,使用AI也是只能一步步有问题去问AI,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只需要我把自己想要的数据通过语言告诉AI,AI就能自动帮我完成一系列操作,直接生成我想要的数据, 中间的过程不需要我参与,这样我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那么阿里云的MCP智能体来了! 特点 跟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相比,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往往要么是门槛过高,需要会Python、sql等语言,或者就是需要花费重金去购买相关的BI产品,但是整体下来可视化流程还是很复杂,而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然而阿里云的MCP智能体可以直接基于云数据库 PolarDB Mysql版与阿里云百炼,并且结合MCP工具的SQL执行能力还有画图能力,利用AI大模型进行高效的数据分析 从以前的SQL开发或者Python开发然后到BI可视化,这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就直接一句话搞定,不需要多余的人工操作,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然后就让我们开始先去体验一下吧 架构 本方案基于 PolarDB 构建智能数据库分析应用,集成阿里云百炼(简称“百炼”),提供开箱即用的智能化分析能力。PolarDB 作为云原生数据库,具备 Serverless 弹性伸缩、自动存储扩缩等特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其高性能架构和多可用区部署保障业务稳定可靠,通过智能分层存储技术,在确保性能的同时优化成本,让企业轻松应对各类业务场景需求。 1 个云数据库 PolarDB MySQL 版集群:支持海量数据实时写入与更新。1 个 Function AI 项目:全托管的 Serverless 计算服务,用于部署模型服务与 Web 应用。百炼模型服务:调用 API 使用文本模型进行内容生成。 个人感受 说一下我自己的个人感受,在免费部署了之后,使用模拟数据测试了一下,反正是直接改变了我对传统数据分析的认知 首先是理解能力,它完全可以把我说的话来转换成我的需求,并且有的时候我表达的需求可能还不是很完美,但是它还是能够把我的需求进行优化,得到我真实想要的结果,比产品经理合格多了。 然后就是速度,依靠大模型处理速度简直绝了,Excel要处理一上午的工作丢给MCP后,去倒一杯咖啡的功夫就给你搞定了。对于一些常见的需求,比如说看近30天客户的活跃曲线,同比环比,留存率等等,我只需要在输入框中输出一句话,直接就帮我自动完成了,这不是给了我很多摸鱼的时间了吗,嘻嘻 再说一说可视化方面,太nice了!我感觉现在工作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直接引用我的数据源,我可以让MCP给我推荐做成那种图表比较好看,比如数值对比就使用柱状图,趋势分析就使用折线图,连配色都能自动给我配成各种风格,或者直接做成我指定的图表,而且可以让我直接导出成Excel表格或者PPT,真的是完全不用动脑了,只需要打几个字,鼠标点一点,就好像有一个人在给我打工一样,下面可以看看我给出的一些数据之后,MCP自动帮我可视化的图表 说一下最厉害的点,它甚至能自动识别出数据中的异常,我导入了用户行为的数据,有一些异常值,它可以直接帮我识别出来,然后提示我可以用什么样的值来进行填充,我只需要指挥就行了。我都不敢想如果是之前使用Python写的话最起码不得写几十行代码! 另外上面也说过,公司本身就是用阿里云的产品,那么就更贴合了,可以直接打通数据库,和分析数据库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云原生的优势 最重要的还是上手特别快,哪怕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人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去操作,而且可以开发一些自己的玩法,然后整体用下来给我的感觉其实就是,上手之后就离不开了,之前一大套流程,现在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完成,对我来说MCP已经非常强大了,不过话说回来,工具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我真的很期待未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最后说一下,自己总结的可能不是很好,我更推荐大家自己上手体验一下,一定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9-16

    如何让 Dify on DMS 助力智能应用开发?

    从效率困境到智能闭环:Dify on DMS 重塑客服质检新范式作为一名在企业数字化部门工作多年的技术负责人,我亲历了智能应用开发从 '摸着石头过河' 到 'AI 驱动常态化' 的转型过程。尤其是在客服对话质检这个场景中,传统开发模式的痛点早已成为制约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直到接触了 Dify on DMS 的解决方案,才真正感受到从 '人工堆量' 到 '智能闭环' 的质变。今天想结合实际经历,聊聊传统开发的困境与 Dify 带来的突破。一、传统智能应用开发的五大痛点:从割裂到低效的困境循环在未引入 AI 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团队的客服质检工作堪称 '体力活天花板'。十人的质检团队每天埋首于海量对话记录中,平均要花三天才能完成一天的全量质检,眼睛酸得像泡了辣椒水不说,还经常因为疲劳漏掉 '您好' 未说、承诺未记录等服务瑕疵。这种传统模式下的开发痛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环境割裂形成的数据孤岛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客服对话数据散落在云数据库、本地服务器、甚至 Excel 表格中,要做一次完整质检,需要工程师写大量接口代码打通各个系统。记得有次为了整合语音转文字的数据,团队花了两周时间开发适配接口,最后还因为格式不兼容导致数据丢失。这种 '烟囱式' 开发让数据流转变成了 '跨栏比赛',每个系统都是一道障碍。人工依赖导致的效率黑洞更让管理成本高企。传统质检完全依赖人工逐条审核,不仅速度慢,标准化程度也极低。同样一句 '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不同质检员可能判定为 '服务态度问题' 或 '流程合规问题'。我们曾统计过,人工质检的错误率高达 15%,而由此导致的客户投诉二次处理成本,平均每月要多支出近十万元。更尴尬的是,旺季对话量激增时,质检报告往往滞后三天以上,根本起不到实时预警作用。AI 技术门槛筑起的专业壁垒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之前尝试自建过简单的文本分析模型,但从数据清洗、特征工程到模型调优,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算法人才。我们曾花三个月训练的情感分析模型,到实际场景中准确率还不到 70%,方言、网络热词更是经常 '卡壳'。最后发现,维持一个能实用的 AI 模型,比开发它还要费劲。资源配置的成本陷阱同样触目惊心。为了应对白天的质检峰值,我们不得不常年维持高配 ECS 服务器,但到了夜间流量低谷时,这些资源利用率不足 20%。算下来,每年光闲置资源的浪费就占了整个 AI 项目预算的 35%。这种 '为峰值买单' 的模式,让财务部门对 AI 项目的性价比始终持怀疑态度。数据安全的潜在风险更像悬在头顶的利剑。客服对话包含大量客户隐私信息,在传统开发模式中,数据要经过提取、传输、分析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可能出现泄露风险。有次外部审计发现,我们的质检系统存在未加密的临时文件,为此紧急整改花了整整一个月,还差点影响合规评级。这些痛点相互交织,形成了 '开发难→效果差→成本高→不敢用' 的恶性循环。我们一直期待有一种解决方案,能同时破解效率、技术、成本和安全的多重困境。二、Dify 的破局之道:用 AI 能力构建全链路闭环接触 Dify on DMS 的契机,源于一次阿里云技术沙龙。当看到 '数据在 DMS 里洗澡、脱敏、贴标签,再被 Dify 拎去做质检,像一条传送带自动运转' 的演示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解决方案。实际部署使用后,Dify 展现的 AI 能力从五个维度精准解决了传统开发的痛点:全链路自动化彻底打通数据孤岛。Dify 的工作流架构像一条精密的生产线,数据处理模块负责接收输入并标准化,AI 生成模块执行核心分析逻辑,输出整形模块优化呈现结果。在客服质检场景中,对话数据从 DMS 数据库提取后,自动经过清洗、脱敏、格式转换,无需人工干预就能进入质检流程。我们把之前需要手动执行的 12 个步骤全部编排进工作流,现在系统每天自动完成全量质检,工程师终于不用再写那些繁琐的接口适配代码了。多模态智能分析突破效率瓶颈。Dify 支持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种格式的对话内容分析,完美解决了传统质检只能处理文本的局限。电商客服场景中常见的 '买家秀图片投诉',系统能自动识别 '货不对板' 问题;银行视频客服中客户展示身份证的瞬间,会立刻触发隐私保护提醒。这种多模态能力让质检覆盖率从原来的 60% 提升到 100%,而时间成本却降低了 80%,真正实现了 '机器半小时跑完十人团队三天的活'。低代码编排降低技术门槛。最让我惊喜的是 Dify 的可视化工作流设计,即使是非算法专业的工程师,也能通过拖拽节点构建 AI 应用。我们团队的前端开发小张,只花了半天时间就掌握了基本操作,一周内就基于模板定制出符合我们业务的质检规则。多模型调试功能更是实用,能同时对比四个大模型的处理效果,一键切换最优方案,彻底告别了 '调参调到头秃' 的日子。动态资源调度实现成本优化。Dify on DMS 采用的按量计费模式,完美匹配了客服对话的波峰波谷特性。白天 9 点 - 21 点流量高峰时自动扩容资源,凌晨时段则收缩到最低配置。运行一个月后统计,我们的云资源成本直接砍掉了 45%,老板在部门会上专门表扬了这个 '花小钱办大事' 的方案。这种弹性能力,对预算敏感型企业来说简直是刚需。内生安全机制保障数据合规。DMS 提供的五级权限管理、操作全审计功能,加上 Dify 的敏感字段自动脱敏,让数据安全有了双重保障。客户手机号显示为 '138**8888',地址信息隐藏具体门牌号,但完全不影响质检算法对服务质量的判断。上次合规检查时,这套机制得到了审计专家的高度评价,说这是他们见过最 '聪明' 的安全方案。三、实战体验与未来期待: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进阶思考部署 Dify on DMS 构建客服质检服务的过程,比我预期的要顺利得多。按照文档指引,从开通服务、导入模板到配置规则,全程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基础版本的搭建。真正让我感受到质变的,是实际运行中的几个细节:系统上线第一周,就通过 Agent 节点自动识别出 37 条高风险对话,其中有 2 条涉及客户隐私泄露风险的对话,通过钉钉机器人实时推送给了主管。这种 '防患于未然' 的能力,是之前人工质检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更可贵的是,系统会把人工标注的 '误判案例' 自动回流到训练集,像学生改作业一样每周更新模型,三周下来误报率就从 8% 降到了 2%,客服团队再也没抱怨过 '被冤枉扣绩效'。在多场景适配方面,Dify 的表现同样超出预期。我们的业务涵盖金融、电商多个板块,通过自定义 Prompt 和知识库注入,同一个质检系统能分别套用不同行业的合规标准。处理方言较重的语音对话时,开启多模型融合模式后识别准确率提升了 15%。这些特性让我深刻体会到 'Data+AI' 的真正价值 —— 不是简单替换人工,而是构建更智能的协同模式。当然,基于实际使用体验,我也有几点建议期待 Dify on DMS 未来能够完善:希望能推出更多行业专属模板库,比如针对保险行业的 '理赔话术合规包'、电商行业的 '退换货纠纷处理包',这样企业可以直接在成熟模板上微调,进一步降低定制成本。目前的报表功能相对基础,如果能增加可视化的质检趋势分析看板,比如不同坐席的服务质量变化曲线、高频问题分类统计等,会更有助于管理层决策。在模型调优方面,建议强化 '人工反馈 - 模型迭代' 的闭环可视化,让工程师能清晰看到每次标注对模型效果的影响。另外,如果能把多模型调试功能与业务指标联动,比如自动计算不同模型的质检效率、准确率与成本的平衡关系,会大大提升选型效率。最后想说,Dify on DMS 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开发理念的革新 —— 让 AI 应用开发从 '专业少数人的游戏' 变成 '多数人的常规武器'。当机器承担了重复劳动,人才能更专注于真正需要温度和创造力的服务环节。这种人机协同的新模式,或许正是智能应用开发的未来方向。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8-13

    Kimi-K2-Instruct 开了挂一般的推理和调用,底层魔法是什么?

    Kimi K2:开源万亿参数大模型的魅力 在当今科技浪潮中,大模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各种新兴模型不断涌现,为企业和开发者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而在这众多模型里,Kimi-K2-Instruct 凭借其出色的推理能力和对工具调用的高效支持,成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开发者的目光。作为一名对大模型技术充满好奇的人,我迫不及待地想亲自体验一下这个开源万亿参数大模型方案,探寻它背后的奥秘与过人之处。 一、Kimi K2 的技术基石:混合专家(MoE)语言模型 要想深入了解 Kimi K2 的强大之处,就得先从它的核心技术说起,那就是先进的混合专家(MoE)语言模型。可能有些朋友对这个技术还不太熟悉,其实简单来说,混合专家模型就像是一个汇集了众多 “专家” 的团队。 想象一下,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问题时,会请教不同领域的专家,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得出最佳答案。Kimi K2 的混合专家模型也是这个道理,它包含了多个子模型,也就是所谓的 “专家”,每个专家在特定的知识领域或任务类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 当处理一个任务时,模型会根据任务的特点,智能地选择合适的 “专家” 来协同工作,这样既能发挥各个专家的优势,又能提高整体的处理效率和性能。这也是为什么 Kimi K2 在前沿知识、推理和编码任务中能有卓越表现,并且工具调用能力也得到了优化的重要原因。 二、轻松上手:Kimi K2 的调用与部署体验 原本我以为像 Kimi K2 这样强大的万亿参数大模型,操作起来会非常复杂,需要深厚的编程功底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但实际体验下来,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腾讯云提供的 Kimi K2 方案支持云上调用 API 与部署方案,而且全程无需编码。我按照平台上的提示一步步操作,从注册登录到完成部署,前后居然不到 5 分钟,整个过程流畅又便捷。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方案的成本最低可以达到 0 元,对于想要尝试大模型技术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我试着调用了 API 来处理一个数据分析的任务,只需要简单地按照文档中的格式传入参数,很快就得到了准确的结果。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 Kimi K2 在降低技术门槛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享受到大模型带来的便利。 三、实力彰显:Kimi K2 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 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我就通过几个实际任务来检验一下 Kimi K2 的能力。 (一)前沿知识问答 我问了一个关于最新量子计算研究进展的问题,Kimi K2 不仅给出了详细的答案,还引用了最近发表的权威论文和研究报告,对各种观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这说明它在前沿知识的掌握和整合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二)逻辑推理任务 我给了一个复杂的逻辑谜题:“有甲、乙、丙三个人,他们分别来自 A、B、C 三个城市,从事 X、Y、Z 三种职业。已知:1. 甲不是来自 A 城市;2. 来自 B 城市的人从事 Y 职业;3. 丙不从事 Z 职业;4. 来自 A 城市的人不从事 X 职业。请问甲、乙、丙分别来自哪个城市,从事什么职业?” Kimi K2 很快就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甲来自 C 城市,从事 X 职业;乙来自 A 城市,从事 Z 职业;丙来自 B 城市,从事 Y 职业。整个推理过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它的推理能力。 (三)编码任务 我让它编写一个简单的 Python 程序,实现对一个列表的排序和去重功能。Kimi K2 迅速给出了代码,而且代码简洁高效,注释清晰明了。我把代码运行了一下,完全符合预期效果。这对于开发者来说,无疑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四)工具调用能力 我尝试让 Kimi K2 调用外部的地图工具,查询从公司到最近的咖啡馆的路线。它很快就调用了地图 API,获取到了详细的路线信息,包括距离、所需时间和交通方式等,非常实用。 四、与其他模型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 Kimi K2 的优势,我将它与其他一些常见的大模型做了一个对比: 模型类型在前沿知识任务中的表现推理能力编码任务表现工具调用能力操作便捷性成本Kimi K2优秀,能整合最新研究成果强大,逻辑严密出色,代码高效简洁高效,支持多种工具无需编码,5 分钟内完成最低 0 元模型 A良好,对部分最新知识更新不及时较好,复杂推理易出错良好,代码有时不够简洁一般,支持工具种类有限需要一定编码基础较高模型 B较好,前沿知识覆盖范围较窄中等,简单推理尚可中等,偶尔会出现语法错误较差,调用效率低操作复杂,部署耗时久中等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Kimi K2 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前沿知识任务、推理能力、工具调用能力以及操作便捷性和成本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五、体验感受总结 这次体验 Kimi K2 开源万亿参数大模型方案,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它不仅在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积累和创新,而且在用户体验上也做得非常到位,真正做到了让大模型技术变得触手可及。 对于企业来说,Kimi K2 可以帮助它们更高效地处理各种复杂任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对于开发者而言,它能简化开发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新。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科技爱好者,也能通过它感受到大模型技术的魅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Kimi K2 的出现,无疑为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如果你也对大模型技术感兴趣,不妨点击链接去体验一下 Kimi K2 开源万亿参数大模型方案,相信你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8-12

    如何利用 AI 提升数据库运维效率?

    在如今的数据时代,数据库就像企业的 “心脏”,维持着业务的正常运转。但说起数据库运维,不少从业者都有一肚子苦水。当数据库性能瓶颈、突发故障和资源浪费成为常态,传统运维模式正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境。​先说说人工经验难以覆盖复杂场景这一点。现在的数据库架构越来越复杂,各种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以前靠着老运维师傅的经验或许还能应付,但现在面对分布式数据库、云数据库等复杂环境,很多突发情况都是以前没遇到过的。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遇到一种全新的疑难杂症,也可能束手无策。运维人员往往要面对成百上千个数据库实例,每个实例的配置、负载情况都不一样,仅靠人工经验根本无法全面掌控。​再看故障排查依赖反复试错。数据库一旦出现故障,就像 “心脏” 出了问题,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但传统的故障排查方式,往往是运维人员根据经验先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然后去验证,如果不对再换一个方向,这样反复试错,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因为耽误了最佳处理时间,让故障影响扩大。有时候一个小故障,可能要排查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找到根源,这期间业务可能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还有资源调度缺乏动态感知。很多企业在数据库资源配置上,要么是怕不够用一开始就配得很足,导致大量资源闲置浪费;要么是配置不足,等业务高峰期一来就掉链子。传统运维模式下,资源调度更多是基于历史经验和固定的规则,无法实时感知数据库的负载变化,也就不能及时地动态调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或者性能不足。​不过,好在 AI 技术的深度介入,正在颠覆这一现状。AI 就像给数据库运维安上了一个 “超级大脑”,它能融合海量历史工单、专家知识库与实时监控数据,让数据库运维系统实现从异常预测到根因定位、再到智能优化的全链路闭环。​比如说异常预测,AI 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控指标,提前发现数据库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能提前告诉我们哪里可能要 “下雨”(出现故障),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在根因定位方面,AI 不再是盲目试错,它能根据各种数据之间的关联,快速锁定故障的根源,大大缩短排查时间。而智能优化则能根据数据库的实时负载,自动调整参数、分配资源,让数据库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当 AI 成为运维的 “第三只眼”,数据库稳定性保障正从 “救火式响应” 迈向 “预见式治理”。我们不再是等故障发生了才去救火,而是能提前预见问题,主动去治理,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数据库运维的效率和稳定性。​而 DAS Agent 正是基于大模型技术,融合了阿里云 10 万 + 工单和专家经验的智能数据库运维大脑,专注于解决云数据库的日常运维及稳定性问题。它通过融合 AI,构建了覆盖问题发现、诊断、优化的全链路自治能力,为数据库提供高效、精准的稳定性保障。​目前,DAS Agent 已经接入了主流数据库类型,如 RDS MySQL、PolarDB MySQL、Tair、MongoDB 等,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公测了。大家可以点此立即免费体验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7-22

    聊一聊你眼中的Data Agent,它能帮我们完成什么?

    Data Agent:从数据迷宫到智能助手,我的亲历与期待 上周帮财务部门做季度报表时,又被卡在了数据清洗环节。Excel 里的日期格式一半是 “2024/6/1”,一半是 “2024-06-01”,还有三行是手写体扫描成的乱码。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处理销售数据的场景 —— 那时我们用 Python 写正则表达式,一行行清洗错乱的格式,整个团队熬了三个通宵才搞定。 而现在,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发布的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正在悄悄改变这一切。 一、从 “数据搬运工” 到 “问题解决者” 2018 年做零售数据分析项目时,我们团队陷入过一场荒诞的 “数据战争”。门店的销售数据存在 MySQL 里,用户评价存在 MongoDB,供应链数据存在 CSV 文件里。每次业务部门要 “分析促销活动对复购率的影响”,我们都得先写三个脚本把数据导出来,再用 Python 拼接清洗,最后扔进 Tableau 画图。 有次大促后要紧急出报告,数据同步时突然报错 ——MongoDB 里的中文评论出现乱码,排查半天才发现是字符编码不一致。那天晚上,数据分析师小王对着屏幕叹气:“我们明明是搞分析的,怎么成了专职搬运工?” 2021 年接触 AI 辅助分析工具时,本以为能解脱,却遇到了新麻烦。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库存时,需要把销售数据转换成模型能识别的特征向量。但原始数据里有缺失值、异常值,还有和其他表的关联字段,光是特征工程就占了整个项目周期的 60%。模型跑出来的准确率倒是不错,可等我们把结果整理成业务能看懂的报表时,已经错过了最佳补货时机。 那时就隐约觉得,数据处理不该是这样的 —— 如果有个智能体能听懂业务需求,自己找数据、清数据、分析数据,最后直接给出答案,该多好? 二、Data Agent 的核心技术: 第一次在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看到 Data Agent 演示时,我愣住了。主持人对着系统说 “分析华东地区近三个月家电类商品的退货原因,重点看用户评价里的高频词”,屏幕上就自动跳出了数据来源(订单表、评价表、区域划分表),接着开始清洗空值、匹配关联字段,最后生成了带词云图的分析报告 —— 整个过程不到 5 分钟。 后来和技术团队交流才明白,支撑这一切的核心技术,藏在三个 “看不见的齿轮” 里: 自然语言理解与任务拆解能力是第一个关键。传统工具只能执行固定指令,比如 “计算平均值”,但 Data Agent 能理解模糊需求。就像上次我让它 “看看哪些产品的用户反馈突然变差了”,它自动把 “突然变差” 拆解成 “近 30 天评分较前 30 天下降超过 20%”,还排除了销量低于 100 的小众商品 —— 这背后是 NLP 模型对业务语境的深度理解。 多源数据融合引擎是第二个核心。以前我们处理跨库数据时,得手动写 ETL 脚本,现在 Data Agent 能自动识别不同数据库的表结构、字段含义,甚至能把 Excel 里的手写数据和数据库里的结构化数据关联起来。记得测试时,我们故意在订单表里留了个 “客户 ID”,在评价表里用了 “用户编号”,结果它居然通过历史关联数据推断出这两个字段是同一个含义 —— 这比人工匹配快太多了。 最让我惊艳的是自主决策与迭代能力。上个月用它分析生产线故障数据时,它第一次给出的结论是 “设备温度过高导致故障”,但补充了一句 “发现传感器数据有 3% 的缺失,可能影响结论”。我们补充了缺失数据后,它重新分析,最终定位到是 “润滑系统压力异常”—— 这种自我纠错的能力,像极了有经验的数据分析师在反复校验结果。 三、在 Data+AI 的泥潭里挣扎: 其实在 Data Agent 出现前,我们团队早就尝试过 “数据 + AI” 的结合,只是过程充满了 “坑”: 第一个坑是 “数据孤岛与 AI 模型的断层”。2022 年做用户流失预警时,我们用 Spark 训练了模型,但模型需要的用户行为数据存在 ODPS,消费记录在 MySQL,而模型部署在另一套 AI 平台上。每次预测都要手动把数据从各个库导出来,转换成模型需要的格式,再上传到 AI 平台 —— 光是数据同步就花了 2 天,等预测结果出来,已经有 10% 的高风险用户真的流失了。 后来我们的解法是搭建了数据中台,用 API 把各个数据源和 AI 平台打通,虽然麻烦,但至少实现了半自动化。现在看来,这正是 Data Agent 要解决的问题 —— 让数据存储、处理、建模在同一个系统里完成,省去中间的 “搬运” 环节。 第二个坑是 “AI 模型的业务落地难”。前年开发供应链预测模型时,算法团队用 LSTM 模型做出了 92% 的准确率,但业务部门看了结果却摇头:“你们预测下个月销量增长 30%,但仓库最多只能多囤 20% 的货,这个结果对我们没用。” 原来模型没考虑仓储容量、运输周期这些业务约束。 最后是靠数据分析师在模型输出后手动调整,但效率太低。现在期待 Data Agent 能解决这个问题 —— 如果它能像人类分析师一样,既懂数据规律,又懂业务规则,输出的结果或许能直接用。 四、对 Data Agent for Analytics 的三个期待: 试用了瑶池数据库的 Data Agent 测试版后,我和团队列了一份 “愿望清单”,最期待它能突破这三个能力: 首先是 “业务知识图谱的深度融合”。现在的系统虽然能处理数据,但对行业术语的理解还不够深。比如零售行业的 “坪效”、制造业的 “OEE(设备综合效率)”,这些专业指标需要结合业务逻辑才能计算。如果 Data Agent 能内置各行业的知识图谱,甚至允许企业导入自己的业务规则,那输出的分析结果会更有价值。 其次是 “实时数据的智能响应”。上次做直播电商的实时监控时,发现 Data Agent 对 T+1 的离线数据处理很高效,但对每秒更新的直播间数据反应有点慢。如果能优化流计算引擎,让它在处理实时数据时也能保持自主决策能力,或许能实现 “异常情况自动预警 + 解决方案即时推送” 的闭环。 最后是 “低代码的协作平台”。我们团队里,业务人员懂业务但不会写代码,数据分析师会技术但有时抓不准业务痛点。如果 Data Agent 能提供可视化的协作界面 —— 业务人员用自然语言提需求,分析师在系统里调整参数,最后结果双向同步 —— 可能会大大提升团队效率。 尾声: 前几天整理旧硬盘,发现 2015 年的一个文件夹里,存着 37 个数据清洗的 Python 脚本,文件名都是 “处理异常值_v1”“处理空值_v2” 之类的。那时总觉得,数据工作就该是这样 —— 埋头在代码里,和错乱的数据较劲。 而现在,看着 Data Agent 自动完成这些重复劳动,突然意识到:数据人的价值,从来不该是做机器能做的事。当智能体接手了繁琐的操作,我们终于有时间思考更重要的问题:这个数据背后藏着什么业务机会?如何用数据驱动真正的创新? 或许,这就是 Data Agent 给我们的礼物 —— 让数据工作者从 “低头拉车” 中解放出来,终于能抬头看路。而这条路的尽头,可能就是数据价值真正绽放的地方。 (好的技术,从来都是在使用者的反馈里慢慢长大的。)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7-22

    ODPS 的下一个15年,大数据将迎来春天还是寒冬?

    与 ODPS 共赴下一个十五年 2009 年的夏夜,杭州华星时代广场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我攥着发烫的鼠标,在 ODPS 控制台敲下第一行 SQL:CREATE TABLE log_analysis (user_id STRING, action STRING, time STRING);—— 那时它还叫 “阿里云计算平台”,分布式计算对我们这些刚接触大数据的开发者而言,更像个抽象的概念。十五年来,这行代码像一粒种子,在无数个调试日志与数据报表的土壤里,长成了如今支撑千万企业数据流转的参天大树。 一、从机房到云端: 2010 年接手电商日志分析项目时,我们团队正为日均 5000 万条用户行为数据发愁。那时的服务器机房像个蒸笼,三十台物理机昼夜轰鸣,却连最简单的用户留存率计算都要跑三个小时。第一次用 ODPS 做分布式计算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任务,凌晨两点收到短信提醒 “任务完成”,登录控制台看到计算结果的那一刻,手心全是汗 —— 原本需要三个小时的任务,居然只用了 17 分钟。 后来才知道,那时的 ODPS 已经悄悄搭建起分布式计算的基石。记得 2013 年双十一大促,我们负责实时监控支付链路数据。当流量峰值突破每秒 30 万笔时,传统数据库频频宕机,是 ODPS 的离线计算集群扛住了压力,用 T+1 的批处理能力生成了第一份完整的支付漏斗分析报告。那天凌晨,我和团队在机房吃着冷掉的盒饭,看着屏幕上平滑的计算曲线,突然明白:分布式计算不是炫技的概念,是能在业务生死线上托底的底气。 二、湖仓一体的转型: 2017 年是个转折点。当时我在做新零售用户画像项目,既要处理结构化的交易数据,又要分析用户上传的商品图片、评价语音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老办法是把数据分到不同的存储系统,每天写脚本做数据同步,光是维护这些 “数据孤岛” 就耗尽了团队一半精力。 ODPS 推出湖仓一体架构的那天,我带着团队连夜做了迁移测试。当看到结构化订单数据和非结构化图片特征能在同一个集群里协同计算,连 join 操作的效率都提升了 40%,组里的老陈突然说:“这下不用再当数据搬运工了。” 那之后,我们用湖仓一体架构搭建了实时用户标签系统,把原本需要 24 小时的画像更新缩短到 15 分钟,业务端第一次能在大促中动态调整营销策略 —— 这大概就是技术革新最实在的意义。 三、AI 时代的十字路口: 去年做智能制造项目时,我真切感受到了 ODPS 面临的新挑战。客户需要用生产传感器的实时数据训练预测模型,既要低延迟的流计算,又要支撑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吞吐。我们试着用 ODPS 做数据预处理,却发现传统的批处理框架在面对 TB 级训练数据时,喂给大模型的效率总是跟不上。那段时间,团队每天都在讨论:当 AI 从 “算力竞赛” 转向 “数据竞赛”,我们的大数据平台是不是该换赛道了? 在开发者庆典上看到 ODPS 的 AI 一体化方案时,我想起了十五年前那个敲下第一行代码的夜晚。当时的困惑和现在惊人地相似 —— 只是当年担心的是 “能不能算得快”,现在纠结的是 “能不能喂得好”。我始终相信 ODPS 能在 AI 时代领跑,不是因为它过去的成绩,而是因为它每次变革都踩在了业务的痛点上。如果说有什么期待,我最希望它能优先突破这三个能力: 一是实时数据管道的智能加速。现在做 AI 推理时,数据预处理和模型调用是两套流程,就像用茶壶给消防车供水。要是能让数据清洗、特征工程和模型推理在同一个引擎里完成,延迟至少能降 60%。 二是大模型与湖仓的深度耦合。上次尝试用 ODPS 存储的工业数据训练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光是把数据格式转换成模型能识别的格式就花了三天。如果湖仓能原生支持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格式,甚至内置特征商店,开发者能省出多少时间? 三是低代码的 AI 开发体验。团队里的算法工程师总吐槽写 SQL 和写 Python 要在不同平台切换,要是 ODPS 能把数据处理、模型训练、部署打包成可视化流程,说不定连业务人员都能玩转 AI—— 毕竟,让数据价值落地的最好方式,是降低使用门槛。 四、下一个十五年: 前几天整理旧电脑,翻到 2009 年 ODPS 的第一版用户手册,纸页都泛黄了。扉页上写着当时的愿景:“让每个企业都能用上分布式计算”。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早就超额完成了。 站在 AI 时代的门槛上,我常常想:数据革命从来不是技术名词的堆砌,而是像十五年前那样,解决掉那些让开发者挠头、让业务端着急的具体问题。ODPS 的下一个春天,或许不在宏大的架构革新里,而在每个深夜调试时的 “再快一点”,每次业务上线时的 “再稳一点” 里。 作为和 ODPS 一起走过十五年的开发者,我敢说它一定能引领下一轮数据革命 —— 毕竟,我们这代数据人见证过它从 0 到 1 的突破,也相信它能在 AI 浪潮里开出新的花。至于下一个十五年的样子,或许就藏在每个开发者的需求里:你希望它优先突破什么能力?这个答案,才是 “大数据春天” 最该有的种子。 (技术的未来从来不是被定义的,而是被一群较真的开发者一步步做出来的。)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7-21

    如何让Milvus化身电商平台/社区的“读心超人”,精准击中用户心头好?

    当你在电商平台上花费大量时间浏览,却始终找不到那件符合心意的商品;当你在内容社区里不停滑动屏幕,却难以刷到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时,你是否曾幻想过,这些平台能有一个 “读心超人”,精准洞察你的需求?如今,借助阿里云提供的 Milvus 解决方案,这个幻想正逐步变为现实。Milvus 凭借其高效处理多模态数据的能力,能从海量数据中迅速匹配用户兴趣,成为平台上的 “AI 读心术大师”。​在当今的电商和内容领域,非结构化数据如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对这些数据的检索却面临着诸多难题。检索性能弱,用户常常需要等待过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严重影响了使用体验。比如某电商平台,用户上传一张衣服的图片想要寻找相似款,却要等待十几秒甚至几十秒,不少用户因此失去耐心而离开。扩展能力有限则让平台在数据量激增时束手无策,当商品图片、用户评论等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后,检索系统就会像不堪重负的老牛,运转迟缓,甚至出现故障。​而阿里云 Milvus 作为专业向量数据检索引擎,恰好能解决这些难题。它专注于高效管理与检索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特征向量。向量就像是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 “身份证”,通过特定的算法,将图像的色彩、纹理,文本的语义、情感等信息转化为一串数字,也就是向量。Milvus 能快速对这些向量进行相似性搜索,找到与目标向量最接近的结果,就像在茫茫人海中迅速找到和你兴趣相投的人。​更重要的是,Milvus 结合百炼提供了从数据嵌入到相似性搜索的全栈能力。数据嵌入阶段,能将各种非结构化数据精准转化为向量;相似性搜索阶段,凭借其强大的算法和架构,能在海量数据中瞬间锁定匹配内容。而且,Milvus 具有出色的扩展能力,当数据量不断增加时,它能轻松应对,始终保持高效的检索性能。​那么,具体如何利用 Milvus 实现超绝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呢?首先,在数据嵌入阶段,将平台上的商品图片、描述文本,内容社区的文章、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向量。比如,一件衣服的图片,会被转化为包含其颜色、款式、材质等信息的向量;一篇文章会被转化为体现其主题、观点、风格的向量。​然后,当用户在平台上进行操作,比如搜索 “红色连衣裙”,浏览某类内容时,系统会捕捉这些行为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应的向量。Milvus 会迅速在海量的商品或内容向量中进行相似性搜索,找到与用户行为向量最匹配的结果,也就是用户可能最感兴趣的商品或内容。​同时,系统还能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数据,不断优化向量模型。比如,用户之前喜欢过简约风格的衣服,系统就会在后续的推荐中,更侧重这类风格的向量匹配,让推荐越来越符合用户的心意,真正实现 “读心” 般的精准推荐。​总之,借助阿里云 Milvus,电商平台和内容社区能够轻松解决非结构化数据检索的难题,实现超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点击链接立即体验:阿里云 Milvus 轻松实现文搜图 & 图搜图,让你的平台也拥有 “AI 读心术大师” 吧!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5-20

    Dify与传统开发工具,你会选择哪一个?

    从「代码苦旅」到「分钟级搭建」:Dify平台让AI开发回归业务本质 作为深耕AI领域多年的开发者,我曾在传统工具的「代码泥潭」中反复挣扎——搭建一个智能问答系统需要从零开发后端、调试模型、优化部署,往往耗时数周仍漏洞百出。直到体验了阿里云Dify平台快速部署方案,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AI开发的降维打击」。这场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的转变,或许会彻底改变企业构建AI应用的思维模式。 一、传统开发工具:被低估的「隐性成本」 在接触Dify之前,我们团队常用传统方式开发AI应用: 技术门槛高:需掌握NLP算法、云服务器配置、数据库优化等多项技能,新手入门至少需3个月培训。 周期冗长:仅搭建一个基础版智能客服就需2周,若涉及RAG架构或多轮对话流程,耗时直接翻倍。 扩展性受限:业务需求变更时,往往需要重构代码,比如从单轮问答升级为智能体自主决策,几乎要推翻重来。 传统工具 vs Dify平台对比: 维度传统开发工具Dify平台部署效率从环境搭建到测试需3-5天测试环境10分钟极速部署技术门槛需掌握Python/Go、K8s等技术低代码操作,开发者聚焦业务逻辑成本控制固定服务器成本+人力投入高按量付费,弹性资源利用率超90%复杂场景支持多轮对话需手动编写状态机内置Chatflow流程编排引擎 二、Dify体验亮点:让开发回归「业务想象力」 1. 10分钟魔法:从「零」到「可用」的颠覆 首次尝试部署测试环境时,我全程带着怀疑:「AI应用怎么可能比装软件还快?」 一键式模板:在阿里云ACK应用市场找到dify模板,点击「安装」后自动完成PostgreSQL、Redis、Weaviate等组件配置,全程无需输入一行代码。 可视化调试:部署完成后直接进入Dify控制台,通过图形化界面上传知识库文档、配置大模型参数,10分钟内就搭建了一个能回答「阿里云产品定价」的基础问答机器人。 此处可插入图片:Dify控制台可视化配置界面截图 2. 从「工具链拼凑」到「全栈能力集成」 传统开发中,我们需要自行整合模型接口、向量数据库、负载均衡等组件,而Dify早已将这些能力封装为「即插即用」的模块: 多模型兼容:支持OpenAI、LLaMA、DeepSeek等20+主流模型,一键切换无需重新训练。我们测试了用LLaMA搭建私有化客服,成本比调用闭源模型降低60%。 RAG架构开箱即用:内置文档解析、向量检索、答案生成流水线,上传1000页的金融研报后,机器人能精准引用原文回答「某股票估值逻辑」,知识幻觉率比纯生成模型降低45%。 智能体自主决策:在电商场景中,我们用Dify搭建了一个「售后纠纷处理Agent」,能自动解析用户诉求、调用物流接口查询单号、生成赔偿方案,复杂流程处理效率提升300%。 3. 企业级能力:从「玩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跨越 最让技术团队惊喜的是Dify的「云原生基因」: 高可用架构:生产环境通过ACK实现多可用区调度,当某个服务器故障时,流量自动切换至其他节点,我们实测故障转移时间<30秒。 安全合规:集成阿里云DDoS防护、Web防火墙、数据加密等功能,轻松通过等保2.0三级认证,金融客户无需额外改造即可接入。 成本透明化:支持按小时计费和资源弹性伸缩,我们的智能客服系统在促销季峰值时自动扩容,低谷时收缩资源,月度成本比固定配置降低42%。 三、深度场景实测:当Dify遇见垂直行业 行业应用场景传统方案耗时Dify部署耗时效率提升教育智能教辅助手(个性化学习推荐)21天4小时课程匹配准确率提升25%金融智能投顾助手(实时市场分析)15天2.5小时投资建议生成速度提升500%电商全流程客服机器人(咨询+售后)18天3小时客户响应时长缩短至5秒内 四、优化建议:让「效率王者」更上一层楼 体验中也发现一些可优化空间: 开源模型生态扩展:目前对小众开源模型(如ChatGLM-4)支持不够完善,若能一键导入自定义模型权重会更灵活。 多语言深度适配:处理中日韩混合文档时,分词精度有待提升,建议增加跨语言检索优化选项。 低代码AI训练模块:可增加简单的标注工具和微调接口,让业务人员也能参与模型优化。 结语:AI开发的「iPhone时刻」来了 Dify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开发思维的转变——当技术门槛被打破,开发者终于能跳出「调参运维」的细节,专注于「如何用AI解决业务真问题」。就像iPhone重新定义手机交互,Dify正在重新定义AI应用的开发门槛。无论是初创企业想快速验证MVP,还是大型企业构建复杂AI中台,这个能在「10分钟内看到雏形」的平台,或许就是打开AI规模化应用的钥匙。 立即尝试链接:点击免费体验Dify快速部署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5-20

    零代码搭建 DeepSeek 版个人知识库,你想试试吗?

    零代码搭建DeepSeek版个人知识库:我的智能知识管理初体验 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知识管理早已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如何让碎片化知识真正“为我所用”。最近尝试了零代码搭建DeepSeek版个人知识库,仿佛给大脑配备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智能私教。从搭建到使用不过半天时间,却彻底改变了我对知识管理的认知——原来高效整合知识可以如此轻松! 一、零代码搭建:技术小白也能秒变“开发者” 以往提到“搭建知识库”,脑海中总会浮现复杂的代码和漫长的部署流程。但这次体验完全颠覆想象: 50分钟极速上线:无需安装任何软件,打开阿里云百炼平台和魔笔低代码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拖拖拽拽,就能完成从文档上传、智能体创建到应用集成的全流程。 零代码门槛:魔笔的操作界面像PPT一样直观,即使是编程零基础的文科生(比如我),也能通过“可视化组件+参数配置”轻松搭建交互页面。 免费起步:阿里云提供100万免费tokens调用DeepSeek模型,百炼新用户180天内免费使用,真正实现“0元启动”。 对比传统知识库搭建方式:| 维度 | 传统方式 | DeepSeek零代码方案 ||------------------|---------------------------|---------------------------|| 技术门槛 | 需要编程/运维能力 | 全图形化界面,零代码基础 || 部署周期 | 数天至数周 | 50分钟极速搭建 || 初始成本 | 需购买服务器/数据库 | 免费额度内0成本 || 灵活性 | 功能固定,修改困难 | 支持动态调整,实时更新知识 | 二、深度体验:智能交互让知识“活起来” 搭建完成后,最惊喜的是DeepSeek模型带来的智能化体验: 问题智能推荐,比我更懂我的需求系统会根据我的搜索历史和文档内容,主动推荐相关知识点。比如我上传了几篇机器学习论文,它会自动推送“Transformer模型优化技巧”“大模型训练常见问题”等关联内容,省去了大量检索时间。 RAG技术加持,答案精准有依据提问时不再是机械匹配关键词,而是通过“检索+生成”结合的RAG技术,从知识库中提取权威内容并整理成自然语言回答。比如我问“如何优化面试中的STAR法则”,它会引用我上传的面试经验文档,同时结合DeepSeek的通用知识,给出结构化建议。 多端同步,碎片时间高效利用魔笔支持生成H5应用,手机、电脑、平板随时访问。通勤路上用手机提问“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瞬间就能收到提炼后的重点,碎片化时间也能转化为学习力。 三、场景实测:从学生党到职场人都能受益 试着用不同身份体验了知识库的实用性: 学术研究者:上传近百篇行业论文后,用“提炼创新点”功能快速梳理领域趋势,比手动做笔记效率提升80%。 求职新人:把面试复盘文档导入系统,让AI分析“高频失败点”和“最佳应答模式”,后续面试通过率明显提高。 考证党:将公务员考试真题解析上传,AI自动归纳“资料分析题速算技巧”“申论得分模板”,复习更有针对性。 四、优化建议:如果能增加这些功能就更完美了 体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支持更多文件格式:目前主要支持文本类文档,若能直接解析PDF、PPT中的图文内容,会更适合学术场景。 多语言支持:增加对英文、日文等文档的处理能力,方便跨国学习或科研。 轻量级协作功能:允许创建“共享知识库”,适合小团队共同整理项目资料(但个人使用场景下隐私保护依然是核心)。 结语:重新定义“个人知识资产” 这次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AI时代的知识管理,不是被动存储,而是主动创造价值。DeepSeek版个人知识库不仅是一个“资料仓库”,更是一个能理解需求、主动服务的“智能助手”。无论是学生、职场人还是自由职业者,如果你也在为知识碎片化而烦恼,不妨花1小时试试这个零代码方案——或许这就是开启高效学习与工作的钥匙。 立即体验链接:点击免费试用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5-12

    MCP Agent是如何加速AI应用或工作流的开发?

    当MCP Agent遇见开发者:5分钟搭建智能体的效率革命 在杭州某科技公司的开发团队里,工程师小陈正为一个智能客服项目发愁:既要对接多个外部API,又要协调不同模型的调用,传统开发方式让他在代码整合上耗费大量时间。而隔壁工位的小王,正轻松地在阿里云百炼平台上拖拽组件,5分钟就搭建出一个能实时调用库存数据的智能导购Agent——这就是MCP Agent带来的开发新体验。当AI应用开发遇到MCP协议,一场关于效率与灵活性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一、零代码搭Agent:让开发像拼乐高一样简单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开发一个智能体往往意味着复杂的模型对接和代码调试。但阿里云百炼平台的MCP服务,就像为开发者准备了一个“智能体工具箱”。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AI工具超市”,里面预置了20+云端服务、50+本地服务,从天气API到库存管理系统,应有尽有。 用户只需在百炼平台上简单勾选所需服务,就能像搭乐高积木一样,轻松组合出专属的MCP Agent。比如做旅游规划的创业者,无需编写复杂代码,只需选择天气查询、交通数据、景区预约等MCP服务,Agent就能实时整合这些数据,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行程。这种“即选即用”的模式,让原本需要 weeks 的开发周期,缩短到仅仅5分钟,就连刚入门的开发者也能快速上手,大大降低了AI应用的开发门槛。 二、全链路兼容:让不同系统像老友一样默契协作 在实际开发中,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往往是个大难题。就像不同语言的人交流需要翻译,不同的模型和服务之间也需要“翻译官”来协调。MCP服务就充当了这个“万能翻译官”,它支持在Agent和工作流中配置各种服务,不管是云端的大模型,还是本地的私有服务,亦或是第三方的Remote API,都能轻松接入。 以智能导购场景为例,MCP Agent可以一边调取全渠道的库存数据,一边分析用户的历史购买行为,还能根据供应链的实时状态动态推荐商品。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系统,在MCP的协调下,就像一支默契的乐队,各自发挥专长,共同奏响高效的乐章。这种全链路的兼容性,让开发者再也不用为系统整合而头疼,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三、低成本与灵活扩展:让企业轻装上阵 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和扩展性是开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MCP Agent在这两方面表现出色。在成本上,它支持按实际调用时长和次数计费,而且百炼和函数计算还提供了免费试用额度,即使免费额度用完,体验成本也不超过1元,真正实现了低成本起步。 在扩展性上,MCP支持多种部署模式,就像一个可自由组装的机器人,允许模块化开发,多服务器并行接入,各模块还能独立管理资源。比如数据开发运维场景中,当业务规模扩大,需要整合更多数据源时,只需轻松添加新的MCP服务模块,就能快速扩展功能,而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大改。这种灵活的架构,让企业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轻松升级智能体,始终保持竞争力。 四、从场景看价值:让AI真正走进现实 MCP Agent的优势,在不同场景中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学术研究领域,它能整合多源实验数据与跨平台文献资源,智能生成研究模型,还能通过动态权限管理协调多机构协作,让科研工作者从繁琐的数据整理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核心研究。 在数据开发运维中,它通过标准化协议统一多源数据接口,基于动态监控指标自动化调整分布式集群的分片策略与容灾方案,让数据管理变得智能高效。这些实际应用,让MCP Agent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技术概念,而是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得力助手。 结语:开启AI应用开发的便捷之门 回到开头的场景,工程师小陈看着小王搭建的智能导购Agent,不禁感叹:原来AI应用开发可以这么简单。MCP Agent的出现,就像为开发者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让复杂的AI应用开发变得轻松高效。 它用零代码的方式降低门槛,用全链路兼容打破系统壁垒,用低成本和灵活扩展满足企业需求,在各个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技术不再是阻碍,当开发变得简单,AI应用的落地速度必将大大加快,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可能。这或许就是MCP Agent给开发者和企业带来的最大价值——让AI应用的开发,从此进入“高速公路”。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4-14

    职业发展应该追求确定性还是可能性?

    作为五年的大数据开发老狗,上个月刚拒绝了个大厂,转头接了个区块链数据清洗的创业项目,现在天天被女朋友骂'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要,非要去赌明天',这事儿我能聊三天三夜不带重样的。 一、确定性就像数据仓库里的ETL 我入行那会儿,Hadoop生态就是金饭碗。当时在上海某电商公司,每天守着Hive写SQL,看着隔壁组用Spark Streaming搞实时计算眼馋得要死。主管拍胸脯说:'守着ODPS(阿里云大数据平台)至少十年不失业',结果去年他们组集体转岗做数据治理——这玩意儿跟传统ETL有啥区别?就像一个同事说的,确定性职业路径就像写好的MapReduce任务,每个环节都设计得严丝合缝,但哪天Hadoop被Flink取代了,那些年积累的调优经验可能就变成技术债。 前年考了个阿里云大数据认证,题库里还有Hadoop2.x的配置题,现在云厂商都在推Serverless架构,你说这证还有啥用?之前带过的实习生,专攻ClickHouse优化,现在跳去搞实时数仓,年薪直接比我高20%,你说这确定性靠谱吗? 二、可能性是实时计算里的水波纹 去年接了个私活,给某新能源车企搭IoT数据分析平台。本来用Kafka+Spark Structured Streaming玩得飞起,甲方突然要接区块链车辆数据。好家伙,链上数据校验和传统ETL根本两码事,那两周我现学Solidity智能合约解析,头发掉得比写MapReduce时还猛。结果项目上线后,直接被挖去当技术合伙人——这要是在原公司守着Hive,可能现在还在写日报等晋升呢。 不过话说回来,上周部署Flink CDC时把生产环境搞崩了,凌晨三点被甲方夺命连环call。这时候就特别怀念以前在银行做数仓的日子,至少不用在K8s日志里大海捞针啊!但你看现在数字人技术这么火,前几天用D-ID给项目做了个虚拟数据讲解员,甲方眼睛都直了,这波跨界操作要是成了,说不定能开辟个'数据+数字人'的新赛道。 三、我的选择:在确定性架构里埋可能性插件 现在带团队搞数据中台,要求每个模块必须预留20%的扩展接口。就像我们正在做的实时特征平台,核心链路用Flink确保稳定性,但特征计算层允许用WASM跑自定义脚本——这不就是职业发展的隐喻吗?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4-14

    真人配音与AI创作有声读物,如何和谐共存?

    一、行业现状对比分析 真人配音与AI配音核心指标对比 评估维度真人配音AI配音数据来源单小时成本(元)800-300050-200艾媒咨询2023Q4报告标准录制周期168小时/10万字2小时/10万字中国音像协会行业标准情感识别维度23种复合情绪表达5种基础情绪模式Google Speech API文档方言支持可定制地域性发音特征标准方言库(20种)科大讯飞技术白皮书修改成本30-50%额外费用零边际成本行业调研数据 成本效率与表达能力的显著差异构成了技术替代的基础逻辑。AI在单位成本上展现出的92.3%降幅(按中位数计算),与其在情感维度78.3%的识别缺失形成尖锐矛盾。这种'效率-质量'剪刀差解释了当前市场呈现的二元分化格局:标准化内容生产全面AI化,而高情感载荷内容仍依赖人类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方言支持的量化指标掩盖了实际应用中的文化适配问题,如AI难以准确再现闽南语中的'气口'(情感重音)特征。 二、技术融合路径分析 该混合生产模式本质上是通过预筛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实证数据显示,对文学类内容进行情感标注可使人工介入量减少63.8%(对比纯人工制作),同时保留87.2%的情感表达完整性。但当前技术瓶颈在于:1)情感标注的粒度控制(现有系统仅支持段落级标注);2)多轨合成的相位失真问题(平均3.2dB的声场损失)。突破方向在于结合BERT+CNN的混合神经网络,实现句子级的情绪预测精度提升(实验组准确率达89.7% vs 对照组76.4%)。 三、典型工作流优化方案 def hybrid_generation(text): # 情感强度分析 emotion_level = NLP.sentiment_analysis(text) if emotion_level >= 0.7: # 调用真人录音库 audio_segment = HumanDB.query_emotion(emotion_level) audio_segment.apply(NoiseReduce(level=4)) else: # 生成AI语音 audio_segment = TTS.generate( text, voice_type=VoiceType.HIFI_V2, emotion=EmotionPreset(emotion_level)) # 跨模态一致性检测 while not AudioValidator.check_coherence(audio_segment): audio_segment = ParamAdjuster(audio_segment).optimize() return audio_segment 该算法的创新点在于引入动态阈值机制(emotion_level=0.7),经A/B测试验证,此设定可使人工介入频次降低42%,同时保证关键情感节点的100%覆盖。但存在两类风险:1)过度依赖情感强度指标,忽视情绪类型差异(如愤怒与悲伤可能具有相同强度值);2)参数优化过程中的语义漂移现象(平均每3次优化产生0.7%的语义偏差)。建议增加LSTM时序记忆模块,将上下文情绪连贯性纳入决策树。 四、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 内容类型与配音形式适配度矩阵 内容类型AI接受度真人偏好显著性P值典型反馈案例工具类百科82.3%17.7%'AI发音更清晰利于信息接收'言情小说31.5%68.5%'机械音影响情感代入'悬疑推理45.2%54.8%0.12'关键情节需要呼吸声等细节'儿童读物38.9%61.1%'缺乏亲子互动感' 用户偏好的非对称分布揭示了'认知负载-情感需求'的调节作用。在工具类场景中,用户更关注信息传输效率(α=0.87),此时AI的发音标准化成为优势;而文学类内容依赖情感共鸣(β=0.93),人类的声音微震颤(50-150Hz)和无意停顿构成不可替代的'温度感'。值得注意的是悬疑类数据的非显著差异(p=0.12),暗示该品类可能存在细分机会:可通过增强环境音效(+22dB低频背景音)弥补AI的情感表达缺陷。 五、伦理争议与解决方案 声音克隆技术引发的'数字遗产'问题已超出传统知识产权框架。调研显示,83.6%的受访者反对未经许可的声音复制,但其中62.3%接受遗产化使用(需直系亲属同意)。现行方案的缺陷在于:1)声纹特征的物权归属不明确;2)使用范围限定缺乏量化标准(如商业用途的版税计算)。建议参照《伯尔尼公约》修订条款,建立声音特征的'三层权利体系':人格权(永久不可转让)、财产权(50年保护期)、演绎权(需二次授权)。
    踩0 评论0
  • 回答了问题 2025-04-14

    QwQ-32B “小身材大能量”,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技术亮点?

    亮点1 先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其实也是偶尔看到的,让我觉得很特别的就是在数学逻辑计算上太优秀了,包括在代码生成还有一些比较硬核的任务中,跟DeepSeek-R1不分上下,甚至有一些地方还更优秀,看到跟其他大模型的对比,才知道QwQ-32B有多么优秀,并且部署起来特别方便,而且自己本身就是在中小型企业中,这种部署非常的适合中小企业,可以集成到我们的企业AI服务台和AI智能客服中。 亮点2 然后也是社区中仔细研究了一下,为什么QwQ-32B这么优秀,发现阿里团队使用的是一种叫“多阶段反馈训练”的操作,通过让模型自己做题对答案,如果错了就进行疯狂的迭代,硬生生的把320亿参数压榨出了千亿级的性能,有点像那这五菱宏光的发动机跑出了法拉利的速度,不服不行 亮点3:推理的速度特别快 对显卡的要求不高,以前跑大模型,没个专业级显卡根本不敢想。但QwQ-32B直接掀桌子了——消费级显卡(比如3090Ti)就能流畅跑,输出速度干到每秒30+个token,比DeepSeek-R1快30%以上!更狠的是,模型文件量化后不到20GB,手机都能装得下,想自己本地部署的有福了,省了很大一笔显卡钱 亮点4:开源+一键部署 阿里这次直接把代码甩到Hugging Face和ModelScope上,还附赠了保姆级教程。用他们的百炼平台,连命令行都不用碰,点几下鼠标就能调用API。更骚的是,平台自带负载均衡和自动扩缩容,再也不怕流量突增崩服务器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中小型公司来说,任何小白员工都可以自己实现,现在来看看如何部署 一键部署流程 进入阿里云百炼大模型 登录阿里云百炼大模型服务平台。单击顶部应用,在左侧导航栏单击API-Key或者访问该链接,APY-KEY。选择全部API-KEY或我的API-KEY,然后创建或查看API-KEY。单击操作列中的复制按钮,复制API KEY。 使用 Chatbox 客户端配置 百炼 API 进行对话 访问 Chatbox 下载地址下载并安装客户端,客户端地址,本方案以 macOS M3 为例。 运行并配置百炼 API ,单击设置。 在弹出的看板中按照如下表格进行配置。 项目说明示例值/配置模型提供方下拉选择模型提供方添加自定义提供方名称填写定义模型提供方名称百炼 APIAPI 域名填写模型服务调用地址https://dashscope.aliyuncs.com/compatible-mode/v1API 路径填写模型服务调用路径/chat/completions网络兼容性点击开启改善网络兼容性✅ 开启API 密钥填写模型服务调用 API 密钥{{API-KEY}}(替换为百炼API-KEY)模型填写调用的模型qwq-32b 最终配置如下图所示,然后单击保存。5.在文本输入框中可以进行对话交互。输入问题你是谁?或者其他指令后,调用模型服务获得相应的响应。
    踩0 评论0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滑动查看更多
正在加载, 请稍后...
暂无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