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效中如图所示是不是已修复不算是修复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在云效中,关于缺陷状态的定义和流转,已修复的缺陷是否算作修复状态需要结合具体的缺陷管理规范来理解。根据知识库中的描述,云效为缺陷管理提供了一套明确的状态流转机制,以下是相关说明:
云效中缺陷的正常状态流转为:
待确认 -> 处理中 -> 已修复 -> 已关闭。
具体每个状态的含义如下:
1. 待确认:初始状态,新增加的、需要解决的缺陷。
2. 处理中:正在定位问题,或正在解决中,或已经解决但未部署生效的缺陷。
3. 已修复:缺陷已经解决,并且修改后的程序已部署生效。
4. 已关闭:终态,验证通过后,此缺陷可以关闭。
从上述状态流转可以看出,「已修复」 是一个中间状态,表示缺陷已经被开发人员解决并部署生效,但尚未经过验证确认。只有当缺陷经过验证并关闭后,才进入最终的**「已关闭」**状态。
根据云效的缺陷管理规范,「已修复」 状态确实属于修复流程的一部分,但它并不等同于最终的修复完成状态(即**「已关闭」)。因此:
- 如果从流程完整性的角度来看,「已修复」** 可以被视为修复状态的一部分,因为它表明缺陷已经被解决并部署生效。
- 但如果从最终交付质量的角度来看,只有当缺陷进入**「已关闭」**状态时,才能认为该缺陷已被完全修复并通过验证。
在实际使用云效进行缺陷管理时,建议团队根据自身的需求明确以下几点:
1. 修复目标的定义:如果团队的目标是“缺陷日清率”,则需要确保缺陷在发现后24小时内不仅达到**「已修复」状态,还需要通过验证并进入「已关闭」状态。
2. 状态的统计范围:在分析缺陷修复效率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统计「已修复」状态或「已关闭」**状态的缺陷数量,以更准确地反映团队的实际修复能力。
综上所述,在云效中,**「已修复」状态属于修复流程的一部分,但并不等同于最终的修复完成状态。如果需要确认缺陷是否完全修复,应关注其是否已进入「已关闭」**状态。
云效,企业级一站式研发协同平台,数十万企业都在用。支持公共云、专有云和混合云多种部署形态,通过云原生新技术和研发新模式,助力创新创业和数字化转型企业快速实现研发敏捷和组织敏捷,打造“双敏”组织,实现多倍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