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92 年年初,一些关于互联网地址系统的建议在 IETF 上被提出,并于 1992年年底形成白皮书。
在1993年9月,IETF建立了一个临时的Ad-Hoc下一代IP(IPng)领域来专门解决下一代 IP 的问题。IETF 于 1994 年 7 月 25 日采纳了 IPng 模型,并形成几个 IPng 工作组。
从 1996 年开始,一系列用于定义 IPv6 的 RFC 发表出来,最初的版本为RFC1883。由于 IPv4 和 IPv6 地址格式等不相同,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中出现 IPv4 和 IPv6 长期共存的局面。在 IPv4 和 IPv6 共存的网络中,对于仅有 IPv4 地址,或仅有 IPv6 地址的端系统,两者是无法直接通信的,此时可依靠中间网关或者使用其他过渡机制实现通信。
2003 年 1 月 22 日,IETF 发布了 IPv6 测试性网络,即 6Bone 网络。它是IETF 用于测试 IPv6 网络而进行的一项 IPng 工程项目,该工程项目的目的是测试如何将 IPv4 向 IPv6 迁移。作为 IPv6 问题测试的平台,6Bone 网络包括协议的实现、IPv4 向 IPv6 迁移等功能。6Bone 操作建立在 IPv6 试验地址分配的基础上,并采用 3FFE::/16 的 IPv6 前缀,为 IPv6 产品及网络的测试和试商用部署提供测试环境。
在创建后的 6 年时间内,6Bone 的规模差不多扩展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近 60 个国家和地区,连接了近千个站点。6Bone 网络被设计成为一个类似于全球性层次化的 IPv6 网络,与实际的互联网类似,它包括伪顶级提供商、伪次级提供商和伪站点级组织机构。伪顶级提供商负责连接全球范围的组织机构,它们之间通过 IPv6 的BGP-4 扩展来尽力通信;伪次级提供商也通过 BGP-4 连接到伪顶级提供商;伪站点级组织机构通过默认路由或 BGP-4 连接到伪次级提供商。6Bone 最初开始于虚拟网络,它使用 IPv6-over-IPv4 隧道过渡技术。因此,它是一个基于 IPv4 互联网且支持IPv6 传输的网络,后来逐渐建立了纯 IPv6 连接。
从 2011 年开始,主要用在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系统上的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支持高质量 IPv6 配置产品。例如,Microsoft Windows 从 Windows 2000 起就开始支持 IPv6,到 Windows XP 时已经进入了产品完备阶段。而 Windows Vista 及以后的版本,如Windows7、Windows 8、Windows 10 等操作系统都已经完全支持 IPv6,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以提高支持度。Mac OS X Panther10.3、Linux 2.6、FreeBSD 和 Solaris 同样支持 IPv6 的成熟产品。一些应用基于 IPv6 实现,如BitTorrent 点到点文件传输协议等,避免了使用 NAT 的 IPv4 私有网络无法正常使用的普遍问题。
2012 年 6 月 6 日,国际互联网协会举行了世界 IPv6 启动纪念日,这一天,全球 IPv6 网络正式启动。多家知名网站,如Google、Facebook 和 Yahoo 等,于当天全球标准时间 0 时(北京时间 8 时整)开始永久性支持 IPv6 访问。
以上内容摘自电子书《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部署方案及设计》点击https://developer.aliyun.com/ebook/download/7466 下载完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