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资源容量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流量和业务需求,客户可以不考虑弹性能力。如果有流量激增的情况,用户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启动模板去快速创建资源容量,实现扩容的目的。
第二阶段,用户有了成本意识,希望减少冗余闲置的资源,于是从垂直和水平维度,通过自动化的手段调整资源容量。例如如下图,在每周五 13 点业务高峰期,自动把 4 核 8G 的服务器配置升级成 8 核 16G,或者自动从 2 台服务器扩容到同样配置的 4 台服务器。
第三阶段,用户可以自动调整系统所有计算、内存、磁盘等资源容量,而且能够精细化控制扩缩容的资源数量,使削峰填谷后的资源使用曲线更加匹配实际的资源需求量。例如当 CPU 利用率在20%到 40%之间,使用 4 台服务器;当 CPU 利用率在 40%到 60%之间,使用 8 台服务器;当 CPU利用率在 60%以上,使用 16 台服务器。
第四阶段,对系统的弹性能力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业务情况的标准化管理策略,使用多种组合弹性模式来应对流量高峰和成本节省计划。例如对业务基座资源包年包月购买,其他高峰期资源使用弹性伸缩自动购买与释放;根据高峰时间规律,配置定时扩容模式,提前应对峰值;配置目标追踪模式,应对突发流量。
第五阶段,用户开始使用一些智能化手段来进行更精确的扩缩容动作。例如下图所示,基于机器学习,可以通过分析历史监控数据预测未来监控指标值,并支持自动创建定时任务,智能设置资源容量的边界值。
以上内容摘自《云上自动化运维(CloudOps)白皮书》电子书,点击https://developer.aliyun.com/topic/download?id=8190可下载完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