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统一的容灾平台来满足云原生的需求,都要通过哪几种场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为了构建统一的容灾平台以满足云原生的需求,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场景:
同城双活(Active-Active):在同一个地域内的两个或多个可用区部署Kubernetes集群,实现业务高可用性和负载均衡。此模式确保了即使单个可用区发生故障,服务仍能无缝切换至其他可用区继续运行。
两地三中心容灾:在同城双活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异地机房作为数据和应用的备份。根据实际需求,可选择热备、温备或冷备方案,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切换至异地站点,维持业务连续性。
异地多活(Multi-region Active-Active):通过数据分片技术,不同地域下的可用区可划分为逻辑数据中心,处理各自的数据分片,实现跨地域的多活架构。这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也确保了任意地域故障时,业务不受影响。
异构基础设施下的混合云容灾:利用Kubernetes的平台无关性,实现在专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统一部署与运维管理,为业务提供线下快速容灾能力,同时支持弹性扩容和资源优化。
这些场景涵盖了从本地高可用到跨地域容灾的各种需求,旨在提升云原生应用的韧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确保在面对各种潜在风险时,业务能够稳定运行。
阿里云拥有国内全面的云原生产品技术以及大规模的云原生应用实践,通过全面容器化、核心技术互联网化、应用 Serverless 化三大范式,助力制造业企业高效上云,实现系统稳定、应用敏捷智能。拥抱云原生,让创新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