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程优化中锁具有重要地位,重量级锁和轻量级锁有什么区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在多线程优化中,锁机制用于同步访问共享资源,防止数据竞争和不一致性。重量级锁和轻量级锁是两种不同级别的锁机制,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开销、粒度和应用场景:
轻量级锁(LWLock): - 特点: 轻量级锁设计用于减少获取和释放锁的开销,适用于短时间持有且竞争不激烈的场景。它保护的是共享内存中的特殊数据结构。 - 实现: 通过原子操作实现,通常避免了操作系统上下文切换,减少了系统调用的开销。 - 等待: 当锁被占用时,等待的线程可能自旋(即不断重试直到获得锁),这在CPU缓存行未被其他CPU修改的情况下能快速获取锁,但若自旋超时仍未获取则可能升级为重量级锁。 - 适用场景: 短暂且频繁的锁需求,如内部数据结构的快速访问控制。
重量级锁(Lock): - 特点: 提供更稳定的互斥保证,适用于长时间持有或高度竞争的资源访问。主要保护SQL可见的对象,如表,同时也用于内部操作的互斥控制。 - 实现: 通常涉及操作系统层面的互斥锁,可能导致线程的阻塞和上下文切换,开销相对较大。 - 等待: 等待重量级锁的线程会被挂起,直至锁释放后由操作系统唤醒,这涉及到内核态与用户态的转换,成本较高。 - 适用场景: 长时间运行的事务处理,或者在锁竞争激烈且持有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
总结来说,轻量级锁适用于低冲突、短时持有的场景,以减少性能开销;而重量级锁提供更稳定的并发控制,适合高冲突或长持锁的场景,但可能会有较大的性能代价。在多线程优化时,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锁机制对于提升系统性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