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思维之工程思维,我们应如何理解与拥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工程思维的起点是流程。流程的背后是科学,以既定的步骤、阶段性的输入 / 输 出去完成价值创造,通过过程控制确保最终结果让人满意。由于流程涉及每一个工程 师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其含义不只在于定义、工具化、检查等内容,而是应基于工程 师的日常工作习惯,将流程与工程师的工作环境无缝整合。“无缝”体现于流程中的 概念与工程师群体已建立的专业常识相一致、没有增加毫无价值的负担,根本仍是确 保易用性。 机制的含义是通过对所需解决问题的分析,以一种模式去解决同类问题。机制应 体现一定的系统性,而非“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系统性不是一开始就能被洞察到, 可能在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完善的,因而需要工程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时回顾并 付诸实践去落实。对于工程师来说,机制是通过系统性的软件设计去达成的。 可以说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师的工作和生活幸福感。一个质量不可靠的产品 一定会给用户和工程师自己带去麻烦,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并造成负面的社 会影响。对于工程师来说,那势必打乱个体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为了让产品的质量做 到可靠,单元测试、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确保工程质量的手段应成为工程师的基本 工作内容,通过将这些手段与 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流程进行整合去持续构 建起对软件产品的质量信心。 在互联网行业,除了软件产品的质量得可靠外,风险可控是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内 容。而风险可控是建立于系统性机制和质量可靠之上的。对于服务端软件来说愈是如 此。风险往往出现于资源使用的极端场景,当从外部涌入的过多事务远超软件产品的 处理能力时,需要有一定的机制让整个产品能相对平滑地应对,或是扩充资源、或是 限制涌入事务的流量。 软件所需的机器成本是比较容易忽视的话题,软件成本不只与软件性能相关,还 与软件之间的依赖、技术方案等因素相连。当一个软件需要从公司的内部对外输出 时,平时忽视对成本的关注就会暴露出成本问题。比如,为了运行某个软件需要数量 庞大的计算资源,所导致的资金开销对于客户来讲很可能是无法接受的。 至此,大致介绍完了自己所理解的工程师思维。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
评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