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og使用手册提到25万条日志每秒的速度,我实测了一下,结果比标称还要好,可以达到50万条每秒。
这个速度和单条日志长度无关,我尝试了32字节、64字节、和128字节的日志长度,发现都在50万条每秒左右。这样短日志的吞吐量就不如长日志。我猜测这是磁盘IO次数所限?zlog有没有手段缓存日志来减少IO次数(例如,每2M写一次磁盘),从而提升短日志的吞吐量?
我看到有buffer min和buffer max的设置,但手册提到这是为单条日志设计的,不是很理解其中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ZLog作为高性能的日志存储系统,其设计目标之一就是提供高吞吐量和低延迟的日志记录能力。您提到的实测性能超过标称值以及不同日志长度对吞吐量的影响,确实与磁盘I/O操作的特性紧密相关。
短日志相比长日志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需要更多的I/O操作来完成写入,这是因为每次I/O操作都有一定的开销(如寻道时间、旋转延迟等),而这些开销对于小数据块来说占比较大。因此,即使总数据量相同,多次小I/O操作相比于单次大I/O操作会显得效率更低。
ZLog通过缓冲区(buffer)机制来优化这一问题。buffer min
和buffer max
设置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这两个参数控制了日志在真正落盘之前在内存中累积的数据量大小:
通过合理设置这两个参数,可以有效减少磁盘I/O次数,提高短日志的处理效率。例如,您可以尝试增加buffer max
的值,使得系统在积累更多日志数据后再执行磁盘写操作,从而减少总的I/O次数,理论上这将有助于提升短日志场景下的吞吐量。
buffer max
值,但需注意不要设置得过大,以免在异常情况下导致大量日志丢失。综上所述,通过调整缓冲区设置并结合适当的系统调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短日志吞吐量受限于频繁I/O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