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ubernetes 集群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式是怎样的?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39
2、Kubernetes 集群管理系统的核心组件集群终态保持器怎样?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0
3、Kubernetes 集群节点终态保持器管理主要任务有哪些?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1
4、Kubernetes 集群节点终态管理如何设计?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2
5、Kubernetes 集群节点故障自愈系统怎么设计?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3
6、该如何做Kubernetes 集群风险防范?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4
C1:目前公司绝大多数应用已部署在 Docker 中 ,如何向 K8s 转型?是否有案例可以借鉴?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5
C2:应用部署在 K8s 及 Docker 中会影响性能吗?例如大数据处理相关的任务是否建议部署到 K8s 中?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6
C3:K8s 集群和传统的运维环境怎么更好的结合?现在公司肯定不会全部上 K8s。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7
C4:Node 监控是怎么做的,Node 挂掉会迁移 Pod 吗?业务不允许自动迁移呢?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8
C5:整个 K8s 集群未来是否会对开发透明,使用代码面向集群编程或编写部署文件,不再需要按容器去写应用及部署,是否有这种规划?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49
C6:我们目前采用 kube-to-kube 的方式管理集群,kube-on-kube 相比 kube-to-kube 的优势在哪?在大规模场景下,K8s 集群的节点伸缩过程中,性能瓶颈在哪?是如何解决的?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50
C7:因为我们公司还没有上 K8s,所有我想请教以下几个问题:K8s 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能够解决当前的什么问题?优先在哪些业务场景、流程环节使用?现有基础设施能否平滑切换到 Kubernetes?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51
C8:cluster operator 是 Pod 运行,用 Pod 启动业务集群 master,然后 machine operator 是物理机运行?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52
C9:为应对像双十一这样的高并发场景,多少量级的元集群的规模对应管理多少量级的业务集群合适?就我的理解,cluster operator 应该是对资源的 list watch,面对大规模的并发场景,你们做了哪些方面的优化?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53
C10:节点如果遇到系统内核、Docker、K8s 异常,如何从软件层面最大化保证系统正常?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sk/257854
技术交流群
群福利:群内每周进行群直播技术分享及问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1、Kubernetes 集群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式基于微服务架构,采用了一种称为“控制面”(Control Plane)和“数据面”(Data Plane)的分层设计。控制面负责集群的管理和配置,包括API服务器、调度器、控制器等核心组件,它们共同协作以确保集群状态与用户期望的状态一致。数据面则由工作节点(Worker Nodes)组成,这些节点上运行着实际的应用容器。
2、Kubernetes 集群的核心组件之一是集群终态保持器,主要指的是控制器(Controllers),特别是ReplicationController(在新版本中被Deployment取代)、StatefulSet、DaemonSet等。这些控制器通过不断地比较当前集群状态与期望状态,并采取行动来消除差异,从而实现集群状态的自动维护和恢复,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
3、Kubernetes 集群节点终态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 - 确保节点上的Pod数量和状态符合预期,如根据ReplicaSet或Deployment定义的副本数。 - 监控节点健康状况,包括资源使用情况、网络连通性等。 - 自动处理节点故障,例如当节点不可用时,重新调度其上的Pod到其他健康节点。 - 节点资源分配与优化,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4、Kubernetes 集群节点终态管理的设计围绕着节点状态监控、事件响应机制以及自愈能力展开。它依赖于节点心跳检测、节点状态报告、以及节点控制器(Node Controller)等组件。当节点状态异常时,节点控制器会触发一系列操作,比如标记节点为不可调度、驱逐节点上的Pod、并最终尝试恢复节点或将其从集群中移除。
5、Kubernetes 集群节点故障自愈系统设计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快速检测:通过节点心跳监测和定期健康检查快速识别故障节点。 - Pod 重调度:自动将故障节点上的Pod重新调度到健康的节点上,确保应用持续运行。 - 故障节点标记:对故障节点进行标记,避免新的Pod被调度到该节点。 - 故障诊断与修复:提供工具和日志帮助运维人员诊断问题,并可能集成自动化修复脚本。
6、Kubernetes 集群风险防范措施包括: - 多可用区部署:分散节点到不同物理位置,减少地域性故障影响。 - 定期安全扫描:检查集群配置和镜像漏洞。 - 网络策略与安全组:限制Pod间通信,保护服务免受攻击。 - 资源配额与限流:防止资源耗尽导致的服务中断。 - 日志与监控:实时监控集群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针对C系列的问题,简要回答如下:
C1:向K8s转型可以参考Docker Compose转Kubernetes YAML的工具,或者直接使用阿里云ACK服务,它提供了平滑迁移的方案和最佳实践案例。
C2:K8s和Docker本身不会显著影响性能,但合理配置资源限额和调度策略对于大数据处理任务至关重要。K8s适合管理大规模分布式应用,包括大数据处理场景。
C3:结合传统运维环境,可以通过K8s API集成现有工具,或者使用Ingress控制器对接外部负载均衡器,逐步迁移至K8s。
C4:Node监控通常通过Prometheus、Grafana等工具实现,节点挂掉后默认情况下K8s会自动迁移Pod,但可以通过设置Pod的亲和性规则来控制是否允许自动迁移。
C5:K8s正朝着更高级的抽象层发展,如Operators,使得开发者更多地关注业务逻辑而非基础设施细节。编写声明式配置文件即可部署和管理应用。
C6:kube-on-kube相较于kube-to-kube更原生集成,减少了额外的管理层,提高效率。大规模场景下,性能瓶颈可能出现在API服务器、etcd存储等,可通过水平扩展、优化配置、使用缓存等手段解决。
C7:K8s带来的好处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部署、弹性伸缩、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等。适用于微服务架构、CI/CD流程、需要快速迭代的业务场景。现有基础设施可通过评估和规划实现平滑迁移。
C8:Cluster Operator和Machine Operator的概念可能与特定的K8s管理平台相关,一般而言,前者管理集群层面的组件和服务,后者管理底层基础设施,如物理机或虚拟机。
C9:元集群规模与管理的业务集群量级没有固定比例,取决于具体需求和资源。应对高并发,需优化API服务器、etcd性能,增加缓存,实施分区策略等。
C10:确保系统正常的方法包括定期更新内核、Docker、K8s组件,使用稳定版本,配置合理的资源限制,实施备份与恢复计划,以及利用K8s的自我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