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 Code系列之DDD分层参数转换

简介: 从代码中,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段处理登陆请求的方法。在大多数项目中,这种代码很常见。它有什么坏味道呢?分层穿透了,LoginRequest类本应该属于入口层,结果穿透到了service层。细细追究,需要明确的问题:1、LoginRequest到底属于哪一层,是resource层,还是service层?2、没有达到DDD防腐层的意义,resource是隔离外部与核心业务的,但却变成了透传。

先看一段简单的代码:

package com.zhuxingsheng.adapter
@PostMapping("/login")
public LoginResponse login(LoginRequest loginRequest) {
    return loginService.login(loginReqeust);
}

从代码中,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段处理登陆请求的方法。在大多数项目中,这种代码很常见。

它有什么坏味道呢?

分层穿透了,LoginRequest类本应该属于入口层,结果穿透到了service层。

细细追究,需要明确的问题:

1、LoginRequest到底属于哪一层,是resource层,还是service层?

2、没有达到DDD防腐层的意义,resource是隔离外部与核心业务的,但却变成了透传。

归属哪一层

《再议DDD分层》[1]中,也讨论过。

当前系统是以REST方式对外提供服务,如果后面需要以RPC方式对外提供服务,显然LoginRequest可能不再适用。


image.png

从图中可以看出REST方式是Controller,而如果是thrift方式是TService。controller的LoginRequest参数,会在TService中失效。在实现层面,LoginRequest本质上就是个DTO,传输数据。而且不再像过去原始servlet,传输数据时会有很多原生API类型,现在的框架都进化了,request对象中只有业务属性。

从这个角度讲,request对象是在resource层,并且是与各个实现框架绑定的。

另外,resource层还需要处理request参数的检验与转换。如果直接透传到service层,不仅加重了service的职责,而且对于service层,我们更推荐使用ADT方式,让代码更有业务语义,不使用单纯的技术基础类型。

总结一下整体结构就是这样:

image.png

DDD防腐层

DDD中有限界上下文,而且限界上下文之间需要高度自治、隔离变化,防腐层因运而生。

而这儿的LoginRequest就是两个限界上下文的通信数据,而核心业务层是有对应的业务对象承接数据。

这样有常见的两个问题

1、代码重复

《DDD实战指南》[2]中提出,我们引入CQRS架构中的概念,业务层有对应cmd和query对象。

如LoginRequest到LoginCmd转换,但两个类的内容都一样

package com.zhuxingsheng.adapter.pl
public class LoginCmd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password;
}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参数校验逻辑是不是得写到service里面,不然校验逻辑也要重复了。

当测试代码时,controller的测试与service的测试是一致的,use case是相同的。

怎么应对,还是上文提到的ADT方式,对于service层,不再提倡使用技术层面的基本类型,如username属性包装成Username类,而校验逻辑可以封装在Username中

package com.zhuxingsheng.adapter.pl
public class Username {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ublic 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if (username == null) {
            throw   new ValidationException("username不能为空");
        } else if (isValid(username)) {
            throw   new ValidationException("username格式错误");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

这样对于service层的方法业务语义更加显现化。

public void login(Username username,Password password) {
}

对于login方法的测试,use case数量相对基础类型也变少了。

对于复杂对象的转换,可以使用mapstruct,既方便,性能也高效。

2、代码复用

比如创建文章,编辑文章,两者入参差不多,只是创建时没有id,而编辑时有id,从代码复用角度,不想类的膨胀,DTO只创建一个。会出现一个dto会有很多很多的属性。

但从业务语义角度,两个业务行为就不应该共用同一个对象。需要有CreateArticleCmd和EditArticleCmd

而对于request dto的数量,从友好API角度,应该要有两个DTO,但如果是复杂的查询操作,query dto属性数量比command dto更多些。

clean code,这篇主要阐述了分层架构中传输对象与业务对象职责不清问题。

应对策略:

大到一个微服务,小到一个变量,SRP原则无处不在。

DTO属性要明确简单,业务对象要语义清晰显现化。

References

[1] 《再议DDD分层》: https://www.zhuxingsheng.com/blog/further-discussion-on-ddd-layering.html

[2] 《DDD实战指南》: https://www.zhuxingsheng.com/blog/ddd-tactical-practice-guide.html

目录
相关文章
|
存储 设计模式 缓存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下)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
1985 0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下)
|
SQL 缓存 Java
殷浩详解DDD系列 第三讲 - Repository模式
# 第三讲 - Repository模式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和上一篇隔了比较久,一方面是工作比较忙,另一方面是在讲Repository之前其实应该先讲Entity(实体)、Aggregate Root(聚合根)、Bounded Context(限界上下文)等概念。但在实际写的过程中,发现单纯讲Entity相关的东西会比较抽象,很难落地。所以本文被推倒重来,从Repository
37746 8
|
设计模式 前端开发 关系型数据库
【DDD】全网最详细2万字讲解DDD,从理论到实战(代码示例) 3
【DDD】全网最详细2万字讲解DDD,从理论到实战(代码示例)
5263 2
|
设计模式 JSON 架构师
你真的需要防腐层吗?DDD 系统间的7种关系梳理与实践
当提到系统间交互的时候,人们都会想到大名鼎鼎的防腐层,用来防止其他系统的模型变更对本系统造成影响。但是在实践这个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问题。此时我们也应该考虑下其他的系统交互方式。
27717 12
你真的需要防腐层吗?DDD 系统间的7种关系梳理与实践
|
前端开发 测试技术 API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上)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
1760 0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及代码目录结构(上)
|
中间件 BI 测试技术
【实践篇】领域驱动设计:DDD工程参考架构
领域驱动设计(DDD)参考架构旨在为团队提供DDD实践的起点,强调业务与技术的分离,考虑多种架构风格如分层、六边形等。它包括多限界上下文结构,每个上下文内有应用层(不含领域逻辑)、领域层(含领域模型和事件)和网关层。接入层负责外部请求的处理,业务层协调不同上下文。组件包括Start(启动)、Common(通用)、API、Facade、Application Service、External API、Query、Domain和Gateway,各组件有明确的职责和依赖关系,如Gateway处理技术细节并作为系统与外部的接口。架构设计是多因素权衡,适应实际工程需求。
606 0
|
12月前
|
Java Apache Maven
Java/Spring项目的包开头为什么是com?
本文介绍了 Maven 项目的初始结构,并详细解释了 Java 包命名惯例中的域名反转规则。通过域名反转(如 `com.example`),可以确保包名的唯一性,避免命名冲突,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逻辑分层。文章还讨论了域名反转的好处,包括避免命名冲突、全球唯一性、提高代码可读性和逻辑分层。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包名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833 0
Java/Spring项目的包开头为什么是com?
|
存储 前端开发 API
DDD领域驱动设计实战-分层架构
DDD分层架构通过明确各层职责及交互规则,有效降低了层间依赖。其基本原则是每层仅与下方层耦合,分为严格和松散两种形式。架构演进包括传统四层架构与改良版四层架构,后者采用依赖反转设计原则优化基础设施层位置。各层职责分明:用户接口层处理显示与请求;应用层负责服务编排与组合;领域层实现业务逻辑;基础层提供技术基础服务。通过合理设计聚合与依赖关系,DDD支持微服务架构灵活演进,提升系统适应性和可维护性。
|
存储 消息中间件 JSON
DDD基础教程:一文带你读懂DDD分层架构
DDD基础教程:一文带你读懂DDD分层架构
|
Java 开发者 Spring
springboot DDD的概念以及实战
【5月更文挑战第15天】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论,它强调基于业务领域的复杂性来构建软件
1179 2
下一篇
oss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