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微服务架构下流量有损问题的实践和探索

本文涉及的产品
服务治理 MSE Sentinel/OpenSergo,Agent数量 不受限
注册配置 MSE Nacos/ZooKeeper,182元/月
MSE Nacos/ZooKeeper 企业版试用,1600元额度,限量50份
简介: 绝⼤多数的软件应⽤⽣产安全事故发⽣在应⽤上下线发布阶段,尽管通过遵守业界约定俗成的可灰度、可观测和可滚回的安全⽣产三板斧,可以最⼤限度的规避发布过程中由于应⽤⾃身代码问题对⽤户造成的影响。但对于⾼并发⼤流量情况下的短时间流量有损问题却仍然⽆法解决。因此,本文将围绕发布过程中如何解决流量有损问题实现应⽤发布过程中的⽆损上下线效果相关内容展开⽅案介绍。

本文摘选自《微服务治理技术白皮书》,该白皮书历经半年多筹备,长达379页。希望通过本书,能对高效解决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难题,起到一点点作用,电子版免费下载地址:https://developer.aliyun.com/ebook/7565

图片 10.png

长按二维码直达下载地址


损上下线背景

 

据统计,应⽤的事故⼤多发⽣在应⽤上下线过程中,有时是应⽤本身代码问题导致。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尽管代码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应⽤上下线发布过程中仍然会出现短时间的服务调⽤报错,⽐如调⽤时出现Connection refusedNo instance等现象。相关问题的原因有相关发布经历的同学或多或少可能有⼀定了解,⽽且⼤家发现该类问题⼀般在流量⾼峰时刻尤为明显,半夜流量少的时候就⽐较少见,于是很多⼈便选择半夜三更进⾏应⽤发布希望以此来规避线上发布事故。本节将就这些问题出现的背后真实原因以及业界对应的设计⽅案展开介绍。常见的流量有损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


  1. 服务法及时下线:服务消费者感知注册中⼼服务列表存在延时,导致应⽤特定实例下线后在⼀段时间内服务消费者仍然调⽤已下线实例造成请求报错。
  2. 初始化慢:应⽤刚启动接收线上流量进⾏资源初始化加载,由于流量太⼤,初始化过程慢,出现⼤量请求响应超时、阻塞、资源耗尽从⽽造成刚启动应⽤宕机。
  3. 注册太早:服务存在异步资源加载问题,当服务还未初始化完全就被注册到注册中⼼,导致调⽤时资源未加载完毕出现请求响应慢、调⽤超时报错等现象。
  4. 发布态与运态未对使⽤Kubernetes的滚动发布功能进⾏应⽤发布,由于Kubernetes的滚动发布⼀般关联的就绪检查机制,是通过检查应⽤特定端⼝是否启动作为应⽤就绪的标志来触发下⼀批次的实例发布,但在微服务应⽤中只有当应⽤完成了服务注册才可对外提供服务调⽤。因此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新应⽤还未注册到注册中⼼,⽼应⽤实例就被下线,导致⽆服务可⽤。


接下来,将就具体的下线和上线过程中如何避免流量损耗问题进⾏分别介绍。


损下线


由于微服务应用自身调用特点,在高并发下,服务提供端应用实例的直接下线,会导致服务消费端应用实例无法实时感知下游实例的实时状态因而出现继续将请求转发到已下线的实例从而出现请求报错,流量有损。

图片 1.png

例如对于Spring Cloud应⽤如上图1所示,当应⽤的两个实例A’和A中的A下线时,由于

Spring Cloud框架为了在可⽤性和性能⽅⾯做平衡,消费者默认是30s去注册中⼼拉取最新的服务列表,因此A实例的下线不能被实时感知,流量较⼤时,消费者会继续通过本地缓存调⽤已下线的A实例导致出现流量有损。基于上述背景,业界提出了相应的⽆损下线(也叫优雅下线)的技术⽅案来应对上述问题。本节将对业界主流的⼀些⽆损下线技术⽅案进⾏介绍。

针对该类问题,业界一般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将应用更新流程划分为手工摘流量、停应用、更新重启三个步骤。由人工操作实现客户端避免调用已下线实例,这种方式简单而有效,但是限制较多:不仅需要借助流控能力来实现实时摘流量,还需要在停应用前人工判断来保证在途请求已经处理完毕。这种需要人工介入的方式运维复杂度较高,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应用,无法解决当前云原生架构下,自动化的弹性伸缩、滚动升级等场景中的实例下线过程中的流量有损问题。本节将对业界应用于云原生场景中的一些无损下线技术方案进行介绍。


主动通知

一般注册中心都提供了主动注销接口供微服务应用正常关闭时调用,以便下线实例能及时更新其在注册中心上的状态。主动注销在部分基于事件感知注册中心服务列表的微服务框架比如

Dubbo中能及时让上游服务消费者感知到提供者下线避免后续调用已下线实例。但对于像

Spring Cloud这类微服务框架服务消费者感知注册中心实例变化是通过定时拉取服务列表的方式实现。尽管下线实例通过注册中心主动注销接口更新了其自身在注册中心上的应用状态信息但由于上游消费者需要在下一次拉取注册中心应用列表时才能感知到,因此会出现消费者感知注册中心实例变化存在延时。在流量较大、并发较高的场景中,当实例下线后,仍无法实现流量无损。既然无法通过注册中心让存量消费者实例实时感知下游服务提供者的变化情况,业界提出了利用主动通知解决该类问题。主动通知过程如下图2所示:

图片 2.png

如图2所示,服务提供者B中某个实例在下线时为避免主动在注册中心中注销的服务实例状态无法实时被上游消费者A感知到,从而导致调用已下线实例的问题。在接收到下线命令即将下线前,提供者B对于在等待下线阶段内收到的请求,在其返回值中都增加上特殊标记让服务消费者接收到返回值并识别到相关标志后主动拉取一次注册中心服务实例从而实时感知B实例最新状态,从而达到服务提供者的下线状态能够被服务消费者实时感知。


适应等待

在并发度不⾼的场景下,主动通知⽅法可以解决绝⼤部分应⽤下线流量有损问题。但对于⾼并发⼤流量应⽤下线场景,如果主动通知完,可能仍然存在⼀些在途请求需要待下线应⽤处理完才能下线否则这些流量就⽆法正常被响应。为解决该类在途请求问题,可通过给待下线应⽤在下线前通过⾃适应等待机制在处理完所有在途请求后,再下线以实现流量⽆损。

图片 3.png

如上图3所示,⾃适应等待机制是通过待下线应⽤统计应⽤中是否仍然存在未处理完的在途请求,来决定应⽤下线的时机,从⽽让待下线应⽤在下线前处理完所有剩余请求。


损上线


延迟加载是软件框架设计过程中最常⻅的⼀种策略,例如在Spring Cloud框架中Ribbon组件的拉取服务列表初始化默认都是要等到服务的第⼀次调⽤时刻,例如下图4Spring Cloud应⽤中第⼀次和第⼆次通过调⽤RestTemplate调⽤远程服务的耗时对比情况:

图片 4.png

由图4结果可⻅,第⼀次调⽤由于进⾏了⼀些资源初始化,耗时是正常情况的数倍之多。因此把新应⽤发布到线上直接处理⼤流量极易出现⼤量请求响应慢,资源阻塞,应⽤实例宕机的现象。

业界针对上述应⽤⽆损上线场景提出如下包括延迟注册、⼩流量服务预热以及就绪检查等⼀系列解决⽅案,详细完整的⽅案如下图5所示:

图片 5.png

延迟注册

对于初始化过程需要异步加载资源的复杂应⽤启动过程,由于注册通常与应⽤初始化过程同步进⾏,从⽽出现应⽤还未完全初始化就已经被注册到注册中⼼供外部消费者调⽤,此时直接调⽤由于资源未加载完成可能会导致请求报错。通过设置延迟注册,可让应⽤在充分初始化后再注册到注册中⼼对外提供服务。例如开源微服务治理框架Dubbo原⽣就提供延迟注册功能。


流量服务预热

在线上发布场景下,很多时候刚启动的冷系统直接处理⼤量请求,可能由于系统内部资源初始化不彻底从⽽出现⼤量请求超时、阻塞、报错甚⾄导致刚发布应⽤宕机等线上发布事故出现。为了避免该类问题业界针对不同框架类型以及应⽤⾃身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应对举措,⽐如针对类加载慢问题有编写脚本促使JVM进⾏预热、阿⾥巴巴集团内部HSFHigh Speed Framework)使⽤的对接⼝分批发布、延迟注册、通过mock脚本对应⽤进⾏模拟请求预热以及⼩流量预热等。本节将对其中适⽤范围最⼴的⼩流量预热⽅法进⾏介绍。

相⽐于⼀般场景下,刚发布微服务应⽤实例跟其他正常实例⼀样⼀起平摊线上总QPS。⼩流量预热⽅法通过在服务消费端根据各个服务提供者实例的启动时间计算权重,结合负载均衡算法控制刚启动应⽤流量随启动时间逐渐递增到正常⽔平的这样⼀个过程帮助刚启动运⾏进⾏预热,详细QPS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

图片 6.png

开源Dubbo所实现的⼩流量服务预热过程原理如下图7所示:

图片 7.png

服务提供端在向注册中⼼注册服务的过程中,将⾃身的预热时⻓ WarmupTime、服务启动时间

StartTime 通过元数据的形式注册到注册中⼼中,服务消费端在注册中⼼订阅相关服务实例列表,调⽤过程中根据 WarmupTimeStartTime 计算个实例所分批的调⽤权重。刚启动

StartTime距离调⽤时刻差值较⼩的实例权重下,从⽽实现对刚启动应⽤分配更少流量实现对其进⾏⼩流量预热。

开源Dubbo所实现的⼩流量服务预热模型计算如下公式所示:

图片 8.png

模型中应用QPS对应的 f(x) 随调用时刻 x 线性变化,x表示调用时刻的时间,startTime是应用开始时间,warmupTime是用户配置的应用预热时长,k是常数,一般表示各实例的默认权重。

图片 9.png

通过⼩流量预热⽅法,可以有效解决,⾼并发⼤流量下,资源初始化慢所导致的⼤量请求响应 慢、请求阻塞,资源耗尽导致的刚启动应⽤宕机事故。


微服务就绪检查

在介绍微服务就绪检查之前,先简单介绍⼀下相关的Kubernetes探针技术作为技术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后⽂内容:

  • Kubernetes探针技术

在云原⽣领域,Kubernetes为了确保应⽤ Pod 在对外提供服务之前应⽤已经完全启动就绪或者应⽤Pod⻓时间运⾏期间出现意外后能及时恢复,提供了探针技术来动态检测应⽤的运⾏情况,为保证应⽤的⽆损上线和⻓时间健康运⾏提供了保障。

  • 存活探针

Kubernetes中提供的存活探测器来探测什么时候进⾏容器重启。例如,存活探测器可以捕捉到死锁(应⽤程序在运⾏,但是⽆法继续执⾏后⾯的步骤)。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启容器有助于让应⽤程序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更可⽤。

  • 就绪探针

Kubernetes中提供的就绪探测器可以知道容器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并可以开始接受请求流量,当⼀个 Pod 内的所有容器都准备好了,才能把这个 Pod 看作就绪了。这种信号的⼀个⽤途就是控制哪个 Pod 作为 Service 的后端。在Pod 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会从 Service 的负载均衡器中被剔除的。

  • 启动探针

Kubernetes中提供的启动探测器可以知道应⽤程序容器什么时候启动了。 如果配置了这类探测器,就可以控制容器在启动成功后再进⾏存活性和就绪检查,确保这些存活、就绪探测器不会影响应⽤程序的启动。 这可以⽤于对慢启动容器进⾏存活性检测,避免它们在启动运⾏之前就被杀掉。

  • 探针使⽤⼩

1.当需要在容器已经启动后再执⾏存活探针或者就绪探针检查,则可通过设定启动探针实现。

2.当容器应⽤在遇到异常或不健康的情况下会⾃⾏崩溃,则不⼀定需要存活探针,Kubernetes 能根据 Pod restartPolicy 策略⾃动执⾏预设的操作。

3.当容器在探测失败时被Kill并重新启动,则可通过指定⼀个存活探针,并指定restartPolicy Always OnFailure

4.当希望容器仅在探测成功时Pod 才开始接收外部请求流量,则可使⽤就绪探针。


Kubernetes探针技术使⽤实例:

https://kubernetes.io/zh/docs/tasks/configure-pod-container/configure-liveness-readiness-startup-probes/

当前容器+Kubernetes的应⽤运维部署⽅式已经成为了业界的事实标准,相关技术为微服务应⽤运维部署带来巨⼤便利的同时,在某些特殊的应⽤部署场景中也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使⽤Kubernetes的滚动发布功能进⾏应⽤发布,由于Kubernetes的滚动发布⼀般关联的就绪检查机制,是通过检查应⽤特定端⼝是否启动作为应⽤就绪的标志来触发下⼀批次的实例发布,但在微服务应⽤中只有当应⽤完成了服务注册才可对外提供服务调⽤。因此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新应⽤还未注册到注册中⼼,⽼应⽤实例就被设置下线,导致⽆服务可⽤。


针对这样⼀类微服务应⽤的发布态与应⽤运⾏态⽆法对⻬的问题导致的应⽤上线事故,当前业界也已经有相关解决⽅案进⾏应对。⽐如可以通过就绪检查关联服务注册的⽅法,通过字节码技术植⼊应⽤服务注册逻辑前后,然后在应⽤中开启⼀个探测应⽤服务是否完成注册的端⼝供Kubernetes的就绪探针进⾏应⽤就绪态探测进⽽绑定⽤户的发布态与运⾏态实现微服务的就绪检查,避免出现相关状态不⼀致导致的应⽤发布上线流量有损问题。


参考资料:

Dubbo延迟注册:https://dubbo.apache.org/zh/docs/advanced/delay-publish/

相关实践学习
深入解析Docker容器化技术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Docker是世界领先的软件容器平台。开发人员利用Docker可以消除协作编码时“在我的机器上可正常工作”的问题。运维人员利用Docker可以在隔离容器中并行运行和管理应用,获得更好的计算密度。企业利用Docker可以构建敏捷的软件交付管道,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的信誉为Linux和Windows Server应用发布新功能。 在本套课程中,我们将全面的讲解Docker技术栈,从环境安装到容器、镜像操作以及生产环境如何部署开发的微服务应用。本课程由黑马程序员提供。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容器服务 ACK 容器服务 Kubernetes 版(简称 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能力,打造云端最佳容器化应用运行环境。 了解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ubernetes
相关文章
|
11天前
|
弹性计算 关系型数据库 微服务
基于 Docker 与 Kubernetes(K3s)的微服务:阿里云生产环境扩容实践
在微服务架构中,如何实现“稳定扩容”与“成本可控”是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本文结合 Python FastAPI 微服务实战,详解如何基于阿里云基础设施,利用 Docker 封装服务、K3s 实现容器编排,构建生产级微服务架构。内容涵盖容器构建、集群部署、自动扩缩容、可观测性等关键环节,适配阿里云资源特性与服务生态,助力企业打造低成本、高可靠、易扩展的微服务解决方案。
1229 5
|
6天前
|
数据采集 运维 数据可视化
AR 运维系统与 MES、EMA、IoT 系统的融合架构与实践
AR运维系统融合IoT、EMA、MES数据,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通过AR终端实现设备数据可视化,实时呈现温度、工单等信息,提升运维效率与生产可靠性。(238字)
|
20天前
|
数据采集 存储 运维
MyEMS:技术架构深度剖析与用户实践支持体系
MyEMS 是一款开源能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涵盖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应用全流程,支持多协议设备接入与多样化能源场景。系统具备高扩展性与易用性,结合完善的文档、社区、培训与定制服务,助力不同技术背景用户高效实现能源数字化管理,降低使用门槛与运维成本,广泛适用于工业、商业及公共机构等场景。
44 0
|
2月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安全
开源赋能双碳:MyEMS 能源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践价值
在全球碳中和趋势与“双碳”目标推动下,能源管理趋向精细化与智能化。MyEMS是一款基于Python开发的开源能源管理系统,具备灵活适配、功能全面的优势,覆盖工厂、建筑、数据中心等多元场景。系统支持能源数据采集、分析、可视化及设备管理、故障诊断、AI优化控制等功能,提供“监测-分析-优化”闭环解决方案。遵循“国家+省级+接入端”三级架构,MyEMS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助力实现能源效率提升与政策合规。开源模式降低了技术门槛,推动“双碳”目标落地。
125 0
|
11天前
|
消息中间件 缓存 监控
中间件架构设计与实践:构建高性能分布式系统的核心基石
摘要 本文系统探讨了中间件技术及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核心价值。作者首先定义了中间件作为连接系统组件的"神经网络",强调其在数据传输、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中的关键作用。随后详细分类了中间件体系,包括通信中间件(如RabbitMQ/Kafka)、数据中间件(如Redis/MyCAT)等类型。文章重点剖析了消息中间件的实现机制,通过Spring Boot代码示例展示了消息生产者的完整实现,涵盖消息ID生成、持久化、批量发送及重试机制等关键技术点。最后,作者指出中间件架构设计对系统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42 1
|
26天前
|
前端开发 Java 开发者
MVC 架构模式技术详解与实践
本文档旨在全面解析软件工程中经典且至关重要的 MVC(Model-View-Controller) 架构模式。内容将深入探讨 MVC 的核心思想、三大组件的职责与交互关系、其优势与劣势,并重点分析其在现代 Web 开发中的具体实现,特别是以 Spring MVC 框架为例,详解其请求处理流程、核心组件及基本开发实践。通过本文档,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 MVC 的设计哲学,并掌握基于该模式进行 Web 应用开发的能力。
175 1
|
30天前
|
存储 自然语言处理 前端开发
百亿级知识库解决方案:从零带你构建高并发RAG架构(附实践代码)
本文详解构建高效RAG系统的关键技术,涵盖基础架构、高级查询转换、智能路由、索引优化、噪声控制与端到端评估,助你打造稳定、精准的检索增强生成系统。
251 1
|
边缘计算 Kubernetes 物联网
Kubernetes 赋能边缘计算:架构解析、挑战突破与实践方案
在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边缘计算凭借就近处理数据的优势,成为解决云计算延迟高、带宽成本高的关键技术。而 Kubernetes 凭借统一管理、容器化适配和强大生态扩展性,正逐步成为边缘计算的核心编排平台。本文系统解析 Kubernetes 适配边缘环境的架构分层、核心挑战与新兴解决方案,为企业落地边缘项目提供实践参考。
75 0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
1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运维
从数据感知到决策优化:MyEMS 开源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与实践效能解析
MyEMS 是一款开源能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层解耦与模块化设计,支持多能源协同监测与智能优化调度。系统具备数据采集、分析、预警、碳核算等功能,助力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安全管控与低碳转型,已在百余家全球企业落地应用,具备自主可控、成本低、安全性强等优势,面向虚拟电厂、数字孪生等未来场景持续演进。
1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