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
从官方的架构图中可以看出 Pulsar
主要有以下组件组成:
Broker
无状态组件,可以水平扩展,主要用于生产者、消费者连接;与 Kafka 的 broker 类似,但没有数据存储功能,因此扩展更加轻松。
BookKeeper
集群:主要用于数据的持久化存储。
Zookeeper
用于存储broker
与BookKeeper
的元数据。
整体一看似乎比 Kafka 所依赖的组件还多,这样确实会提供系统的复杂性;但同样的好处也很明显。
Pulsar
的存储于计算是分离的,当需要扩容时会非常简单,直接新增 broker
即可,没有其他的心智负担。
当存储成为瓶颈时也只需要扩容 BookKeeper
,不需要人为的做重平衡,BookKeeper
会自动负载。
同样的操作,Kafka
就要复杂的多了。
特性
多租户
多租户也是一个刚需功能,可以在同一个集群中对不同业务、团队的数据进行隔离。
persistent://core/order/create-order
以这个 topic 名称为例,在 core
这个租户下有一个 order
的 namespace
,最终才是 create-order
的 topic
名称。
在实际使用中租户一般是按照业务团队进行划分,namespace
则是当前团队下的不同业务;这样便可以很清晰的对 topic 进行管理。
通常有对比才会有伤害,在没有多租户的消息中间件中是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呢:
- 干脆不分这么细,所有业务线混着用,当团队较小时可能问题不大;一旦业务增加,管理起来会非常麻烦。
- 自己在 topic 之前做一层抽象,但其实本质上也是在实现多租户。
- 各个业务团队各自维护自己的集群,这样当然也能解决问题,但运维复杂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以上就很直观的看出多租户的重要性了。
Function 函数计算
Pulsar
还支持轻量级的函数计算,例如需要对某些消息进行数据清洗、转换,然后再发布到另一个 topic 中。
这类需求就可以编写一个简单的函数,Pulsar
提供了 SDK
可以方便的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使用官方工具发布到 broker
中。
在这之前这类简单的需求可能也需要自己处理流处理引擎。
应用
除此之外的上层应用,比如生产者、消费者这类概念与使用大家都差不多。
比如 Pulsar
支持四种消费模式:
Exclusive
:独占模式,同时只有一个消费者可以启动并消费数据;通过SubscriptionName
标明是同一个消费者),适用范围较小。
Failover
故障转移模式:在独占模式基础之上可以同时启动多个consumer
,一旦一个consumer
挂掉之后其余的可以快速顶上,但也只有一个consumer
可以消费;部分场景可用。
Shared
共享模式:可以有 N 个消费者同时运行,消息按照round-robin
轮询投递到每个consumer
中;当某个consumer
宕机没有ack
时,该消息将会被投递给其他消费者。这种消费模式可以提高消费能力,但消息无法做到有序。
KeyShared
共享模式:基于共享模式;相当于对同一个topic
中的消息进行分组,同一分组内的消息只能被同一个消费者有序消费。
第三种共享消费模式应该是使用最多的,当对消息有顺序要求时可以使用 KeyShared
模式。
SDK
官方支持的 SDK
非常丰富;我也在官方的 SDK
的基础之上封装了一个内部使用的 SDK
。
因为我们使用了 dig 这样的轻量级依赖注入库,所以使用起来大概是这个样子:
SetUpPulsar(lookupURL) container := dig.New() container.Provide(func() ConsumerConfigInstance { return NewConsumer(&pulsar.ConsumerOptions{ Topic: "persistent://core/order/create-order", SubscriptionName: "order-sub", Type: pulsar.Shared, Name: "consumer01", }, ConsumerOrder) }) container.Provide(func() ConsumerConfigInstance { return NewConsumer(&pulsar.ConsumerOptions{ Topic: "persistent://core/order/update-order", SubscriptionName: "order-sub", Type: pulsar.Shared, Name: "consumer02", }, ConsumerInvoice) }) container.Invoke(StartConsumer)
其中的两个 container.Provide()
函数用于注入 consumer
对象。
container.Invoke(StartConsumer)
会从容器中取出所有的 consumer
对象,同时开始消费。
这时以我有限的 Go
开发经验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在 Go
中是否需要依赖注入?
先来看看使用 Dig
这类库所带来的好处:
- 对象交由容器管理,很方便的实现单例。
- 当各个对象之前依赖关系复杂时,可以减少许多创建、获取对象的代码,依赖关系更清晰。
同样的坏处也有:
- 跟踪阅读代码时没有那么直观,不能一眼看出某个依赖对象是如何创建的。
- 与 Go 所推崇的简洁之道不符。
对于使用过 Spring
的 Java
开发者来说肯定直呼真香,毕竟还是熟悉的味道;但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类似需求的 Gopher
来说貌似也不是刚需。
目前市面上各式各样的 Go 依赖注入库层出不穷,也不乏许多大厂出品,可见还是很有市场的。
我相信有很多 Gopher
非常反感将 Java
中的一些复杂概念引入到 Go
,但我觉得依赖注入本身是不受语言限制,各种语言也都有自己的实现,只是 Java 中的 Spring 不仅仅只是一个依赖注入框架,还有许多复杂功能,让许多开发者望而生畏。
如果只是依赖注入这个细分需求,实现起来并不复杂,并不会给带来太多复杂度。如果花时间去看源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掌握。
回到 SDK
本身来说,Go
的 SDK
现阶段要比 Java
版本的功能少(准确来说只有 Java
版的功能最丰富),但核心的都有了,并不影响日常使用。
总结
本文介绍了 Pulsar
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优点,同时顺便讨论一下 Go
的依赖注入;如果大家和我们一样在做技术选型,不妨考虑一下 Puls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