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了解一下持续集成

简介: 1、软件开发生命周期2、软件的敏捷开发3、什么是持续集成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又叫做SDLC(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它是集合了计划、开发、测试和部署过程的集合


如下图所示


2387773-20220207205023890-869563916.png


解释如下:


需求分析:


这是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根据项目需求,团队执行一个可行性计划的分析。项目需求可能是公司内部  或者客户提出的。这阶段主要是对信息的收集,也有可能是对现有项目的改善和重新做一个新的项目。  还要分析项目的预算多长,可以从哪方面受益及布局,这也是项目创建的目标。


设计:


第二阶段就是设计阶段,系统架构和满意状态(就是要做成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和创建一个项目  计划。计划可以使用图表,布局设计或者文者的方式呈现。


实现:


第三阶段就是实现阶段,项目经理创建和分配工作给开者,开发者根据任务和在设计阶段定义的目标进  行开发代码。依据项目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可以需要数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测试:


测试人员进行代码测试 ,包括功能测试、代码测试、压力测试等。


进化:


最后进阶段就是对产品不断的进化改进和维护阶段,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可能需要对某功能进行修  改,bug修复,功能增加等。

 

 

软件开发瀑布模型(不适合当今潮流,只适合简单的软件开发)


瀑布模型是最著名和最常使用的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就是一系列的软件开发过程。它是由制造业繁衍出来的。一个高度化的结构流程在一个方向上流动,有点像生产线一样。在瀑布模型创建之初,没有其它开发的模型,有很多东西全靠开发人员去猜测,去开发。这样的模型仅适用于那些简单的软件开发,但是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开发了。


模型如图:


2387773-20220207205502000-844154813.png


就不做过多解释了,好处就是简单易用,一阶段完成只需要关注后面的阶段,前面的不用管,

劣势就是,各阶段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增加了工作量,由于该开发模型是线性的,只有用户到最后阶段

才能看到开发成果,增加了开发风险,而且不适应客户的需求变化。

 

 

软件的敏捷开


什么是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 的核心是迭代开发(Iterative Development 与 增量开发(Incremental Development)。


何为迭代开发?(我理解的意思就是循序渐进,优化到更好和你想要的样子)


对于大型软件项目,传统的开发方式是采用一个大周期(比如一年)进行开发,整个过程就是一次"  开发";迭代开发的方式则不一样,它将开发过程拆分成多个小周期,即一次"大开发"变成多次"小开    发",每次小开发都是同样的流程,所以看上去就好像重复在做同样的步骤。


举例来说,SpaceX 公司想造一个大推力火箭,将人类送到火星。但是,它不是一开始就造大火箭,而是先造一个最简陋的小火箭  Falcon  1。结果,第一次发射就爆炸了,直到第四次发射,才成功进入轨道。然后,开发了中型火箭 Falcon 9,九年中发射了70次。最后,才开发 Falcon 重型火箭。如果SpaceX 不采用迭代开发,它可能直到现在还无法上天。

 

何为增量开发?(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一个大东西,先完成一部分,然后根据需求优化后面要完成的一部分一直这样到完成这个大东西)


软件的每个版本,都会新增一个用户可以感知的完整功能。也就是说,按照新增功能来划分迭代。


举例来说,房产公司开发一个10栋楼的小区。如果采用增量开发的模式,该公司第一个迭代就是交付  号楼,第二个迭代交付二号楼 每个迭代都是完成一栋完整的楼。而不是第一个迭代挖好10栋楼的地基,第二个迭代建好每栋楼的骨架,第三个迭代架设屋顶......

 

 

敏捷开发如何迭代?


虽然敏捷开发将软件开发分成多个迭代,但是也要求,每次迭代都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周期,必须按  照软件工程的方法论,进行正规的流程管理。


2387773-20220207210152862-614654769.png


敏捷开发有什么好处?


早期交付


敏捷开发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早期交付,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还是以上一节的房产公司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先挖10栋楼的地基、再盖骨架、然后架设屋顶,每个阶段都等到前一个阶段完   成后开始,可能需要两年才能一次性交付10栋楼。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预售,该项目必须等到两年后  才能回款。  敏捷开发是六个月后交付一号楼,后面每两个月交付一栋楼。因此,半年就能回款10%,后面每个月都会有现金流,资金压力就大大减轻了。

 

降低风险


敏捷开发的第二个好处是,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降低产品不适用的风险。  请想一想,哪一种情况损失比较小:10栋楼都造好以后,才发现卖不出去,还是造好第一栋楼,就发现卖不出去,从而改进或停建后  面9栋楼?

 

 

么是持续集成


续集成( Continuous integration 简称 CI )指的是,频繁地(一天多次)将代码集成到主干。


持续集成的目的,就是让产品可以快速迭代,同时还能保持高质量。它的核心措施是,代码集成到主干  之前,必须通过自动化测试。只要有一个测试用例失败,就不能集成。

通过持续集成,  团队可以快速的从一个功能到另一个功能,简而言之,敏捷软件开发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流程如图:

2387773-20220207210844001-1236880773.png


释如下:

根据持续集成的设计,代码从提交到生产,整个过程有以下几步。


提交:


流程的第一步,是开发者向代码仓库提交代码。所有后面的步骤都始于本地代码的一次提交

(commit)。

 

测试(第一轮):


代码仓库对commit操作配置了钩子(hook),只要提交代码或者合并进主干,就会跑自动化测试。

 

构建:


通过第一轮测试,代码就可以合并进主干,就算可以交付了。

交付后,就先进行构建(build),再进入第二轮测试。所谓构建,指的是将源码转换为可以运行的实  际代码,比如安装依赖,配置各种资源(样式表、JS脚本、图片)等等。

 

测试(第二轮):


构建完成,就要进行第二轮测试。如果第一轮已经涵盖了所有测试内容,第二轮可以省略,当然,这时  构建步骤也要移到第一轮测试前面。

 

部署:


过了第二轮测试,当前代码就是一个可以直接部署的版本(artifact)。将这个版本的所有文件打包(

tar filename.tar * )存档,发到生产服务器。

 

回滚:


一旦当前版本发生问题,就要回滚到上一个版本的构建结果。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修改一下符号链接,指  向上一个版本的目录。

 

 

持续集成的组成要素


一个自动构建过程, 从检出代码、 编译构建、 运行测试、 结果记录、 测试统计等都是自动完成的, 无需人工干预。


一个代码存储库,即需要版本控制软件来保障代码的可维护性,同时作为构建过程的素材库,一般  使用SVN或Git。


一个持续集成服务器, Jenkins 就是一个配置简单和使用方便的持续集成服务器。

image.png


持续集成的好处


  • 降低风险,由于持续集成不断去构建,编译和测试,可以很早期发现问题,所以修复的代价就少;
  • 对系统健康持续检查,减少发布风险带来的问题;
  • 减少重复性工作;
  • 持续部署,提供可部署单元包;
  • 持续交付可供使用的版本;
  • 增强团队信心;


相关文章
|
缓存 资源调度 JavaScript
Node.js 包管理器(Corepack)
Node.js 包管理器(Corepack)
|
JavaScript Java 关系型数据库
Springboot+vue的网吧管理系统(有报告),Javaee项目,springboot vue前后端分离项目。
Springboot+vue的网吧管理系统(有报告),Javaee项目,springboot vue前后端分离项目。
|
缓存 测试技术 API
API的封装步骤流程
API封装流程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旨在将内部功能转化为可复用的接口供外部调用。流程包括明确需求、设计接口、选择技术和工具、编写代码、测试、文档编写及部署维护。具体步骤为确定业务功能、数据来源;设计URL、请求方式、参数及响应格式;选择开发语言、框架和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连接、业务逻辑、错误处理;进行功能、性能测试;编写详细文档;部署并持续维护。通过这些步骤,确保API稳定可靠,提高性能。
|
存储 开发框架 网络协议
深入了解Java中的嵌入式开发
深入了解Java中的嵌入式开发
330 0
|
存储 算法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基于 HTTP Header 传输签名参数
基于 HTTP Header 传输签名参数
264 13
|
SQL 数据采集 关系型数据库
如何解决MySQL报错 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check the manual that corresponds to your MySQL?
如何解决MySQL报错 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check the manual that corresponds to your MySQL?
13939 2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Vanna使用ollama分析本地数据库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Vanna和Ollama框架来分析本地数据库,实现自然语言查询转换为SQL语句并与数据库交互的过程。
2483 7
Vanna使用ollama分析本地数据库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索引失效及避免策略:优化查询性能的关键
MySQL索引失效及避免策略:优化查询性能的关键
739 3
|
存储 负载均衡 容灾
架构设计|基于 raft-listener 实现实时同步的主备集群
本文介绍如何从数据库内核角度建立一套实时同步的主备集群,确保线上业务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本系统采用双 AZ 主备容灾机制,并要求数据与 schema 实时同步,同步时延平均在 1 秒内,p99 在 2 秒内。此外,系统支持高效的自动或手动主备切换,并能在切换过程中恢复丢失数据。
33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