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个可以检查两个主机之间连通性的DOS命令,利用网络上机器IP地址的唯一性,给目标IP地址发送一个ICMP数据包,再要求对方返回一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包来确定两台网络机器的联通情况和联通时延。所以用好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判定网络故障和检测网络连接的速度。下面就具体列出它的用法:
1、格式: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R ] [-S srcaddr] [-4] [-6] target_name
2、简单说明几个主要参数(其他参数在DOS命令直接输入ping回车就会有说明,或者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网上查资料):
-t:表示将不间断向目标IP发送数据报,直到我们强迫其停止。举例:ping 192.168.0.1 -t,当我们执行了上述命令之后将不断向IP为192.168.0.1的主机发送数据报。
-l:定义发送数据包的大小,默认为32字节,最大可以定义到65500字节。举例:ping 192.0.1 -l 64,这里就是向目标主机发送64字节的数据报。
-n:定义向目标IP发送数据包的次数,默认为4次。这时可能有人会有疑惑(如果-t和-n一起用的时候会向目标发送“n”次数据报还是会一直发呢?),如果-t 参数和-n参数一起使用,ping命令就以放在后面的参数为标准,比如“pingIP -t -n 4”,虽然使用了-t参数,但并不是一直ping下去,而是只ping 4次。
最后说明一下,在用ping命令的时候可以ping IP,也可以直接ping主机域名,比如“ping blog.csdn.net/huyuyang6688”,这样就可以自动得到主机的IP并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报了。
下面截个图来更直观的举个例子:
其中:
①方框中就是ping的主机地址,我ping的是自己的电脑;
②“32”就是一次向目标主机发送的数据报的大小(可以用-l 参数修改);
③TTL就是数据报的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TTL的初值通常是系统缺省值,数据报经过每个路由器时TTL的值都会减1,所以通过TTL的最终值可以计算出数据报从本地到目的主机所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经过路由器个数= 2a -TTL最终值(其中 2a必须大于等于TTL最终值且最后计算出的路由器个数小于等于TTL最终值),我这里ping的是自己的电脑所以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26-64=0个;再举个几例子,假如最终的TTL值为62,则中间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26-62=2个;假如TTL最终值为30,则中间经过的路由器个数为25-30=2个。
此外,TTL的值还可以判断对方的操作系统类型,默认情况下,Linux系统的TTL值为64或255,Windows NT/2000/XP系统的TTL值为128,Win7系统的TTL值是64,Win8系统的TTL值为255,Windows 98系统的TTL值为32,UNIX主机的TTL值为255。
④表示发送过程中丢失的数据情况。
⑤每一次发送数据报所用时延情况(用来判断网络连接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