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IM技术分享(七):闲鱼IM的在线、离线聊天数据同步机制优化实践

简介: http://www.52im.net/thread-3856-1-1.html

本文由阿里闲鱼技术团队书闲分享,原题“如何有效缩短闲鱼消息处理时长”,有修订和改动,感谢作者的分享。

1、引言

闲鱼技术团队围绕IM这个技术范畴,已经分享了好几篇实践性总结文章,本篇将要分享的是闲鱼IM系统中在线和离线聊天消息数据的同步机制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实践性的解决方案。

cover-opti.png

学习交流:

- 移动端IM开发入门文章:《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 开源IM框架源码:https://github.com/JackJiang2011/MobileIMSDK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3856-1-1.html

2、系列文章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7篇,总目录如下:

  1. 阿里IM技术分享(一):企业级IM王者——钉钉在后端架构上的过人之处
  2. 阿里IM技术分享(二):闲鱼IM基于Flutter的移动端跨端改造实践
  3. 阿里IM技术分享(三):闲鱼亿级IM消息系统的架构演进之路
  4. 阿里IM技术分享(四):闲鱼亿级IM消息系统的可靠投递优化实践
  5. 阿里IM技术分享(五):闲鱼亿级IM消息系统的及时性优化实践
  6. 阿里IM技术分享(六):闲鱼亿级IM消息系统的离线推送到达率优化
  7. 阿里IM技术分享(七):闲鱼IM的在线、离线聊天数据同步机制优化实践》(* 本文

3、问题背景

随着用户数的快速增长,闲鱼IM系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历经多年的业务迭代,客户端侧IM的代码已经因为多年的迭代层次结构不足够清晰,之前一些隐藏起来的聊天数据同步问题,也随着用户数的增大而被放大。

这里面的具体流程在于:后台需要同步到用户端侧的数据包,后台会根据数据包的业务类型划分成不同的数据域,数据包在对应域里面存在唯一且连续的编号,每一个数据包发送到端侧并且被成功消费后,端侧会记录当前每一个数据域已经同步过的版本编号,下一次数据同步就以本地数据域的编号开始,不断的同步到客户端。

当然用户不会一直在线等待消息,所以之前端侧采用了推拉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同步。

具体就是:

  • 1)客户端在线时:使用ACCS实时的将最新的数据内容推送到客户端(ACCS是淘宝无线向开发者提供全双工、低延时、高安全的通道服务);
  • 2)客户端从离线状态启动后:根据本地的数据域编号,拉取不在线时候的数据差;
  • 3)当数据获取出现黑洞时:触发数据同步拉取(“黑洞”即指数据包Version不连续的状态)。

4、问题分析

当前的聊天数据同步策略确实是可以基本保障IM的数据同步的,但是也伴随着一些隐含的问题。

这些隐含的问题主要有:

  • 1)短时间密集数据推送时,会快速的触发多次数据域同步。域同步回来的数据如果存在问题,又会触发新一轮的同步,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冗余数据包/无效的数据内容会占用有效内容的处理资源,又对CPU和内存资源造成浪费;
  • 2)数据域中的数据包客户端是否正常消费,服务端侧无感知,只能被动地根据当前数据域信息返回数据;
  • 3)数据收取/消息数据体解析/存储落库逻辑拆分不够清晰,无法针对性的对某一层的代码拆分替换进行ABTest。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闲鱼IM进行了分层改造——即抽离数据同步层。这样优化,除了希望以后这个数据的同步内容可以用在IM之外,也希望随着稳定性的增加,赋能其他的业务场景。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重点来看下解决客户端侧闲鱼IM聊天数据同步问题的一些实践思路。

5、优化思路

5.1 分层拆分

对于服务端来说:业务侧产出数据包后,会拼接上当前的数据域信息,然后通过数据同步层将数据推送到端侧。

对于客户端来说:接收到数据包后,会根据当前的数据域信息,来确定需要消费数据包的业务方,确保数据包在数据域内完整连续后,将数据体脱壳后交于业务侧消费,并且应答消费的状况。

数据同步层的抽取:把数据同步中的加壳、脱壳、校验、重试流程封装到一起,可以让上层业务只需要关心自己需要监听的数据域信息,然后当这些数据域更新数据的时候,可以获取到这些数据进行消费,而不再需要关心数据包是否完整。

这样做的话:

  • 1)业务侧只需要关心业务侧对接的协议;
  • 2)数据侧只需要关心数据侧包装的协议;
  • 3)网络层负责真实的数据传输。

整体的架构原理如下:

1.png

总结一下就是:

  • 1)对齐数据层数据传输协议、描述当前数据包体数据域信息;
  • 2)将消息的处理/合并/落库抽离成数据消费者;
  • 3)上下楼依赖抽象化,去除对于具体实现的依赖。

5.2 数据层结构模型

基于对于数据模型剥离和对当下遇见问题的解决方案规整,将数据同步层拆分为下图这样的架构。

2.png

具体的实施思路就是:

  • 1)App启动时建立ACCS长链接服务,保证推推送信道链接,并且根据当前本地数据域信息触发一次数据拉取;
  • 2)数据消费者注册消费者信息和需要监听的数据域信息,这里是一对多的关系;
  • 3)新的数据抵达端侧后,将数据包放到指定的数据域的缓冲池,批量数据归纳结束后,重新出发数据的读取;
  • 4)根据当前数据域优先级弹出最高优的数据包,判断数据域版本是否符合消费者要求,符合则将数据包脱壳后丢给消费者消费,不符合则根据上一次正确的数据包的域信息触发增量的数据域同步拉取;
  • 5)触发数据域同步拉取时,block数据读取,此时通过ACCS触达的数据依旧会在继续归纳到指定的数据域队列中,等待数据域同步拉取结果,将数据包进行排序、去重,合并到对应的数据域队列中。然后重新激活数据读取;
  • 6)数据包体被消费者正确消费后,更新域信息并且通过上行信道告知服务端已经正确处理的数据域信息。

* 数据域同步协议:

Region中携带的数据不必过多,但需将数据包的内容描述清楚,具体是:

  • 1)目标用户的ID,用以确定目标数据包是否正确;
  • 2)数据域ID和优先级信息;
  • 3)当前数据包的域优先级版本。

* 排序策略:

针对于域数据归纳,无论是在写入数据的时候进行排序还是在读取的时候进行查找都需要进行一次排序的操作,时间复杂度最优也是O(logn)级别的。

在实际coding中发现由于在一个数据域里面,数据包的Version信息是连续唯一并且不存在断层的,上一个稳定消费的数据体的Version信息自增就是下一个数据包的Version,所以这里采用了以Versio为主键的Map存储,既降低了时间复杂度,也使得唯一标识的数据包后抵达端侧的包内容可以覆盖之前的包内容。

6、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6.1 多数据来源和唯一数据消费的平衡

每当产生一条针对于当前用户的数据包:

  • 1)如果当前ACCS长链接存在,就会通过ACCS将数据包推送到客户端;
  • 2)如果App切换到后台一段时间,或者直接被杀死,ACCS链接断开,那么只能通过离线推送到用户的通知面板。

所以:每当App切换到活跃状态,都需要根据当前本地存储的数据域信息从后台触发一次数据同步。

数据包触达到客户端侧的来源主要是ACCS长链接的推送和域同步时的拉取,但是数据包的消费是根据数据域的监听划分的唯一消费者,也就是同一时间内只能消费一个数据包。

在压力测试中:当后台短时间内密集的将数据包通过ACCS推送到端侧时,端侧接收到的数据包并不有序,不连续的数据包域版本又会触发新的数据域同步,导致同样的一份数据包会通过两个不同的渠道多次的触达到端侧,浪费了不必要的流量。

当数据域同步时:这个时间节点产生的新数据包也会推送到端侧,数据体有效,并且需要被正确的消费。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

即在数据消费和数据获取中间装载一个数据中间层,当触发数据域同步的时候block数据的读取并且ACCS推送下来的数据包会被存放在一个数据的中转站里面,当数据域同步拉取的数据回来后,对数据进行合并后再重启数据读取流程。

6.2 数据域优先级

需要推送到客户端侧的数据包,根据业务的不同优先级也有不同的划分。

用户和用户的聊天产生的数据包会比运营类的消息的数据包优先级要高一些,所以要当多优先级的数据包快速的抵达端侧时,高优先级数据域的数据包需要被优先消费,而数据域的优先级也是需要动态调整,需要不断变换的优先级策略。

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策略:

不同的数据域,产生不同的数据队列,高优队列里面的数据包会被优先读取消费。

每一个数据包体中带回的数据域信息,都可以标注当前的数据域优先级,当数据域优先级发生变化的时候,调整数据包消费优先级策略。

7、优化后的效果

除去结构上分层梳理,使得数据同步层和依赖的服务内容可便捷解耦/每一个环节可插拔之外,数据同步中对于消息消费时长/流量节省,压力测试场景下优化效果更加明显。

在“500ms内100条全乱序数据包推送”压力测试场景下:

  • 1)消息处理时长(接收-上屏)缩短 31%;
  • 2)流量损耗(最终拉取到端侧数据包累积大小)降低35%。

8、后续的优化计划

8.1 数据同步层能力提升

数据同步侧的目标,既要保证数据包完整的到达端侧,又要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数据的拉取,使得每一次数据的获取都有效。

后续数据同步层会着手于有效数据率和到达率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

针对不同的场景,动态智能调整数据同步的优先级策略。

阻塞式长链接推送,保证同一时间只存在推模式或者拉模式,进一步减少冗余数据包的推送。

8.2 IM端侧整体架构升级

升级数据同步层策略主要还是要提升IM的能力,将数据同步分层后,接下来就是将消息的处理流程化,对每一个流程都可监控可回溯,提升IM数据包的正确解析存储和落库率。

细化一下就是:

  • 1)在数据来源侧剥离开后,后续对IM的整改也会逐步的将消息的处理分层剥离;
  • 2)消息处理关键节点的流程式上报、建立完整的监控体系,让问题发现先于用户舆情;
  • 3)消息完整性的动态自检,最小化数据补偿补全。

9、参考资料

[1] IM单聊和群聊中的在线状态同步应该用“推”还是“拉”?

[2] IM群聊消息如此复杂,如何保证不丢不重?

[3] 一套高可用、易伸缩、高并发的IM群聊、单聊架构方案设计实践

[4] 一套亿级用户的IM架构技术干货(下篇):可靠性、有序性、弱网优化等

[5] 从新手到专家:如何设计一套亿级消息量的分布式IM系统

[6] 融云技术分享:全面揭秘亿级IM消息的可靠投递机制

[7] 移动端IM中大规模群消息的推送如何保证效率、实时性?

[8] 现代IM系统中聊天消息的同步和存储方案探讨

[9] 新手入门一篇就够:从零开发移动端IM

[10] IM消息送达保证机制实现(一):保证在线实时消息的可靠投递

[11] IM消息送达保证机制实现(二):保证离线消息的可靠投递

[12] 零基础IM开发入门(四):什么是IM系统的消息时序一致性?

[13] IM开发干货分享:我是如何解决大量离线消息导致客户端卡顿的

(本文已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3856-1-1.html

目录
打赏
0
0
0
0
232
分享
相关文章
浅谈网页端IM技术及相关测试方法实践(包括WebSocket性能测试)
最开始转转的客服系统体系如IM、工单以及机器人等都是使用第三方的产品。但第三方产品对于转转的业务,以及客服的效率等都产生了诸多限制,所以我们决定自研替换第三方系统。下面主要分享一下网页端IM技术及相关测试方法,我们先从了解IM系统和WebSocket开始。
105 4
Flink CDC + Hologres高性能数据同步优化实践
本文整理自阿里云高级技术专家胡一博老师在Flink Forward Asia 2024数据集成(二)专场的分享,主要内容包括:1. Hologres介绍:实时数据仓库,支持毫秒级写入和高QPS查询;2. 写入优化:通过改进缓冲队列、连接池和COPY模式提高吞吐量和降低延迟;3. 消费优化:优化离线场景和分区表的消费逻辑,提升性能和资源利用率;4. 未来展望:进一步简化用户操作,支持更多DDL操作及全增量消费。Hologres 3.0全新升级为一体化实时湖仓平台,提供多项新功能并降低使用成本。
320 1
Flink CDC + Hologres高性能数据同步优化实践
支持百万人超大群聊的Web端IM架构设计与实践
本文将回顾实现一个支持百万人超大群聊的Web端IM架构时遇到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思路,内容包括:通信方案选型、消息存储、消息有序性、消息可靠性、未读数统计。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69 0
支持百万人超大群聊的Web端IM架构设计与实践
DeepSeek 实践应用解析:合力亿捷智能客服迈向 “真智能” 时代
DeepSeek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翘楚,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客服领域掀起变革。通过全渠道智能辅助、精准对话管理、多语言交互、智能工单处理、个性化推荐、情绪分析及反馈监控等功能,大幅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质量,助力企业实现卓越升级,推动智能化服务发展。
131 1
|
3月前
|
转转平台IM系统架构设计与实践(二):详细设计与实现
以转转IM架构为起点,介绍IM相关组件以及组件间的关系;以IM登陆和发消息的数据流转为跑道,介绍IM静态数据结构、登陆和发消息时的动态数据变化;以IM常见问题为风景,介绍保证IM实时性、可靠性、一致性的一般方案;以高可用、高并发为终点,介绍保证IM系统稳定及性能的小技巧。
63 6
转转平台IM系统架构设计与实践(一):整体架构设计
本文描述了转转IM为整个平台提供的支撑能力,给出了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分析了系统架构的特性。
114 10
大型IM稳定性监测实践:手Q客户端性能防劣化系统的建设之路
本文以iOS端为例,详细分享了手 Q 客户端性能防劣化系统从0到1的构建之路,相信对业界和IM开发者们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227 3
离线数据同步变迁
本文介绍了从第一代基于Hadoop体系的离线数据同步,到第二代基于DolphinScheduler和StarRocks的改进方案,再到第三代基于Python自定义的离线数据同步的演变过程。每一代方案都在不断优化,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的业务需求。
离线数据同步变迁
Web端IM聊天消息该不该用浏览器本地存储?一文即懂!
鉴于目前浏览器技术的进步(主要是HTML5的普及),在Web网页端IM聊天应用的技术选型阶段,很多开发者都会纠结到底该不该像原生移动端IM那样将聊天记录缓存在浏览器的本地,还是像传统Web端即时通讯那样继续存储在服务端?本文将为你简洁明了地讲清楚浏览器本地存储技术(Web Storage),然后你就知道到底该怎么选择了。
125 1
阿里云百炼应用实践系列-让微信公众号成为智能客服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基于阿里云百炼平台快速在10分钟让您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变成 AI 智能客服。我们基于阿里云百炼平台的能力,以官方帮助文档为参考,让您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成 为AI 智能客服,以便全天候(7x24)回应客户咨询,提升用户体验,介绍了相关技术方案和主要代码,供开发者参考。
阿里云百炼应用实践系列-让微信公众号成为智能客服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