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上埃隆马斯克,这群中国年轻人造了一枚航天器,我们去现场看了看

简介: 提起“旅行者 2 号”,大多数人会联想到 NASA 于 1977 年发射的一枚无人星际航天器。它不辱使命的完成了一系列的太阳系“掠过”任务,目前正向着更为深邃的宇宙进发,预计在 2020 年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为了致敬其卓越的航天贡献,被誉为中国“Space X”的光启也整捣出了自己的载人飞船,并同样将它命名为“旅行者”号。

提起“旅行者 2 号”,大多数人会联想到 NASA 于 1977 年发射的一枚无人星际航天器。它不辱使命的完成了一系列的太阳系“掠过”任务,目前正向着更为深邃的宇宙进发,预计在 2020 年结束自己的生命。


或许是为了致敬其卓越的航天贡献,被誉为中国“Space X”的光启也整捣出了自己的载人飞船,并同样将它命名为“旅行者”号。

image.png


企业级的太空探索目前远未成熟,最先打开局面的可能是特斯拉注资的 Space X 公司,它们专注于廉价火箭的发射和回收方案,虽然失败率很高,但却迈出了意义非凡的一步。而光启最初只是一个 5 人组建而成的小团队,可以想象这群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不过,光启从 2015 年开始启动的临近空间计划目前已经初见成效,预计 2017 年之后会慢慢开始投入商用。首枚“旅行者”号飞船在新西兰成功实现了放飞,而就在近日,“旅行者” 2 号的验证版也于新疆库尔勒筹备升空,尽管因天气缘故未能顺利展开,但这在转化率极低的科研领域已经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行动了。


◆  


一枚非典型航天器


官方对于旅行者 2 号“验证版”的描述是:

旅行者”2 号验证版主舱是一个直径 2.5 米、高 3.5 米、重量超过 1 吨的舱体,根据“旅行者” 2 号的 0.6 倍缩比设计制作。放飞时,主舱由一个直径近 40 米的超大囊体,携带到达 20 公里以上的临近空间。


虽然概述中不乏一些绕口的术语,但航天器本身倒是非常贴近“民用”。


“超大囊体”其实是一个用蒙皮材料制成的氦气球,具有一定的抗压和抗腐蚀性,光从外观来看还有些像锡箔纸。而所谓的“临近空间”则是我们熟知的平流层,所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民航客机所能达到高度的两倍。

image.png


因此,旅行者 2 号并没有完全脱离近地轨道,说“航天”倒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可以看出“验证版”飞船不算太大,在塞满了仪器之后,工作人员仅能勉强放入一只小乌龟作为活体“探险者”。

image.png


相较于传统的航天器,这套设备还是有着自己的特有价值。比如它到达选定高度的时间仅需 1 个小时,能够快速完成人类实操的探索任务。而 1000 公斤的载重量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往舱体中塞入大量的探测仪器,便于复杂数据的采集。

image.png


相较之下,旅行者 2 号可能更像是“谷歌智能气球”项目的放大版,不仅在“气球”的基础上增加了载人载物能力,而且探索信息的覆盖度都更为出众。


◆  


可能还黑得不够彻底


旅行者 2 号的验证版本来预计在 11 月 7 日凌晨 5 点升空,但由于风力影响发射日期往后顺延了一天,到 8 号,这枚航天器仍然饱受天气的困扰。而在这之前,因场地“化雪”的缘故试飞已经推迟了一次。


客观来说,现场的天气环境不算太恶劣,当时的风速大概为 7m/s,这在传统的风力分级中只能被定义为“和风(4 级风)”。


但“气球”却被吹成了这样……

image.png


适宜旅行者 2 号放飞的风速条件为 5m/s 以下,也就是微风或者无风状态,这实在是有些苛刻,要知道普通热气球即便在 7~8 级的风力中仍然可以顺利升空。

image.png


基于这些特性,旅行者 2 号暂时只能在气流较为稳定的平流层中滞留,这也是它向更深层太空探索的阻碍之一。

image.png


红牛公司曾在 2010 年资助过一个名为“Red Bull Startos”的计划,它实际上与光启的“旅行者 2 号”项目有些相似。


奥地利跳伞运动员鲍姆加特纳在氦气球的帮助下到达了 36000 米的高空,并最终创造了 31333 米的跳伞记录,其下落速度一度突破音障。尽管红牛的计划也不靠谱的失败了几次,但这可以看出光启的项目模式并非完全新创,而是现有基础上的优化。

image.png


不过,光启的临近空间项目在国内还属首家,将资本集聚在科研方向的企业并不算多。而官方在面对媒体的“堵截”时,相关的仪器设备也完全暴露在外,这足以证明它们有一定的底力,并不害怕技术曝光或者“穿帮”。


◆  


光启的“黑”历史


另一方面,光启的黑科技远远不止旅行者 2 号一个。


比如研究了 35 年的“马丁飞行包”,能够在海拔 1000 米的高空中飞行 30 分钟。

image.png


又比如高科技飞艇——悬浮站“U-1”,用的还是太阳能系统,不经让人想起了埃隆马斯克目前主推的太阳能屋顶。

image.png


以及电影“明日边缘”里出现过的动力外骨骼(当然还没那么高级)。

image.png


埃隆马克思动用了特斯拉的资产才勉强保全 Space X 的发展,而这个有着巨头支持的新创公司目前仍在挫折中探索前行,其回收火箭的失败几率也很高,这足以证明企业级的太空探索不是那么简单。


尽管光启的小飞船并不怎么完美,但“按部就班”的实现太空商业化并不是应该指责的行为,通过更多的磨合与试验,成功将人类送上临近空间只是时间问题。而借由着资金和研发力的进一步积累,追击领头羊 Space X 也不是不可能。

相关文章
|
安全 前端开发 Java
[AIGC] 开源流程引擎哪个好,如何选型?
[AIGC] 开源流程引擎哪个好,如何选型?
572 1
|
9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DataWorks
DataWorks使用感受
DataWorks是功能全面的数据处理平台,涵盖数据清洗、特征工程、数据可视化等,性能优越,适合大规模数据处理。其界面简洁,便于任务开发与管理。但产品开通流程繁琐,价格体系不透明,部分高级功能文档不足,新版Notebook版本管理和Copilot智能助手有待优化。总体而言,DataWorks表现优秀,期待未来改进。
|
10月前
|
自然语言处理 监控 数据可视化
|
弹性计算 数据可视化
对云效流水线 Flow 的一些体验
Flow是阿里云的CI/CD工具,以其可视化界面和拖拽式构建流程简化了新手上手难度,同时提供代码检查、构建、测试及部署等功能。尽管对CI/CD概念新手仍有学习曲线,Flow的入门教程有助于理解和使用。Flow在性能和开放性上表现出色,支持多种语言和框架,能与阿里云服务集成。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与阿里云生态匹配的团队。与其他CI/CD工具比较,Flow在功能和性能上有竞争力,但最佳选择取决于团队具体需求。总体而言,Flow是值得考虑的CI/CD解决方案。
对云效流水线 Flow 的一些体验
|
存储 监控 安全
JVM工作原理与实战(四十):ZGC原理
JVM作为Java程序的运行环境,其负责解释和执行字节码,管理内存,确保安全,支持多线程和提供性能监控工具,以及确保程序的跨平台运行。本文主要介绍了ZGC、ZGC核心技术、ZGC的内存划分、ZGC的执行流程、分代ZGC的设计等内容。
738 1
|
存储 监控 Ubuntu
Linux系统之GoAccess实时Web日志分析工具的基本使用
【5月更文挑战第22天】Linux系统之GoAccess实时Web日志分析工具的基本使用
455 1
|
弹性计算 运维 自然语言处理
30分钟,一键拉起基于LLM + AnalyticDB PostgreSQL构建的企业专属Chatbot(支持ChatGLM2-6B)
ChatGPT的火爆带动AIGC行业近期非常火热,客户对于智能客服,构建企业知识库用于智能问答,写作助手等相关需求非常旺盛;随着ChatGPT 推出Retrieval plugin的方案推出,向量数据库(企业知识库) + 大语言模型 可以快速帮助企业构建专属的chatbot; 本服务是对文章《云原生数据仓库AnalyticDB(ADB)+LLM:构建AIGC时代下企业专属Chatbot》的一个开源实现部署。模型基于ChatGLM2-6B,是由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是一个开源的、支持中英双语的对话语言模型,基于 General Language Model (GLM) 架构,具有 62 亿参数。
14887 19
30分钟,一键拉起基于LLM + AnalyticDB PostgreSQL构建的企业专属Chatbot(支持ChatGLM2-6B)
亚马逊错误代码大全:5000、8000、9000系列及其他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这篇文章将介绍亚马逊各种错误代码的意义以及解决方案。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华为在手机上,率先实现本地端自然语言搜图功能
华为在手机上,率先实现本地端自然语言搜图功能
473 0
|
Web App开发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安全
干货分享:可证明安全的隐私计算
干货分享:可证明安全的隐私计算
58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