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巨头,主打安全的Telegram、超信胜算几何?

本文涉及的产品
密钥管理服务KMS,1000个密钥,100个凭据,1个月
简介: 病毒是不断进化的,再缜密的安全防护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尽管消费者从WhatsApp转投Telegram让我们看到了后来者的希望,但显然还有些事待完成。

微信图片_20211223123621.jpg


如今的移动即时通讯市场有点“蹊跷”,一边是朋友圈里“微信又出故障了”,“微信要上直播了”“烦死了,每天被微信群里的垃圾信息轰炸”等诸如此类的控诉和抱怨一边是主打隐私保密安全的后来者集体出动,海外的Telegram截止到今年2月,用户每天发送消息150亿条,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人,而且每天新增用户约为35万,Wickr在2014年6月获得3000万美金融资后也在加速“攻城略地”国内的超信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此外还有CoverMe,Dove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当年易信、来往、米聊等狙击微信的先行者铩羽而归,那这些从安全门缝里滋长出来的“杂草”能否完成逆袭?等待他们的又还有哪些挑战?

 

好消息是:巨头垄断下又现生长空间

当来往们折戟沉沙,所有的人都在喊大局已定,全球用户破10亿的WhatsApp,月活跃用户7.62亿的微信成为了中外移动IM市场上两个遥不可及的存在,然而时过境迁,WhatsApp、微信笼罩下的IM市场正被划出一道口子。


一、巨头(微信/whatsapp)开始出现“病态”,后来者有机可乘

如今的微信/whatsapp早不是当年的微信/whatsapp,看似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背后隐现臃肿的身躯以及多种“慢性疾病”,就以微信为例,如今:

1、信息冗余造成社交负累 。这里充斥着各类心灵鸡汤、养生知识、星座运程、广告推销、拉票投票甚至各种吐槽各种晒等等。这一方面使得信息高度重复并严重碎片化,另一方面用户又难以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信息黑洞”与“信息过载”并存,信息明显“结构性过剩”。

2、情绪随意被传染、被消费。用户的“贪慎痴”被任意利用,撕逼、情怀成为了最好的理由,咪蒙、六神磊磊等成为了最好的故事源,“贩卖小孩一律死刑”、“疫苗之殇”、30张机票......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热门话题,挑逗和消费公众情绪成为屡试不爽的伎俩。

3、谣言四散滋生病毒传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五花八门的诱导分享,低劣“老旧”的谣言、精妙的伪原创随处可见,各种“致癌”、“养生”、“丢小孩”谣言恣意横飞,辟谣反而成了“狼来了”的笑话。碎片化的微信呈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内容,却演变成一场群体意识侵占个人意识的闹剧,一旦个人意识受锢于群体意识,“三人成虎”便有了可乘之机。

4、信息茧房造成信息选困难。微信公众号相对开放的方式看似讨论聚焦,但增加了视野窄化、群体极化,这使得舆论场中社会群体间的交往边界被强化,不同层级的社会群体难以开展舆情沟通,而且这海量的信息和用户有限的注意力构成极大的矛盾,从而引发用户逃离。

5、好友非好友,社交不社交当“,美女,加我一下微信吧!”成为用户日常中的一部分,当这种没有信任基础的陌生人闯入了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就不再是单纯的熟人、半熟人的社交工具。他们原以为简单的撮合就能完成社交的转换,最后才发现这根本生造不出关系,因为“自己不牛B,认识再多牛B的也与你无关! ”于是朋友圈、通讯录流淌的都是些眼熟的陌生人。

再加上微信们逐渐承担起公司财务的责任,成为各类“七大姑八大姨”的流量入口,当他们不断膨胀用户越来越喘不过气,便选择逃离微信/whatsapp越来越庞大时,自己也在慢慢变老。

 

二、安全隐私需求由隐性转变成显性

这一是近年来,泄露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包括隐私的事件频频发生,个人信息成了随意买卖的“商品”,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益泛滥。尽管几乎每日都能看到政府查办此类案件,但仍然有增无减。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马云、王健林、马化腾、雷军等互联网或商界巨头的个人身份证信息都在Twitter上被曝出,普通百姓的信息更何谈被保护。

二是人们对安全隐私的保护需求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斯诺登事件后,公众的隐私安全被空前放大。

当人们越发争执不休,这种担忧情绪也造就出新的商机。

 

产品成了突出重围的第一利刃

除了金立、奇酷手机等硬件厂商们,软件们也打着安全牌“趁机而入“,当下海外的Telegram国内的超信正担负起抗击whatsapp/微信的大任。而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从产品上完成差异化的塑造。

讲产品前,我们先来看看安全,尽管说来说去,都绕不过这四点:

1、通信安全:指通过语音和短信的通信时,应用能够防止通话或信息被截获监听。

2、数据传输安全数据接入的传输通道要可靠,这主要由通信运营商完成。

3、运行安全:这点存在形式多式多样,目的是有效隔离恶意应用和木马。

4、信息安全这主要是指防止敏感信息的泄漏如照片、私密视频、短信、联系人等等。

我们再看看Telegram、超信是如何应付的?

总的来说,他们有相似的地方,比如:

1、注册登录极其简单,如超信只需要简单的输入信息就可登陆,当用户再次登录时,再输入手机号的短信验证码就可进入。Telegram 也是,点击主界面右下角的「大美圆」可以发起聊天。

2、没有社交网络。们都没有社交网络,用户所能做的只是聊天。除了文字+图片+网络电话形式,超信、Telegram还可以发送语音、视频、位置和文件等。

3、为安全采用了不同的信息加密方式:Telegram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所有内容不通过 Telegram 服务器;当用户登出帐号时,私密聊天的内容就会消失而且在 Telegram 中可以发起一个私密聊天,在进行私密对话时,用户可以设置阅后即焚定时器,此外在进行私密聊天时还可反截图,即无法截图超信采用的是 P2P 加密传输,没有中心服务器,不会收集元数据,这是端到端加密通信,而且超信在阅后即焚模式下,图片在聊天框将模糊展示,需长按才能看清原图,用户隐私得到保护,同时当检测到截图时还会在对话中显示:xxx 已截屏我已截屏这个服务器不留痕迹的模式聊天更私密。

4、设置信息送达通知,Telegram、超信在每条信息的后面都会有两个√,当出现一个时,表明信息送达,出现第二个√时表明信息已被阅读。并且两者都支持针对性回复当需要针对某个人说的某句话发表看法,单击信息然后选择 Reply 即可超信是长按选择“回复”

5、 一目了然的输入、在线等状态提醒

用户在 Telegram /超信中输入消息 / 发图时,会显示「...typing / >>sending photo」(超信显示的是在线、输入中)的字样。

同时它们又有一些不同的设计细节。如Telegram可随意发送各种格式的文件,并有一个可以搜索在线图片(包括 GIF)的搜索器(此处需梯子)。另外还新增了一个Channel功能,广播或者公告板一样用来信息分发。超信对应的是一对一振铃和群主强制振铃群成员的功能,用于召唤通话对象同时在线沟通,从而使得会议模式成为其另一特色功能。Telegram 注重聊天场景下的体验,比如用经过创作的一张小作品取代白纸样的默认背景;语音消息支持调节进度;还建立了较为灵活的通知机制,可以针对性的设置一对一聊天、群组聊天通知时的振动、声音、消息预览、LED 指示灯颜色等。超信则是死磕安全,设立多层防护,除了刚说的每一次退出超信后,再次登录,都需要输入手机号的短信验证码。如果在超信设置了登录密码,即输入短信验证码后,还需输入登录密码才能进入聊天页面。如登陆密码被盗了,超信设置里还有密码锁(安卓)及Touch ID(苹果)设置,即需要短信验证码 登录密码 密码锁(or Touch ID)全部都正确才能进入聊天页面。此外超信还有,本地消息自毁、信息多级回复和转发,群内消息的被阅读数量也以绿色数字标示等也较有意思

这些功能的设置一是基于创始人对产品和用户需求的不同理解,二是在强化与微信、whatsapp的差异,尤其是超信,作为后来者,在微信一家独大的情况下,针对于国内用户使用习惯,做了许多大胆的改进和提升,而这无疑能在发展初期帮助他们俘获一些用户。

 

机会与困难同在,后来者还要面对哪些坎儿

看完这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后来者,或许多数人会问:他们真的还有机会吗?事实上Telegram已经给出了答案,当Facebook买下WhatsApp后,数百万用户就立即放弃该应用,而Telegram也迎来了崛起。这或是超信等后来者的榜样有人说“即时通讯应用的用户是非常薄情的一群人”。只是我们在看到机会之时,也不可忽视这些问题。

一、用户之选:目标用户和实际客户会偏离吗?

或许在我们想象中,这类产品的用户多是:

1、律师、金融界人士、医生、记者等专业人士,

2、希望保存私人文件的普通个人,

3、那些不愿意让各类大公司获取自己信息的Geek,

4、从whatsapp、wechat(微信)里逃离的那波人

又或许如行业幕后黑手:“我不会刻意给平台用户贴标签,也不会将用户限定在某一类别中”,但正是因为这产品极强的安全性能,从而引得本不是自己的目标客户成为了实际用户,比如恐怖分子。恐怖份子组织伊斯兰国(ISIS)已经将Telegram作为发布消息的主要管道。尽管去年11月Telegram就曾宣布,封杀了几个恐怖组织ISIS用来交流信息的私密小组,也尽管这些怀有恶意的使用人群只占到该款即时通讯应用用户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响铃仍然想提醒这类产品:反恐和自由似乎永远难以两全其美,那些告密者甚至恐怖分子仍是“达利摩斯之剑”,小心这样的定时炸弹“劣币驱除良币”。

 

二、信任之结:你说的安全用户该怎么信

经过棱镜门事件之后,用户对平台完全信任转变为半信半疑,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质疑这些科技巨头究竟是如何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与数据。尽管这些产品宣传绝对安全,绝不窃取、盗用数据,但是平台自己口中的安全,而安全一直是相对隐,不太好感知的存在。对于自诩安全的后来者,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让用户相信自己的安全。

Telegram 连年举办比赛,比如2013 -2015连续三年举办比赛鼓励参赛者破译 Telegram 的加密讯息,并以高额的20- 30 万美元奖金。超信也在近日举办了类似的悬赏活动,在公开的2个超信手机号,2个超信手机号之间发送一条消息含神秘邮箱地址,(安全模式+非阅后即焚),成功破解者可获100万人民币的赏金,这既是在向使用者证明自己的安全,也是一次营销话题。但短暂的活动能持续给用户以信任感吗?

 

三、边界之争:隐私与自由,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或许,对于平台方,用户的自由和隐私都只是单纯的数据,而这些用户数据集结后可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交图谱,从而具备商业变现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让所有个体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取舍:平台方在商业利益和用户隐私之间的权衡,用户在隐私保护和行为自由上的选择,甚至包括极端恐怖分子等个别个体的隐私与平台在维护安全隐秘的大环境下用户自由的量度。

苹果与FBI的对抗、Telegram与ISIS的较量还只是缩影。要知道当下,自由、隐私既是透明的,也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任何平台既无法保护,又必须做出抉择。

 

四、盈利之谜:数据挖掘与广告盈利的纠结

毫无以为,平台方最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就是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对用户进行分析、挖掘,最后完成广告投放或者增殖服务盈利,但如果这些标榜为安全的应用拿用户去做粗暴的广告就是在打自己脸。Telegram至今依然完全免费,没有广告,没有内购,这也许是他们创始者不缺钱,又或者是他们自己的解释“为了做到安全和保证隐私,没有借口不这样做。”

那除了这些,他们怎么赚钱呢?

当然你可能会告诉我CoverMe有99美元的年费,这是CoverMe目前的主要盈利点,而Snapchat2014年10月份发布了广告服务,并发帖称其广告服务不会“打扰”用户,但响铃还是想唠叨一句:作为创业者,在学会如何赚钱的同时必须得学会如何说服用户继续相信你安全。至少在Facebook买下WhatsApp后,数百万用户就真的选择放弃了该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个事情需要说明:病毒是不断进化的,再缜密的安全防护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尽管消费者从WhatsApp转投Telegram让我们看到了后来者的希望,但显然还有些事待完成。不过至少Telegram超信们给了我们多一个选择,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微信们,为何不改变下自己,换一个阵地呢?


相关文章
|
运维 安全 架构师
【年终特辑】看见科技创新力量 洞见时代创业精神—文旅娱乐—海浪之声:端对端加密聊天,让信息传递更安全
【年终特辑】看见科技创新力量 洞见时代创业精神—文旅娱乐—海浪之声:端对端加密聊天,让信息传递更安全
123 0
|
数据采集 搜索推荐 前端开发
【年终特辑】看见科技创新力量 洞见时代创业精神—文旅娱乐—忆格科技:用128台相机阵列的“复制魔法”引领私人订制
【年终特辑】看见科技创新力量 洞见时代创业精神—文旅娱乐—忆格科技:用128台相机阵列的“复制魔法”引领私人订制
113 0
|
存储 安全 新能源
未来不等待:中兴政企亮相CeBIT 展现2015华丽开局
3月16日,2015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正式揭开帷幕。当日,中兴通讯携“Enabler@M-ICT(M-ICT时代的使能者)”理念,在花园开放式设计的中兴通讯展区内登台亮相。
165 0
未来不等待:中兴政企亮相CeBIT 展现2015华丽开局
|
传感器 供应链 安全
全球呼吸机告急!特斯拉、戴森跨界救场,技术咖上阵开源DIY教程
全球呼吸机告急!特斯拉、戴森跨界救场,技术咖上阵开源DIY教程
180 0
|
弹性计算 云计算
当九年义务教育的精英,遇上十年寒窗苦读的翘楚,必将擦出耀眼的火花!
这一组古今搭档,因为语言差异,总是能逗的人捧腹大笑,这不,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当九年义务教育的精英,遇上十年寒窗苦读的翘楚,必将擦出耀眼的火花!
|
算法 搜索推荐 测试技术
连线杂志:Google算法统治互联网的秘诀,互联网营销
谷歌如何搜索浩如烟海的信息      导语: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日前发表编辑史蒂文·列维(Steven Levy)的文章,揭开了Google搜索算法的神秘面纱。      以下是文章全文:   搜索改变生活   想知道Google将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吗?那么周四去“瓦加杜古”会议室看一看吧。
1431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