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19 大思维方式
想让别人认为你很卓越时,可以先设想一下自己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了。 ——内奥米· 贾德 Naomi Judd
不论对于人工智能还是心理学,寻找某些系统的方法对我们克服不同类型障碍的方式进行划分,都需要一个核心目标。但因为非常好的方案并未出现,我们只能列举思维方式的一些例子,并从以下两个极端的例子开始。
(1)知道解决方式。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已知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然而,我们可能检索不到这些知识,通常情况下,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它。
(2)广泛搜索。当人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可能会尝试搜索所有可能的动作链,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不实用,因为这样的搜索是以指数级速度扩张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这两种方案之间有许许多多其他思维方式,而其他每一种思维方式都会使搜索变得更为可行。
(3)类比推理。当某个问题使你想起曾经解决的其他问题时,如果你有好的方法来说明过去和现在的问题最大的相似性是什么,那么你就可能将过去成功的案例应用到现在的情况上。
(4)分解攻克法。如果你无法解决某个问题,那么就将此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例如,我们所能识别的每一个差异都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子问题。
(5)改述法。寻求能够突出更多相关信息的不同描述。我们经常这样使用这种方法:先通过口头描述,然后以某些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它。
(6)规划法。考虑一下你想要实现的子目标集,并检测各子目标之间是如何影响的,然后再考虑这些限制,提出一个实现这些子目标集的有效顺序。
我们都知道能够首先解决不同问题的其他一些技术:
(7)简化法。通常来说,对于复杂问题,好的解决方法应该首先解决忽略问题某些特性的简化版问题。然后,任何一个此类解决方案都可以作为解决原问题的一系列垫脚石。
(8)升华法。如果因问题细节繁多而陷入僵局,就更广义地描述这种情况吧。但如果描述过于含糊不清,那就切换到一个更加具体的描述上。
(9)转移主题法。无论你现在正在研究什么,如果自己变得过于沮丧,那就先放弃当前的工作,转移到其他不同的任务上。
以下是一些更发人深省的思维方式:
(10)理想化思维法。幻想你拥有无限的时间以及想要得到的所有资源。如果你仍想象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之法,那么就该重新描述这个问题。
(11)自我反思法。想想是什么使这个问题变得难以解决,或者是什么让你更易犯错而不是进一步追究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提出某些更有效的技巧,或者相反,想出度过这段时间的更好方法。
(12)模仿法。对自己的想法信心不足时,你可以想象某些人的想法更胜一筹,并试着去做这个人所做的一切。就我本人而言,我经常模仿我的印刻者和老师。
我也会使用许多其他思维方式:
(13)逻辑矛盾法。尝试证明自己面对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然后找出论证中的缺陷所在。
(14)逻辑推理法。我们经常试着去做一连串的演绎推理,然而,当我们的假被证明毫无根据的时候,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15)外部表示法。如果你发现大脑正在丧失对细节的记忆,可以通过做记录、记笔记或绘制简图来维持。
(16)想象。人们通过已构建的思维模型模拟可行的行为。如果人们能够预测出“假设之后所发生的事情”,那么就可以避免承担实际的风险。
当然,如果你并非独自一人,可以试着拓展自己的社会资源:
(17)求救。你可以采取某些行为方式来获得同伴的同情。
(18)寻求帮助。如果地位足够高,你就可以采取说服或命令某些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你甚至可以接受别人的有偿帮助。
因此,人人都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每个人总有“最后的选择”,即干脆放弃并退出。
(19)放弃。发现自己深深地陷入困境时,你可能会关闭正在使用的所有资源,然后放松、躺下、退出并停止使用它们,那么“大脑的其他资源”就会作出其他选择,或认为你根本不必继续进行。
人类思维的组织方式
如果儿童之间无法互相了解,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彼此之间已然互相了解……讲解员从一开始就认为,听众会掌握一切,事先知道了应该知道的一切……这种思维习惯首先解释了儿童思维缺乏精确度的原因。 ——让· 皮亚杰(1923)
人类思维要怎样发展下去?众所周知,婴儿天生就已具备了对各种声音类型、气味、特定的亮暗样式图案以及各种触觉和感觉的反应方式。然后,经年累月,孩子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心理发展。最终,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识别、表征及反思他们内心的一些状态,同样开始对自己的某些意图和情感进行自我反思,并最终学会对他人行为的方方面面进行辨识。
我们能够使用什么类型的结构来支撑这类活动?之前的一些章节已经讨论过关于人类思维组织方式的几个观点。起初,我们对思维的描述(或大脑)是基于这样一种体系:激活特定类型的资源集以处理各种不同的状况,这样每种选择都会作用于一种略显不同的思维方式(见图9-9)。
为决定选择哪一类资源集,这样的系统可以从简单的If Do规则分类出发,并在以后再开始使用多功能的批评家-选择器模型来取代它(见图9-10)。
成年人的思维具有多种层级,每一层级都有附加的批评家、选择器和其他资源。我们也注意到,这种想法似乎与弗洛伊德早期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思维是用来处理我们本能和后天想法之间冲突的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各种表征方式可能同样被安排为多种层次,而这些层次具有与日俱增的象征性表现。
每一种想象的思维方式都具有各种优缺点,因此,与其问哪一个模型最好,还不如形成批评家,以学习选择何时和怎样使用每一个模型。然而,我们讨论过的任何一个模型都不能很好地表征全人类的思维结构,每个结构仅有助于我们思考特定类型的精神活动。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具有足够存储空间的模型,以此来存放我们甚至尚未思考过的问题的答案。从这一点来看,我发现,将大脑想象成一团分散的过程,且这个过程以仍未指定的方式相互作用,会大有裨益。例如,除了如图9-11中充满较高层次的系统之外,人们可以想象的云资源。
把我们的精神活动当作典型的人类社会来描述可能非常具有吸引力,就像用于居住的村庄、城镇或产业公司的组织那样。
每当工作量超过人们力所能及的范畴时,我们往往就会构造“管理树状图”,然后将工作划分成部分,分配给下属。管理树状图会使我们轻松地识别一个人的自我与公司CEO 的关系,而公司CEO 控制着一个向下分化的“指挥系统”。
然而,这却并不是人类大脑的一个好模型,因为公司员工可能会去学习做几乎所有新任务,然而,大脑的许多部分对此也太过专业化了。同样,当公司变得足够富有时,它会雇用更多员工来展开许多新活动。而人们却没有实际方法来扩展自己的个体大脑。事实上恰恰相反:每当你努力处理多任务时,你的每一个子过程都可能遇到新障碍。也许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总的原则来加以说明。
并行悖论:如果你将一份工作分成好几部分,并努力一次处理所有部分,那么从通道缺乏到其所需的资源,每一个过程中都可能会丧失某些竞争性。
流行观点认为,大脑的能量和速度来自它同时处理很多事情的能力。诚然,我们的一些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其他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很多事情,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更明显的似乎是,我们在处理更棘手的问题时,会逐渐需要将这些问题分成部分并关注其顺序,这意味着我们较高的反思性思维往往更喜欢连续性操作。这也部分导致我们具有(或一直拥有)“意识流”的感觉。
相反,当公司将工作细分为各部分时,这些部分通常会被派发给下属,使他们能够同时工作。然而,这也导致了各种开销的产生:
品尼高悖论(The Pinnacle Paradox):随着一个组织变得日益复杂,组织的CEO 就会越来越难以理解它,这就日益需要他信任更多的下属,让他们来进行决策。
当然,许多人类团体比公司划分的层次更少,且在决策和解决争论的过程中也更能合作,更易达成共识和妥协。这样的协商可能比专政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更加受用。(事实上,尽管参与者做的许多改变都因此被取消了,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仍给每个参与者一种虚假的“发挥作用的”感觉。)这也提出了我们人类的“子人格”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学会合作,从而完成更大型的工作的问题。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01-24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