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解码 | 变局时代:RISC-V处理器架构的技术演变及商业想象(上)

简介: 技术解码栏目:是面向开发者详细解读芯片开放社区(OCC)上关于处理器、芯片、基础软件平台、集成开发环境及应用开发平台的相关技术,方便开发者学习及快速上手,提升开发效率。

编辑语:

技术解码栏目:是面向开发者详细解读芯片开放社区(OCC)上关于处理器、芯片、基础软件平台、集成开发环境及应用开发平台的相关技术,方便开发者学习及快速上手,提升开发效率。


【编者按】RISC-V架构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度不断提升。凭借极简、模块化、可拓展等属性,RISC-V有望成为新时代的主导架构。故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大家推荐RISC-V知识图谱系列内容,带大家从“应用开发”、“商业”、“技术创新”等不同角度视角认识RISC-V。


本文为RISC-V知识图谱系列的开篇之作,共分为上下两篇。本篇文章主要从技术与商业视角介绍RISC-V架构的起源,分析RISC-V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并剖析X86架构与ARM架构成功的原因。


01 RISC-V架构起源

RISC-V架构是一种开源的指令集架构。最早是由美国伯克利大学的Krest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提出的,当时提出的初衷是为了计算机/电子类方向的学生做课程实践服务的。


由于这是伯克利大学研究并流片的第五代RISC架构处理器,因此就命名为RISC-V,其中“V”是罗马字母的数字5的意思。2015年,RISC-V架构开始以基金会的形式运营,Google、Nvidia、Western Digital等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和半导体企业都是其创始会员。


2020年,RISC-V基金会考虑到整个组织和技术的中立性,将总部由美国迁移到了欧洲的瑞士(瑞士一直是国际上有名的中立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保持了中立国的角色),并将名字由RISC-V Foundation改名为RISC-V International,RISC-V国际希望坚持架构的中立、开放与普惠,并服务于全球技术生态。


image.png

(图片来自:RISC-V International)


02 RISC-V架构的迅猛发展

从RISC-V架构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1年的时间,尤其在基金会运营的这几年里,RISC-V开始快速发展,不仅知名度迅速提升,而且在应用上也从之前的大学教学和研究大踏步进入了产业界,包括Western Digital、阿里巴巴平头哥半导体等均开始了RISC-V架构的CPU核以及芯片的量产应用。


image.png


软件生态方面,RISC-V生态也是迅猛发展,从各种主流的编程语言(如C、C++、Golang),到主流的GCC、LLVM等编译系统,到Linux与各种RTOS操作系统内核,到Ubuntu、Debian等常见的操作系统发行版,以及容器Docker等应用软件等等。


目前,除了各种算法库优化支持、Android生态以及服务器生态RISC-V还相对较弱外,其余的软件生态基本可以满足开发应用的需要。RISC-V花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完成了ARM过去花了二十年积累的软件生态(1990 - 2010),就连近期曾经著名的CPU厂商MIPS公司也宣布放弃MIPS架构转而支持蓬勃发展的RISC-V架构。


在处理器发展的几十年历史中,各种处理器架构曾经层出不穷,从开始的Intel X86架构,到后来的IBM POWER架构、MIPS架构、DEC Alpha架构、Sun Sparc架构以及后来的ARM架构,此外还有Motorola、TI、Hitachi、RENESAS等各种小众处理器架构等,各种处理器架构曾百花齐放过。


但是经过近30年产业的大浪淘沙,其他的处理器架构逐步的留在了历史的博物馆中,目前只留下了X86和ARM两大强势的处理器架构。


未来,从全球开发者的角度看,一定是希望基于有限的处理器架构做上层软件的开发,因此可以基本确定的是未来只有2-3家处理器架构可以存活下来,而RISC-V有很大概率成为继X86和ARM架构之外,处理器架构的第三级(甚至是第二级)。


03 从商业角度看X86与ARM成功的原因

(1)X86架构

纵观处理器架构的演进,处理器架构正在从以往的技术驱动型转变为商业模式驱动型,处理器架构的开放、开源是大势所趋。


在处理器芯片时代,Intel凭借其强大的制造工艺技术结合其架构与微架构的创新,打败了IBM Power、Sun Sparc等一众明星,成为处理器芯片时代的霸主。但是X86架构是一种闭源的架构,全世界的方案商、应用商想获得X86架构只有通过购买他家的芯片获得,而无法基于其架构开发芯片(AMD、威盛等公司是由于IBM/美国政府为了防止Intel出现垄断而强行要求X86架构必须有另外一家公司也开展研发与生产业务)。在X86架构之后,ARM架构出现了。


(2)ARM架构

ARM架构的成功,与其说是技术的成功(那个时候ARM架构才刚起步,相比于迭代完善了几十年的X86架构来说肯定是有缺陷的),不如说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带来的。ARM架构的出现,将之前高贵的闭源的处理器架构带到了“开放的”位置(注意,此处笔者用了“开放”一词),处理器架构不再是一两家高贵的芯片厂商的杀手锏,它变成了广大芯片公司触手可及的东西。


ARM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把处理器架构作为一种基础技术被其他的芯片厂商所集成,从而将一堆的芯片公司围绕在自己身边并形成了自己的小伙伴阵营其中不乏高通、苹果等一批技术能力优于ARM的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群狼斗猛虎的故事(群狼指的是ARM的小伙伴阵营,猛虎指的是Intel,当然这里还少不了TSMC等制造厂的强势相助。笔者认为,芯片的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推动芯片开放、普惠的核心力量,其中ARM的IP授权模式与TSMC的制造能力开放是半导体领域两个最有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如果读者们感兴趣以后另开文章来讲,这里就不展开了)。


image.gifimage.png


当然,ARM的成功也得益于历史的大趋势,那就是功能手机的出现,以及功能手机之后智能手机的兴起和普及,商业模式的革命遇上历史的浪潮使得ARM从传统的农村地带逐步进入了城市地带并最终进入了舞台的中央(ARM目前已经杀入了X86的传统强势地盘,包括苹果的M1 PC机芯片以及Ampere/亚马逊等的服务器芯片)。




相关文章
|
8天前
|
边缘计算 Cloud Native 安全
构建灵活高效的下一代应用架构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逐渐成为构建现代化应用程序的关键支柱。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云原生技术逐渐成为构建现代化应用的关键。本文探讨了云原生的核心概念(如容器化、微服务、DevOps)、主要应用场景(如金融、电商、IoT)及未来发展趋势(如无服务器计算、边缘计算、多云架构),并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如架构复杂性和安全问题。云原生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应用架构,助力数字化转型。
28 4
|
5天前
|
Kubernetes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端新纪元:云原生技术重塑IT架构####
【10月更文挑战第20天】 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的兴起背景、核心理念、关键技术组件以及它如何引领现代IT架构迈向更高效、灵活与可扩展的新阶段。通过剖析Kubernetes、微服务、Docker等核心技术,本文揭示了云原生架构如何优化资源利用、加速应用开发与部署流程,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实践。 ####
|
3天前
|
监控 安全 Serverless
"揭秘D2终端大会热点技术:Serverless架构最佳实践全解析,让你的开发效率翻倍,迈向技术新高峰!"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D2终端大会汇聚了众多前沿技术,其中Serverless架构备受瞩目。它让开发者无需关注服务器管理,专注于业务逻辑,提高开发效率。本文介绍了选择合适平台、设计合理函数架构、优化性能及安全监控的最佳实践,助力开发者充分挖掘Serverless潜力,推动技术发展。
9 1
|
9天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原生技术在现代IT架构中的深度应用与挑战####
【10月更文挑战第17天】 本文深入剖析了云原生技术的精髓,探讨其在现代IT架构转型中的核心作用与面临的挑战。云原生不仅是一种技术实现,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通过容器化、微服务、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等关键要素,重塑软件开发、部署与运维模式。文章首先概述了云原生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组件,随后分析了其如何促进企业敏捷性、可扩展性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同时也指出了在安全性、复杂性管理及人才技能匹配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34 6
|
11天前
|
Cloud Native API 持续交付
利用云原生技术优化微服务架构
【10月更文挑战第13天】云原生技术通过容器化、动态编排、服务网格和声明式API,优化了微服务架构的可伸缩性、可靠性和灵活性。本文介绍了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优势及实施步骤,探讨了其在自动扩展、CI/CD、服务发现和弹性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并提供了实战技巧。
|
6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移动应用的架构演变与未来趋势
【10月更文挑战第20天】移动应用开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其架构设计也随着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化。本文将探讨移动应用架构的变迁,分析当前流行的架构模式,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开发者提供架构设计的参考和启示。
13 0
|
8天前
|
运维 Kubernetes 开发者
构建高效后端服务:微服务架构与容器化技术的结合
【10月更文挑战第18天】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对后端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追求更高的效率、更强的可伸缩性和更易于维护的系统。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与容器化技术如何结合,以构建一个既灵活又高效的后端服务体系。通过分析当前后端服务面临的挑战,介绍微服务和容器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如何相互配合来优化后端服务的性能和管理。本文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种实现后端服务现代化的方法,从而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11 0
|
21天前
|
缓存 监控 API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10月更文挑战第5天】随着微服务架构的兴起,企业纷纷采用这一模式构建复杂应用。在这种架构下,应用被拆分成若干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围绕特定业务功能构建并通过HTTP协议协作。随着服务数量增加,统一管理这些服务间的交互变得至关重要。API网关作为微服务架构的关键组件,承担起路由请求、聚合数据、处理认证与授权等功能。本文通过一个在线零售平台的具体案例,探讨API网关的优势及其实现细节,展示其在简化客户端集成、提升安全性和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
62 2
|
25天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10月更文挑战第1天】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76 2
|
2月前
|
安全 应用服务中间件 API
微服务分布式系统架构之zookeeper与dubbo-2
微服务分布式系统架构之zookeeper与dubbo-2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