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穿戴产品,并不新鲜,从远古开始人类就开始使用穿戴产品,最早的非衣服莫属了。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需要装饰美,开始有了首饰。接着就是手表,手表应该是第一种具有“第三方”功能的穿戴产品了,就是它的主要功能不是通过整个手表物体实现,而是内部运作后才传达出来,与目前穿戴产品的形式有点类似。所以人类对于穿戴产品并不陌生,甚至十分熟悉。大家不熟悉的只是不断出现的“第三方”新功能而已。
那么,人类既然对穿戴产品有这么长的历史,其中一定已经形成一系列成熟的穿戴要求与规范。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可以深入探讨的方向。
平均的身体压强:
首先,我们来看衣服。衣服特别的地方,是它上面几乎找不到任何具有质量集聚情况的部分,每个部分质量分布都十分均匀。这样的特性,会让每个部分对身体压强降到最低,几乎接近0。
因此,衣服无疑是最优秀的穿戴产品。它对身体任何部分压强都是最小的,所以才能最贴身使用。
体量规模匹配:
当产品不能像衣服一样平均分配压强时,是如何处理的?
可以从首饰着手分析,因为它都是集中佩戴在身体的特定部位的。首饰的规模有大有小,如项链耳环。不难发现,这是根据所佩戴的位置而定的。项链主要接触部位为颈部与肩膀位置,由于处于大躯干与颈部连接处,有主身躯的大肌肉群与颈部肌肉支撑,受力能力较大,足以承受其重量。而耳环处于耳朵这种头部附着部位上,本身没有任何肌肉的力量支持,几乎无法承受压力,因此耳环都相当小而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身体部位的力量支持水平也应该与穿戴产品本身的体量规模对应才合理。
那么具体对应的关系如何?
头部只是通过颈部连接到一小部分脑壳上,连接点少,本身体积重量都较大,颈部已经负担比较多了,因此即便颈部力量再大,头部也很难再承受更多大重量的东西。
它所能承受多重的东西,可以从眼镜产品看出,因为对眼镜有强需求者可以接受长时间佩戴的极限。因此任何超过它的产品,都很难让用户长时间使用。所以可以通过判断不同身体部位、用户能接受的长时间佩戴习惯,可以看出该位置的最大接受极限。
这样,其他身体部位,像主躯干可以背背包,手腕可以佩戴腕带、手镯,手指佩戴戒指,腰上系腰包等等,都是已经得到验证的成熟的身体负荷能力。从这些调查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穿戴负荷规律,如下图:
穿戴物体重量与接受穿戴时间成反比:
当穿戴物已经超过上图所述的最大负荷时,用户能接受的佩戴时间是不同的。就拿同样是听歌的耳机与耳塞来看。
同样是头部佩戴产品,耳塞比眼镜轻很多,而耳机却比眼镜重很多。假设听音乐与近视都是一样强的需求。从耳机与耳塞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耳机无论如何设计,如何人机,使用时间一般都不会长,用户很快就需要把它摘下来休息。而耳塞却可以长时间佩戴,除非他不想听歌了。因此,当穿戴物超过该部位最大负荷时,用户能接受的佩戴时间会随着重量增加,而减少。
综合上述几点,可以看出,一个合适的穿戴产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平均分布负重是最理想的穿戴方式;
2、身体不同部位对于产品体量的要求不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支撑能力;
3、如果超过该部位的支撑极限,即便有强需求的情况下产品体量大小与穿戴时间将成反比;
4、头部本身体量大,只靠颈部支撑,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部位,不太适合穿戴稍微有重量的东西。
有了这些结论,我们再来看各种新的“第三方”功能的智能穿戴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智能腕带
它应该是目前最多的,功能区别于传统手表的穿戴产品,穿戴感受与手表类似。它穿戴与手腕部位,本身手臂力量较大,手臂自重不大,所以可以支撑更多的重量,目前的智能腕带重量都较轻,因此还是对应合理。
头部视频眼镜
而另外一类较火的穿戴产品,主要集中在头部。因为看重视觉的感官需求,其本身原理决定了其重量巨大。根据以上几点,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十分不适合头部佩戴,即便需求再强烈,佩戴时间也十分有限。
除非可以在体量上大大地缩小,或者本来就是让用户短时间使用的。如果不是至少能达到如下体量才有可能适合:
最理想的体量应该类似谷歌眼镜这类,达到头部长时间承受极限的产品规模,会更为合适。
所以让产品可穿戴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下面探讨一些解决的方法。
穿戴产品合适的解决方案:
1 、我们目前想要实现的产品多为电子产品,整合一体的结构为主,而最适合穿戴的如衣服,都是平均分布式结构为主。
整合一体的结构,是因为其功能一般需要通过高整合度的一些模块实现,包括PCB,电池,屏幕,支架,结构等。为了节约成本,易于生产而设定如此。而平均分布式结构,因功能的实现只需通过其材料本身来实现即可,不存在重复浪费。所以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才是可穿戴产品的重点。
越是多点分布了,产品的体量对身体的压强才会越小,才会越舒适,但同时重复的部分越多,浪费越多。可以参考以下产品,虽然它不是穿戴硬件,但这种形式十分值得尝试。
如果你的产品可以像图示分成很多个小的模块,分布于身体上,那么这个对比整合一体的形式,负重感会好很多。但前提是你的产品可以分很多个小模块,而且你愿意重复很多份浪费的部分。
2 、如果万一产品不能分,这时候,我们只能看有没有办法把它固定在身体负重能力较强的部位,如背包,就是把较大体量的东西设计成佩戴在能够承受较大压力的主身躯上,这样背包能实现的体量就相当大。
以上这两种方法应该可以解决很多难题了。
3 、 对产品使用时间、佩戴部位进行配对、选择对应的极限重量。只要该产品不要求长时间佩戴使用,那么其佩戴重量就可以稍微重点。
应用实例: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些方法如何恰当地运用上来。考虑到发言权,我就举个我们的穿戴产品来说明下:空净背包。
当初在确定功能时,其设备端,无论体积与重量都比较大。原理决定设备主要部分是不可以重复分散分布。
那么如何解决穿戴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机器是完整的整体,但经过优化设计后,可把几个主要部分拆分开,尽可能由块状整体,延展成片状体,会提升佩戴效果。
另一方面,从重量上看,根据身体部位负荷配对图,很清楚读地看出,该重量会落到蓝色与青色的区域(图见文中),所以很明显适合穿戴在身躯或肩膀处。而该部位对应的穿戴结构,非背包莫属。因此把这个穿戴净化产品的最终形式设定成背包的形式。(这款产品的设计思路可看这篇文章:一款背包式空气净化器的“从0到1” )
再看使用时间,由于外出时间一般较长。长时间佩戴的产品,应该不能超过其对应的极限重量即可,该部位对应的极限重量应该能达到3kg,背包控制在3kg以内应该问题不大。
这样一个产品就明确出来了,如此简单快捷就可以定位一个产品的具体形式,无需纠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5-08-09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