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一统tinycolinux,带openvz,带pelinux,带分离目录定制(1)

简介: 本文关键字:tinycolinux上装第二套非标准路径下的gcc toolchain

本文关键字:tinycolinux上装第二套非标准路径下的gcc toolchain

在前面《在tinycolinux上组建可子目录引导和混合32位64位的rootfs系统》一文中,我们讲到了定制可启动linux rootfs结构的可能:我们测试的是最简的情况,发现仅是修改busybox和启动脚本就可以达到目的,,,由于linux根文件系统大多基于busybox有同样的启动脚本流程,,于是在那文的文尾我们还谈到这种思路可以用于一般linux,比如tinycorelinux,只是在tinycolinux中,预想除了busybox,inital scripts,可能还要涉及到从kernel到glibc,甚至一些系统必要工具中的硬编码路径的修改(因为tinycolinux默认最简情况下由这些组成)。下面,就让我们来完成这个定制,并记录下整个细节。最终我们要得到从/system中启动的tinycolinux的发行版。

而且,,,而且我们还将一并完成某些额外工作,比如运用liveos技术运用在基于这个rootfs的一个linux发行版中,并希望整合openvz到这个定制内核。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一直关注我的《bcxszy part2》->《xaas》系列,读者一定会发现这是由colinux as xaas到纯tinycolinux路线的改变,比如原来由winpe(winpe+tinycolinux下busybox维护硬盘分区)变成了这里的统一live tinyclinux+tinycolinux hd,除了装机方案还有cui toolchain-----我们deprecated了《hostguest nativelangsys及uniform cui cross compile system》换成了统一的tinycolinux内的toolchain《在tinycolinux32上装tinycolinux64 kernel和toolchain》,且不久前还谈到《DISKBIOS:一个统一的实机装机和云主机装机的虚拟机管理器方案设想》,而在这里,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这个统一的tinycolinux内的rootfs和toolchain建设,且整合进openvz,使之变成一个高可用的综合xaas体。

所以最终,我们完成得到的是一个带pelinux和分离目录定制的rootfs和带虚拟化openvz的tinycolinux发行。

首先我们来准备这个liveos环境和一个带gcc443的tinycolinux硬盘系统环境,liveos部分会不断在接下来的定制rootfs的过程中被调用:

按《将tinycolinux以硬盘模式安装到云主机》的方法安装一套硬盘tinycolinux 3.8.4到硬盘,menuentry tinycolinuxhd(/)启动脚本可写成:

set root=(hd0,msdos1) set prefix=(hd0,msdos1)/boot/grub linux /boot/bzImage ro root=/dev/vda1 local=vda3 home=vda3 opt=vda3 tce=vda3

准备microcore.gz一份也放到/boot下,作为liveos在grub启动脚本中被启动,menuentry "tinycolinuxlive":

set prefix=(hd0,msdos1)/boot/grub linux /boot/bzImage ro initrd /boot/microcore.gz

有了这个livecd和二个分区,然后我们启动进liveos把整个/mnt/vda1下的/打包起来放进/mnt/vda3下的某个tar.gz中,在增删hd rootfs时有出错了我们随时可以在livecd中恢复回来,命令就不用提供了吧。

再来准备我们要测试的对象rootfs:

把备份的xxx.tar.gz解压一份到/system下,并用如下脚本设置启动menuentry "tinycolinuxhd(/system)":

set prefix=(hd0,msdos1)/boot/grub linux /boot/bzImage base ro root=/dev/vda1 local=vda3 home=vda3 opt=vda3 tce=vda3 init=/system/init

注意它与上面grub条目的区别,这里是启动/system/init下的rootfs,这样,系统中就有二套hd rootfs,/system下为我们要得到的rootfs,这个/system我们要让它成为根目录下唯一文件夹也能启动tinycolinux

目前为止,这2个hd rootfs都可能启动,我们首先为这个新rootfs准备toolchain和基本的openssh支持。,过程可能要求你在前二个系统中不断reboot

编译另一套安装到/system下的工具链

先按《在tinycolinux32上装tinycolinux64 kernel和toolchain》一文中准备bootstrap new gcc用的gcc443,并编译新的GCC,由于这里是在32位准备另一套装到/system的gcc不是那文中的装64位toolchain,,所以这里与那文中的步骤有类似但不完全相同,主要三件套中的某些步骤会有所不同(比如去掉了x86_64相关的参数,省掉了glibc三步步骤为一步),依次完成下列工作:

安装make.tcz 381,perl5.tcz
binutils :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disable-multilib
linux header : sudo make INSTALL_HDR_PATH=/system headers_install
gcc: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enable-languages=c,c++ --disable-multilib
export PATH=$PATH:/system/bin

定制glibc 2.12.1源码中的路径,将其中引用/lib和/lib64的部分改成引用/system/lib,/system/lib64,和一些由/移到/system的通用路径修正:

glibc-2.12.1\sysdeps\generic paths.h,ldconfig.h
glibc-2.12.1\sysdeps\unix\sysv\linux\x86_64 ldconfig.h
glibc-2.12.1\elf readlib.c
glibc-2.12.1\sysdeps\unix\sysv\linux\ia64 ldconfig.h 

以上更改主要是让新的glibc的ldconfig会发现/system下的lib。当然我们现在还处在旧rootfs中,还没有条件来测试具体引用过程。

编译时先在源码目录下mkdir b,cd b,需要建立一个configparms引导接下来的configure,文件内容为CFLAGS += -march=i486 -mtune=i686 -pipe,否则会出问题__sync_bool_compare_and_swap_4问题。

然后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disable-multilib sudo make install

然后就是整个gcc了。重新cd gcc-4.4.3/b sudo make sudo make install

由于libz极为基本,binutils中的as和openssh都要引用到libz,所以需要编译这个先,从3.x的release->src下取得libz的src,编译这个libz:

sudo ./configure CC="gcc -Wl,--rpath=/system/lib -Wl,--dynamic-linker=/system/lib/ld-linux.so.2" --prefix=/system

(注意不要拼错。否则出错,最好直接在winputty中直接右键粘贴,上面这句是用原rootfs中的gcc,新gcc中的库来产生libz)

然后是make381 src,同样用上面的configure同样构建make到/system下

然后依次是:openssl,openssh,openssh需要openssl,我们下载的是《在tinycolinux上安装sandstorm davros》一文中的版本,openssl的configure文件较特殊我们需要把其中的gcc:批量替换成gcc -Wl,--rpath=/system/lib -Wl,--dynamic-linker=/system/lib/ld-linux.so.2,然后

cd openssl-1.0.1/ sudo ./Configure(大写的) CC="gcc -Wl,--rpath=/system/lib -Wl,--dynamic-linker=/system/lib/ld-linux.so.2" --prefix=/system linux-elf sudo make install

openssh的编译 cd openssh-5.8p1/ sudo ./configure CC="gcc -Wl,--rpath=/system/lib -Wl,--dynamic-linker=/system/lib/ld-linux.so.2" --with-ssl-dir=/system --prefix=/system/usr sudo make

这样整个新的GCC就好了,这样其它的扩展都可以由这个新GCC而来的而不再需要上面的一系列参数了。当然,这建立在一个假设上,我们最终要能boot进/system rootfs,且运行起/system下的gcc来编译程序。而我们还没能达到这个目的 - 我们还没有一个这样的环境。

我们先进入liveos打包一下/system到/mnt/vda3/systemgcc.tar.gz,然后我们重新启动到原rootfs,我们先来完成第一步,为能boot进/system new rootfs使用GCC和openssh改一些路径,注意以下工作依然是在原rootfs中完成的。

建立能用openssh和新gcc toolchain的新rootfs环境

继续《在tinycolinux上组建子目录引导和混合32位64位的rootfs系统》下的工作,修改busybox中的硬编码路径,安装到/system下与toolchain一起,然后是大量的脚本,基本上,把能看到的原/下所有硬编码的路径都加个/system,这个工作量比较大,找到文本批量替换搞一下,注意能启动openssh的那些脚本要改好路径。修改后reboot到/system hd rootfs下,当然这样你是看不到失败的,因为这个/system依然引用大量原/ rootfs中的所有目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脱离所有的/下的文件夹能启动。

注意到lib是openssh和gcc都要引用的目录,这是我们消除的原rootfs下所有目录的第一个目录。以便做到删除原rootfs/lib也能启动openssh和使用gcc,

我们先来完全删除/lib,发现进入/system rootfs失败,没事,失败了可以reboot进livecd还原。

最终,精简/lib至安全版本,仅含几个文件:ld-2.11.1.so,ld-linux.so.2,libc.so.6,libc-2.11.1.so,libnsl.so.1,libnss-2.11.1.so,libnss_dns.so.2,libnss_dns-2.11.1.so,libnss_files.so.2,libnss_files-2.11.1.so

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文件为何还在引用,无论如何,新的/system rootfs终于能进了能tc登录了,openssh终于可以成功了,不过有好多errors和warnings。

先用起new GCC来,方法是:重新解压那个第一次制作的系统打包,并解压systemgcc.tar.gz到其中,这样就是一个全新的系统了。 再删除原来的/usr/local下的gcc,/usr/bin/ar的链接去掉,去掉旧的GCC引用,这样,新的gcc在export PATH=$PATH:/system/bin后终于可以用了。

当务之急是,利用这个新GCC,进去再编译几个工具。

利用新gcc编译tinycolinux rootfs必要工具

以下源码全在3.x release src下下载,以下编译过程会自动使用新的/system/lib:

sudo gcc rotdash.c -o rotdash sudo gcc autoscan-devices.c -o autoscan-devices

e2fsprogs的编译:cd /system/mnt/vda3/tce/e2fsprogs-1.41.11/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sudo make install

sudo的编译:cd /system/mnt/vda3/tce/sudo-1.7.2p6/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without-pam (注意这个withoutpam) sudo make install

最后是udevm这个东西,比较烦琐,基本上这个引用是这样的:udevm需要gperf,acl需要attr,attr需要gettext

a) 第一次尝试configure udevm,发现不了gperf
cd gperf-3.0.4/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sudo make install
b) 第二次尝试configure udevm
cd gettext-0.17/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sudo make install

由于attr,acl的configure风格比较相似,文件都不够聪明,所以我们需要指定它引用到的工具路径给它
sudo unsquashfs -f -d / /system/mnt/vda3/tce/gccextras/libtool.tcz

cd attr-2.4.43/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MAKE="/usr/local/bin/make" LIBTOOL="/usr/local/bin/libtool" MSGFMT="/system/bin/msgfmt" MSGMERGE="/system/bin/msgmerge" XGETTEXT="/system/bin/xgettext"

并且它的安装要二步完成:sudo make install sudo make install-dev

好了,由于我们把attr库安装到了system/lib,system/include下,所以:

cd acl-2.2.52/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LDFLAGS="-L/system/lib" CPPFLAGS="-I/system/include"

但是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还是乖乖地将attr多加一次安装到/usr/下以便现在这个gcc发现。

c) 第三次尝试configure udevm,需要lusb

cd libusb-1.0.8/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cd usbutils-002/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发现不了pci-ids数据文件,但usb-ids有了,直接下载3.x中的lpci.tcz解压上传吧。

lusb和lpci风格比较相似,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LIBUSB_LIBS=/usr/lib LIBUSB_CFLAGS=/usr/include LIBUSB_LIBS=/usr/lib/libusb-1.0.la LDFLAGS=-lusb-1.0

发现不了usb.h,下载lusb的tcz,把usb.h放进来

d) 第四次尝试configure udevm,发现需要glibo

sudo unsquashfs -f -d /system /system/mnt/vda3/tce/libffi.tcz
sudo unsquashfs -f -d /system /system/mnt/vda3/tce/gobject-introspection.tcz
sudo unsquashfs -f -d /system /system/mnt/vda3/tce/glib2.tcz

可见,如果不将一切都编译到/system/lib,会导致对原/lib和原rootfs依然有依赖。

e) 第五次尝试,完

sudo ./configure --prefix=/system LIBUSB_LIBS=/usr/lib LIBUSB_CFLAGS=/usr/include LIBUSB_LIBS=/usr/lib/libusb-1.0.so LDFLAGS=-lusb-1.0 --disable-extras

还有一个工具rzcontrol不弄了

基本上,这样之后,/system roots能很好启动了(较以前少很多errors,warnings)。

到现在为止,/lib依然没有没完全精简掉。

你需要像对待精简/lib的过程一样对待其它文件夹。一步一步来。先找出它的所有硬编码可能存在于原rootfs中的某处依赖。改正它。尝试删除它,反现不行就在liveos中改回来继续尝试。

最终完成精简掉整个原rootfs /下文件夹的目的。


好了,其它的工作就是逐步修改,不断reboot to liveos备份增量集成修改的过程了,最终你会得到一个无误完善版本的rootfs

我发现这个新rootfs,以前登录winscp或winputty会停顿的现象现在不会了哈哈,不知是不是编译openssh时disable pam了的结果。。

下一篇我们将在这个tinycolinux hd中装openvz,另外,克服程序员技术更新过快和后天健忘(要记的东西太多了)的特点:只能是写博记录。或微博记事。

其它的留到本文第二篇再写吧。

关注我


(此处不设回复,扫码到微信参与留言,或直接点击到原文)

qrcode.png

相关文章
|
7月前
|
存储 Unix Linux
Linux 下文件和目录的本质区别和组成
Linux 下文件和目录的本质区别和组成
324 0
|
7月前
|
存储 索引
操作系统基础:文件系统基础【上】
操作系统基础:文件系统基础【上】
|
4月前
|
编解码 Linux 程序员
深度探索Linux操作系统 —— 构建根文件系统2
深度探索Linux操作系统 —— 构建根文件系统
50 12
|
4月前
|
Linux Shell 网络安全
深度探索Linux操作系统 —— 构建根文件系统1
深度探索Linux操作系统 —— 构建根文件系统
61 6
|
7月前
|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索引 Windows
操作系统基础:文件系统基础【下】
操作系统基础:文件系统基础【下】
|
存储 Linux Docker
跨cpu架构部署容器技术点:怎样修改Linux 的内核版本
在使用Docker 进行跨平台部署之后,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跨架构部署。 从X86 架构上移植到 aarch64 上。
270 0
|
7月前
|
存储 Ubuntu Linux
嵌入式Linux系统中根文件系统构建方式
嵌入式Linux系统中根文件系统构建方式
159 0
|
存储 Ubuntu Linux
docker文件存储驱动:AUFS 文件系统原理及生产环境的最佳配置
docker文件存储驱动:AUFS 文件系统原理及生产环境的最佳配置
276 0
|
存储 缓存 安全
一文解读 Linux 主线内核首个原生支持容器镜像分发方案
容器化是最近几年 DevOps 界流行的趋势,通过业务的容器化我们将创建一个完全打包、自包含的计算环境,让软件开发人员能够更加快速地创建和部署自己的应用程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镜像格式的限制,容器启动镜像的加载是很慢的(相关背景细节可以参考“容器技术之容器镜像篇”)。
314 0
一文解读 Linux 主线内核首个原生支持容器镜像分发方案
|
存储 缓存 Linux
【Linux】为什么海量存储选用大文件结构
【Linux】为什么海量存储选用大文件结构
【Linux】为什么海量存储选用大文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