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ative 健康检查机制分析

本文涉及的产品
函数计算FC,每月15万CU 3个月
简介: 从头开发一个 Serverless 引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从 Knative 的健康检查说起。通过健康检查这一个点来看看 Serverless 模式和传统的模式都有哪些不同以及 Knative 针对 Serverless 场景都做了什么思考。

从头开发一个 Serverless 引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从 Knative 的健康检查说起。通过健康检查这一个点来看看 Serverless 模式和传统的模式都有哪些不同以及 Knative 针对 Serverless 场景都做了什么思考。
Knative Serving 模块的核心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图中的 Route 可以理解成是 Istio Gateway 的角色。

  • 当缩容到零时进来的流量就会指到 Activator 上面
  • 当 Pod 数不为零时流量就会指到对应的 Pod 上面,此时流量不经过 Activator
  • 其中 Autoscaler 模块根据请求的 Metrics 信息实时动态的扩缩容
    image

关于这部分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02969 这篇文章。

Knative 的 Pod 是由两个 Container 组成的: Queue-Proxy 和业务 Container。架构如下:
image

关于这部分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2193 这篇文章。

咱们以 http1 为例进行说明。业务流量首先进入 Istio Gateway,然后会转发到 Queue-Proxy 的 8012 端口,Queue-Proxy 8012 再把请求转发到业务容器的监听端口,至此一个业务请求的服务就算完成了。

粗略的介绍原理基本就是上面这样,现在咱们对几个细节进行深入的剖析看看其内部机制:

  • 为什么要引入 Queue-Proxy?
  • Pod 缩容到零的时候流量会转发到 Activator 上面,那么 Activator 是怎么处理这些请求的?
  • Knative 中的业务 Pod 有 Queue-Proxy 和 业务 Container,那么 Pod 的 readinessProber 和 LivenessProber 分别是怎么做的?Pod 的 readinessProber、 LivenessProber 和 业务的健康状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 Istio Gateway 向 Pod 转发流量的时候是怎么选择 Pod 进行转发的?

为什么要引入 Queue-Proxy

Serverless 的一个核心诉求就是把业务的复杂度下沉到基础平台,让业务代码快速的迭代并且按需使用资源。不过现在更多的还是聚焦在按需使用资源层面。
如果想要按需使用资源我们就需要收集一些资源相关的 Metrics,根据这些 Metrics 信息来指导资源的管理。Knative 首先实现的就是 KPA 策略,这个是根据请求数来判断是否需要扩容的。所以 Knative 需要有一个机制收集业务请求数量。除了业务请求数还有如下信息也是需要统一处理了:

  • 访问日志的管理
  • Tracing
  • Pod 健康检查机制
  • 需要实现 Pod 和 Activator 的交互,当 Pod 缩容到零的时候如何接收 Activator 转发过来的流量
  • 其他诸如判断 Ingress 是否 Ready 的逻辑也是基于 Queue-Proxy 实现的

为了保持和业务的低耦合关系,还需要实现上述这些功能所以就引入了 Queue-Proxy 负责这些事情。这样可以在业务无感知的情况下把 Serverless 的功能实现。

从零到一的过程

当 Pod 缩容到零的时候流量会指到 Activator 上面,Activator 接收到流量以后会主动“通知”Autoscaler 做一个扩容的操作。扩容完成以后 Activator 会探测 Pod 的健康状态,需要等待第一个 Pod ready 之后才能把流量转发过来。所以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健康检查的逻辑:Activator 检查 Pod 是否 ready
这个健康检查是调用的 Pod 8012 端口完成的,Activator 会发起 HTTP 的健康检查,并且设置 K-Network-Probe=queue Header,所以 Queue Container 中会根据 K-Network-Probe=queue 来判断这是来自 Activator 的检查,然后执行相应的逻辑。

参考阅读

VirtualService 的健康检查

Knative Revision 部署完成以后就会自动创建一个 Ingress(以前叫做 ClusterIngress), 这个 Ingress 最终会被 Gateway 解析,然后 Gateway 才能把相应的流量转发给相关的 Revision。
所以每次添加一个新的 Revision 都需要同步创建 Ingress 和 Istio 的 VirtualService ,而 VirtualService 是没有状态表示 Istio 的管理的 Envoy 是否配置生效的能力的。所以 Ingress Controller 需要发起一个 http 请求来判断 VirtualService 是否 ready。这个 http 的检查最终也会打到 Pod 的 8012 端口上。标识 Header 是 K-Network-Probe=probe 。Queue-Proxy 需要基于此来判断,然后执行相应的逻辑。
相关代码如下所示:

https://github.com/knative/serving/blob/master/pkg/network/probe_handler.go#L37
image

https://github.com/knative/serving/blob/master/pkg/reconciler/ingress/status.go#L348
image

参考阅读
Gateway 通过这个健康检查来判断 Pod 是否可可以提供服务

Kubelet 的健康检查

Knative 最终生成的 Pod 是需要落实到 Kubernetes 集群的,Kubernetes 中 Pod 有两个健康检查的机制 ReadinessProber 和 LivenessProber。其中 LivenessProber 是判断 Pod 是否活着,如果检查失败 Kubelet 就会尝试重启 Container,ReadinessProber 是来判断业务是否 Ready,只有业务 Ready 的情况下才会把 Pod 挂载到 Kubernetes Service 的 EndPoint 中,这样可以保证 Pod 故障时对业务无损。

那么问题来了,Knative 的 Pod 中默认会有两个 Container:Queue-Proxy 和 user-container 。前面两个健康检查机制你应该也发现了,流量的“前半路径”需要通过 Queue-Proxy 来判断是否可以转发流量到当前 Pod,而在 Kubernetes 的机制中 Pod 是否加入 Service EndPoint 中完全是由 ReadinessProber 的结果决定的。而这两个机制是独立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方案来把这两个机制协调一致。这也是 Knative 作为一个 Serverless 编排引擎是需要对流量做更精细的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所以 Knative 最终是把 user-container 的 ReadinessProber 收敛到 Queue-Proxy 中,通过 Queue-Proxy 的结果来决定 Pod 的状态。
另外 https://github.com/knative/serving/issues/2912 这个 Issue 中也提到在启动 istio 的情况下,kubelet 发起的 tcp 检查可能会被 Envoy 链接,所以 TCP 请求无法判断用户的 Container 是否 ready,这也是需要把 Readiness 收敛到 Queue-Proxy 的一个动机。

Knative 收敛 user-container 健康检查能力的方法是:

  • 置空 user-container 的 ReadinessProber
  • 把 user-container 的 ReadinessProber 配置的 json String 配置到 Queue-Proxy 的 env 中
  • Queue-Proxy 的 Readinessprober 命令里面解析 user-container 的 ReadinessProber 的 json String 然后实现健康检查逻辑。并且这个检查的机制和前面提到的 Activator 的健康检查机制合并到了一起。这样做也保证了 Activator 向 Pod 转发流量时 user-container 一定是 Ready 状态

参考阅读

使用方法
如下所示可以在 Knative Service 中定义 Readiness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alpha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readiness-prober
spec: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helloworld-go
    spec:
      containers:
        - image: registry.cn-hangzhou.aliyuncs.com/knative-sample/helloworld-go:160e4db7
          readinessProbe:
            httpGet:
              path: /
            initialDelaySeconds: 3

但是需要说明两点:

  1. 和原生的 Kubernetes Pod Readiness 配置相比,Knative 中 timeoutSeconds、failureThreshold、periodSeconds 和 successThreshold 如果要配置就要一起配置,并且不能为零。否则 Knative webhook 校验无法通过。并且如果设置了 periodSeconds 那么一旦出现一次 Success,就再也不会去探测 user-container(v0.9.0 版本是这个行为,这应该是一个 Bug)
  2. 如果 periodSeconds 没有配置那么就会使用默认的探测策略,默认配置如下,并且这个配置是不能修改的。
            timeoutSeconds: 60
            failureThreshold: 3
            periodSeconds: 10
            successThreshold: 1

从这个使用方式上来看其实 Knative 是在逐渐收敛用户配置的灵活性,因为在 Serverless 模式中需要系统自动化处理很多逻辑。

小结

前面提到的三种健康检查机制的对比关系:

Probe Request Source Path Extra features comment
Activator probe requests :8012 With header K-Network-Probe=queue. Expected queue as response body. Probe requests from Activator before it proxies external requests
VirtualService/Gateway probe requests :8012 With header K-Network-Probe=probe and non-empty K-Network-Hash header This is used to detect which version of a VirtualService an Envoy Pod is currently serving. They are proxied from VirtualService to activator/queue-proxy.
Kubelet probe requests :8012 With non-empty K-Kubelet-Probe header or with header user-agent=kube-probe/* I don't think currently kubectl sends probe requests to this path. We can delete it. Correct me if I was wrong.

image

相关实践学习
深入解析Docker容器化技术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Docker是世界领先的软件容器平台。开发人员利用Docker可以消除协作编码时“在我的机器上可正常工作”的问题。运维人员利用Docker可以在隔离容器中并行运行和管理应用,获得更好的计算密度。企业利用Docker可以构建敏捷的软件交付管道,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的信誉为Linux和Windows Server应用发布新功能。 在本套课程中,我们将全面的讲解Docker技术栈,从环境安装到容器、镜像操作以及生产环境如何部署开发的微服务应用。本课程由黑马程序员提供。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容器服务 ACK 容器服务 Kubernetes 版(简称 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能力,打造云端最佳容器化应用运行环境。 了解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ubernetes
目录
相关文章
|
XML 存储 安全
【揭秘SAML协议 — Java安全认证框架的核心基石】 从初识到精通,带你领略Saml协议的奥秘,告别SSO的迷茫与困惑
SAML(Security Assertion Markup Language)是由OASIS制定的基于XML的开放标准。它用于在身份提供者(IdP)和服务提供者(SP)之间交换身份验证和授权数据,从而支持跨域单点登录,提高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的安全性和效率。
797 2
【揭秘SAML协议 — Java安全认证框架的核心基石】 从初识到精通,带你领略Saml协议的奥秘,告别SSO的迷茫与困惑
|
容器 Perl
Kubernetes----Pod配置容器重启策略
Kubernetes----Pod配置容器重启策略
2239 0
|
SQL Java 数据库连接
SQL SELECT语句的基本用法
SQL SELECT语句的基本用法
|
数据可视化 API 异构计算
一分钟部署 Llama3 中文大模型,没别的,就是快
Meta开源了80亿和700亿参数的大模型,挑战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观点。这些模型在性能上逼近GPT-4和Claude3。此外,一个400B的超大模型即将发布。Huggingface上已有多个Llama3中文微调版本。无GPU用户可使用量化模型在CPU上运行,如8B模型用8bit量化,70B模型用4bit量化。最佳中文微调版是zhouzr/Llama3-8B-Chinese-Chat-GGUF,可在三分钟内通过Sealos公有云快速部署,搭配WebUI如Lobe Chat进行交互。
845 3
|
存储 运维 安全
防盗、防泄露、防篡改,我们把 ZooKeeper 的这种认证模式玩明白了
ZooKeeper 作为应用的核心中间件在业务流程中存储着敏感数据,具有关键作用。正确且规范的使用方法对确保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否则可能会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内部数据泄露,进而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因此,在日常的 ZooKeeper 运维和使用过程中,标准化和安全的操作对于加强企业安全防护和能力建设显得格外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MSE 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流程,帮助用户以更安全、更简便的方式使用 ZooKeeper,从而加速企业安全能力的提升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在变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9316 99
|
中间件 编译器 数据处理
在web开发中应用管道过滤器
【9月更文挑战第1天】本文介绍管道-过滤器架构将数据处理流程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组件,通过管道连接,适用于数据流处理如图像处理、编译器设计等。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Gin如何有效支持管道-过滤器风格的设计,构建高性能Web服务。
222 9
|
10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并行计算 Java
谈谈分布式训练框架DeepSpeed与Megatron
【11月更文挑战第3天】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模型的训练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应对这种需求,分布式训练框架应运而生,其中DeepSpeed和Megatron是两个备受瞩目的框架。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框架的背景、业务场景、优缺点、主要功能及底层实现逻辑,并提供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简单demo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
778 2
|
12月前
|
Shell Linux
7-11|清华源下载salt-minion
7-11|清华源下载salt-minion
|
开发者
Markdown:解放排版,简洁高效的文字创作神器!
Markdown 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以易读易写著称,常用于生成 HTML 页面。其简洁的语法加速了排版,尤其在写作、博客和文档领域广泛应用。虽然不擅长复杂排版,但能轻松实现字体大小调整、插入表格、图片和超链接等。Markdown 通过键盘快捷操作,避免了 Word 等软件的繁琐设置。本文将深入讲解 Markdown 语法,助你提升效率。Markdown 适合快速学习,兼容各种文本编辑器,支持导出多种格式,广泛应用于 GitHub 和多个在线平台。
411 0
|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Java
《手把手教你》系列技巧篇(二十四)-java+ selenium自动化测试-三大延时等待(详细教程)
【4月更文挑战第16天】本文介绍了Selenium的三种等待方式:硬性等待、隐式等待和显式等待。硬性等待是指无论页面是否加载完成,都会等待指定时间后再执行下一步;隐式等待是在整个会话中设置一个全局等待时间,如果元素在规定时间内出现则执行,否则继续等待;显式等待是更加灵活的等待方式,可以指定特定条件,如元素可见、可点击等,只有当条件满足时才会执行下一步。
27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