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智能制造这一必然趋势,制造企业和服务提供商都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继人工智能之后,又一个概念的首次被写入引发了智能产业的轰动,即“智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狭义上,这一概念所对应的正是眼下极受关注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国之根本,无论是哪一次变革,制造业的重要性都是不容小觑的。而在近年,国际上刮起了一股“智能”风,制造业也迎来新一轮变革。
现如今,在包括《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在内的诸多文件中,“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一名常客,且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传统制造业“智能”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此前曾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兴起,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因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这一“急迫”也反映在了市场方面,譬如富士康,去年宣称计划在未来5-10年内用机器人替换80%的人类工人,又比如仓库,过往人来人往的车间中如今只能看见24小时“忙碌作业”的各类物流机器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用机器人“直接”替换人的现象多发生在大中型企业中,因为所谓的替换并不只是简单的替换,其中还涉及后台系统的重构等等,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对于小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跟风的事情。
相比于大中企业,小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去支撑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且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水平等都较为薄弱,数据管理也相对较差,且其中的部分厂商还处于“解决温饱”的边缘。对于他们而言,智能制造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事实真是如此吗?难道面对智能制造所带来的成效,“能力相对薄弱”的小型企业就该“放弃”吗?在智能制造时代,围绕大中小型企业,什么才是适合他们的智能化道路?
什么是切入智能制造的最佳姿势?
于传统企业而言,从自身对效率的追求,到国家层面政策大环境的推动,智能制造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从传统制造转型到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里里外外涉及到许多环节,转型意味着其中的某些环节需要来一次大变动。继而也催生出产业新需求。
在需求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市场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数据显示,至2023年,我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2.81万亿元,涵盖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传感器、智能仓储物流、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多个细分产业领域。
随着智能技术的升级,诸如工业机器人等以往既已存在的产业需要进一步的智能升级,AR眼镜等新技术产品、新产业也开始涌现,而5G等新技术的即将出现也将催生出新的需求与产业。
于创业者而言,创业的第一步就是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并以一个相对安全的姿势进入智能制造产业。细分领域这么多,现状与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哪些领域是自己还能够进入的?又该如何正确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市场切入点……这些都是创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围绕以上问题以及更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在2019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举办期间,镁客网“M-TECH 2019硬科技产业创新峰会”也将与之同步开展。本次峰会将推出智博会两大分论坛,聚焦智能制造和智能医疗。
5月9日,在由镁客网主办,创新奇智联合主办,合力、SIPAI、蒲公英孵化器协办,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磁支持的“智能+制造业新未来——M—TECH 2019智能制造创新产业论坛”中,我们将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标杆企业、投资人等,从国家政策、产业制造等角度出发,聚焦“智能+”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应用现状及未来,在对产业进行解惑的同时,为行业认识提供交流平台、启发新思路。
报名链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748796899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