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维基百科

HTTP的发展是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Internet工作小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合作的结果,(他们)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的RFC,其中最著名的就是RFC 2616RFC 2616定义了HTTP协议中一个现今被广泛使用的版本——HTTP 1.1。

HTTP是一个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请求和应答的标准(TCP)。客户端是终端用户,服务器端是网站。通过使用Web浏览器、网络爬虫或者其它的工具,客户端发起一个到服务器上指定端口(默认端口为80)的HTTP请求。我们称这个客户端为用户代理(user agent)。应答的服务器上存储着一些资源,比如HTML文件和图像。我们称这个应答服务器为源服务器(origin server)。在用户代理和源服务器中间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层,比如代理,网关,或者隧道(tunnel)。尽管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应用,HTTP协议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它和基于它支持的层。事实上,HTTP可以在任何其他互联网协议上,或者在其他网络上实现。HTTP只假定其下层协议提供可靠的传输,任何能够提供这种保证的协议都可以被其使用。

通常,由HTTP客户端发起一个请求,创建一个到服务器指定端口(默认是80端口)的TCP连接。HTTP服务器则在那个端口监听客户端发送过来的请求。一旦收到请求,服务器向客户端发回一个状态行,比如"HTTP/1.1 200 OK",和响应的消息,消息的消息体可能是请求的文件、错误消息、或者其它一些信息。

HTTP使用TCP而不是UDP的原因在于打开一个网页必须传送很多数据,而TCP协议提供传输控制,按顺序组织数据,和错误纠正。具体细节请参考‘TCP和UDP的不同’。

通过HTTP或者HTTPS协议请求的资源由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URI)来标识。

请求信息(Request Message)

发出的请求信息包括以下几个

  • 请求行,例如GET /images/logo.gif HTTP/1.1,表示从/images目录下请求logo.gif这个文件。
  • (请求)头,例如Accept-Language: en
  • 空行
  • 可选的消息体

请求行和标题必须以<CR><LF>作为结尾(也就是,回车然后换行)。空行内必须只有<CR><LF>而无其他空格。在HTTP/1.1协议中,所有的请求头,除Host外,都是可选的。

通过telnet可以看到请求的过程。

也可以使用fiddler工具查看,http://www.fiddler2.com/fiddler2/

image

请求方法

HTTP/1.1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有时也叫“动作”)来表明Request-URI指定的资源的不同操作方式:

OPTIONS 返回服务器针对特定资源所支持的HTTP请求方法。也可以利用向Web服务器发送'*'的请求来测试服务器的功能性。 HEAD 向服务器索要与GET请求相一致的响应,只不过响应体将不会被返回。这一方法可以在不必传输整个响应内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包含在响应消息头中的元信息。 GET 向特定的资源发出请求。注意:GET方法不应当被用于产生“副作用”的操作中,例如在 Web Application 中。其中一个原因是GET可能会被 网络蜘蛛 等随意访问。参见 安全方法  POST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POST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的创建和/或已有资源的修改。 PUT 向指定资源位置上传其最新内容。 DELETE 请求服务器删除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 TRACE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CONNECT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方法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当某个请求所针对的资源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服务器应当返回状态码405(Method Not Allowed);当服务器不认识或者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应当返回状态码501(Not Implemented)。

HTTP服务器至少应该实现GET和HEAD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可选的。当然,所有的方法支持的实现都应当符合下述的方法各自的语义定义。此外,除了上述方法,特定的HTTP服务器还能够扩展自定义的方法。






















本文转自cnn23711151CTO博客,原文链接: http://blog.51cto.com/cnn237111/590251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