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buntu上为Android系统的Application Frameworks层增加硬件访问服务

简介:

在数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软件和硬件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智能移动设备的流行。今天大家对iOS和Android系统的趋之若鹜,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两个系统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应用软件。因此,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硬件是为软件服务的。硬件工程师研发出一款硬件设备,自然少了软件工程师为其编写驱动程序;而驱动程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最上层的应用程序能够使用这些硬件提供的服务来为用户提供软件功能。对Android系统上的应用软件来说,就是要在系统的Application Frameworks层为其提供硬件服务。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们着重介绍了Linux内核层、硬件抽象层和运行时库层提供的自定义硬件服务接口,这些接口都是通过C或者C++语言来实现的。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如何在Android系统的Application Frameworks层提供Java接口的硬件服务。

      一. 参照在Ubuntu为Android硬件抽象层(HAL)模块编写JNI方法提供Java访问硬件服务接口一文所示,为硬件抽象层模块准备好JNI方法调用层。

      二. 在Android系统中,硬件服务一般是运行在一个独立的进程中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因此,调用这些硬件服务的应用程序与这些硬件服务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代理来进行。为此,我们要先定义好通信接口。进入到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os目录,新增IHelloService.aidl接口定义文件:

      USER-NAME@MACHINE-NAME:~/Android$ cd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os

      USER-NAME@MACHINE-NAME:~/Android/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os$ vi IHelloService.aidl

      IHelloService.aidl定义了IHelloService接口:

 

 
 
  1. package android.os;  
  2.    
  3. interface IHelloService {  
  4.     void setVal(int val);  
  5.     int getVal();  

IHelloService接口主要提供了设备和获取硬件寄存器val的值的功能,分别通过setVal和getVal两个函数来实现。

三.返回到frameworks/base目录,打开Android.mk文件,修改LOCAL_SRC_FILES变量的值,增加IHelloService.aidl源文件:

## READ ME: ########################################################

   ##

   ## When updating this list of aidl files, consider if that aidl is

   ## part of the SDK API. If it is, also add it to the list below that

   ## is preprocessed and distributed with the SDK. This list should

   ## not contain any aidl files for parcelables, but the one below should

   ## if you intend for 3rd parties to be able to send those objects

   ## across process boundaries.

   ##

   ## READ ME: ########################################################

   LOCAL_SRC_FILES += /

   ....................................................................

   core/java/android/os/IVibratorService.aidl /

   core/java/android/os/IHelloService.aidl /

   core/java/android/service/urlrenderer/IUrlRendererService.aidl /

   .....................................................................

    四. 编译IHelloService.aidl接口:
     USER-NAME@MACHINE-NAME:~/Android$ mmm frameworks/base

   这样,就会根据IHelloService.aidl生成相应的IHelloService.Stub接口。

   五.进入到frameworks/base/services/java/com/android/server目录,新增HelloService.java文件:

 

 
 
  1. package com.android.server;  
  2.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3. import android.os.IHelloService;  
  4. import android.util.Slog;  
  5. public class HelloService extends IHelloService.Stub {  
  6.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HelloService";  
  7.     HelloService() {  
  8.         init_native();  
  9.     }  
  10.     public void setVal(int val) {  
  11.         setVal_native(val);  
  12.     }     
  13.     public int getVal() {  
  14.         return getVal_native();  
  15.     }  
  16.       
  17.     private static native boolean init_native();  
  18.         private static native void setVal_native(int val);  
  19.     private static native int getVal_native();  
  20. }; 

HelloService主要是通过调用JNI方法init_native、setVal_native和getVal_native(见在Ubuntu为Android硬件抽象层(HAL)模块编写JNI方法提供Java访问硬件服务接口一文)来提供硬件服务。

     六. 修改同目录的SystemServer.java文件,在ServerThread::run函数中增加加载HelloService的代码: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try {

                  Slog.i(TAG, "DiskStats Service");

                  ServiceManager.addService("diskstats", new DiskStatsService(context));

            } catch (Throwable e) {

                  Slog.e(TAG, "Failure starting DiskStats Service", e);

            }

            try {

                  Slog.i(TAG, "Hello Service");

                  ServiceManager.addService("hello", new HelloService());

            } catch (Throwable e) {

                  Slog.e(TAG, "Failure starting Hello Service", e);

            }

     ......................................................................................

     }      

     七. 编译HelloService和重新打包system.img:

     USER-NAME@MACHINE-NAME:~/Android$ mmm frameworks/base/services/java

     USER-NAME@MACHINE-NAME:~/Android$ make snod

     这样,重新打包后的system.img系统镜像文件就在Application Frameworks层中包含了我们自定义的硬件服务HelloService了,并且会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加载HelloService。这时,应用程序就可以通过Java接口来访问Hello硬件服务了。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描述如何编写一个Java应用程序来调用这个HelloService接口来访问硬件,敬请期待。





本文转自 Luoshengyang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shyluo/964504,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目录
相关文章
|
15天前
|
IDE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探索安卓与iOS系统的技术差异:开发者的视角
本文深入分析了安卓(Android)与苹果iOS两大移动操作系统在技术架构、开发环境、用户体验和市场策略方面的主要差异。通过对比这两种系统的不同特点,旨在为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帮助他们在不同平台上做出更明智的开发决策。
|
15天前
|
Ubuntu Shell API
Ubuntu 64系统编译android arm64-v8a 的openssl静态库libssl.a和libcrypto.a
Ubuntu 64系统编译android arm64-v8a 的openssl静态库libssl.a和libcrypto.a
|
18天前
|
存储 Kubernetes 负载均衡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四)使用域名访问网站应用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四)使用域名访问网站应用
18 1
|
18天前
|
负载均衡 应用服务中间件 nginx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二)使用kube-vip实现集群VIP访问
基于Ubuntu-22.04安装K8s-v1.28.2实验(二)使用kube-vip实现集群VIP访问
36 1
|
1月前
|
监控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深入探索安卓与iOS的系统架构差异:理解两大移动平台的技术根基在移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安卓和iOS作为市场上最为流行的两个操作系统,各自拥有独特的技术特性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平台的系统架构差异,揭示它们如何支撑起各自的生态系统,并影响着全球数亿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安卓和iOS的系统架构,揭示了这两个平台在设计理念、安全性、用户体验和技术生态上的根本区别。不同于常规的技术综述,本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读者理解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应用开发、用户选择和市场趋势的。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和未来展望,本文旨在为开发者、用户以及行业分析师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移动技术发展的脉络。
60 6
|
1月前
|
Dart 开发工具 Android开发
在 Android 系统上搭建 Flutter 环境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在 Android 系统上搭建 Flutter 环境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
1月前
|
Android开发 UED 开发者
Android经典实战之WindowManager和创建系统悬浮窗
本文详细介绍了Android系统服务`WindowManager`,包括其主要功能和工作原理,并提供了创建系统悬浮窗的完整步骤。通过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添加权限、请求权限、实现悬浮窗口及最佳实践,帮助开发者轻松掌握悬浮窗开发技巧。
141 1
|
2月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安卓与iOS的终极对决:哪个系统更适合你?
在智能手机的世界里,安卓和iOS两大操作系统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峰,各自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本文将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两个系统的优缺点,并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场技术盛宴的序幕吧!
|
13天前
|
缓存 搜索推荐 Android开发
安卓开发中的自定义控件实践
【10月更文挑战第4天】在安卓开发的海洋中,自定义控件是那片璀璨的星辰。它不仅让应用界面设计变得丰富多彩,还提升了用户体验。本文将带你探索自定义控件的核心概念、实现过程以及优化技巧,让你的应用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
13天前
|
Java Android开发 Swift
安卓与iOS开发对比:平台选择对项目成功的影响
【10月更文挑战第4天】在移动应用开发的世界中,选择合适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深入探讨安卓和iOS两大主流平台的开发环境、用户基础、市场份额和开发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项目的最终成果。通过比较这两个平台的优势与挑战,开发者可以更好地决定哪个平台更适合他们的项目需求。
5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