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论文,提及到这个修正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ReLU)。
Deep Sparse Rectifier Neural Networks
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
修正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ReLU)
激活函数实现–4 Rectified linear函数实现
Rectified Linear Units
ReLU 和sigmoid 函数对比
ReLU为什么比Sigmoid效果好
在CNN卷积神经网络中,习惯用ReLU函数代替sigmoid, tahh等目标激活函数,这应该是因为,RELU函数在大于0的时候,导数为恒定值,而sigmoid和tahh函数则不是恒定值,相反,sigmoid和tahh的导数,类似于高斯函数的曲线形状,在两端接近目标时,导数变小。
导数小的话,在训练神经网络的时候,会BP反向传播误差,导致收敛减慢;而ReLU函数则避免了这点,很好很强大。
当然,事情不是一定的,还是得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或者涉及目标激活函数。
附:双曲函数类似于常见的(也叫圆函数的)三角函数。基本双曲函数是双曲正弦"sinh",双曲余弦"cosh",从它们导出双曲正切"tanh"
sigmod函数:
Relu函数:
综合:
@作者:约翰曰不约
为什么通常Relu比sigmoid和tanh强,有什么不同?
主要是因为它们gradient特性不同。sigmoid和tanh的gradient在饱和区域非常平缓,接近于0,很容易造成vanishing gradient的问题,减缓收敛速度。vanishing gradient在网络层数多的时候尤其明显,是加深网络结构的主要障碍之一。相反,Relu的gradient大多数情况下是常数,有助于解决深层网络的收敛问题。Relu的另一个优势是在生物上的合理性,它是单边的,相比sigmoid和tanh,更符合生物神经元的特征。
而提出sigmoid和tanh,主要是因为它们全程可导。还有表达区间问题,sigmoid和tanh区间是0到1,或着-1到1,在表达上,尤其是输出层的表达上有优势。
主要是因为它们gradient特性不同。sigmoid和tanh的gradient在饱和区域非常平缓,接近于0,很容易造成vanishing gradient的问题,减缓收敛速度。vanishing gradient在网络层数多的时候尤其明显,是加深网络结构的主要障碍之一。相反,Relu的gradient大多数情况下是常数,有助于解决深层网络的收敛问题。Relu的另一个优势是在生物上的合理性,它是单边的,相比sigmoid和tanh,更符合生物神经元的特征。
而提出sigmoid和tanh,主要是因为它们全程可导。还有表达区间问题,sigmoid和tanh区间是0到1,或着-1到1,在表达上,尤其是输出层的表达上有优势。
@作者:crackhopper
,
ReLU更容易学习优化。因为其分段线性性质,导致其前传,后传,求导都是分段线性。而传统的sigmoid函数,由于两端饱和,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丢弃信息:
@作者:Begin Again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引入非线性激励函数?
如果不用激励函数(其实相当于激励函数是f(x) = x),在这种情况下你每一层输出都是上层输入的线性函数,很容易验证,无论你神经网络有多少层,输出都是输入的线性组合,与 没有隐藏层效果相当,这种情况就是 最原始的感知机(Perceptron)了。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们决定引入非线性函数作为激励函数,这样深层神经网络就有意义了(不再是输入的线性组合,可以逼近任意函数)。最早的想法是sigmoid函数或者tanh函数,输出有界,很容易充当下一层输入(以及一些人的生物解释balabala)。
如果不用激励函数(其实相当于激励函数是f(x) = x),在这种情况下你每一层输出都是上层输入的线性函数,很容易验证,无论你神经网络有多少层,输出都是输入的线性组合,与 没有隐藏层效果相当,这种情况就是 最原始的感知机(Perceptron)了。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们决定引入非线性函数作为激励函数,这样深层神经网络就有意义了(不再是输入的线性组合,可以逼近任意函数)。最早的想法是sigmoid函数或者tanh函数,输出有界,很容易充当下一层输入(以及一些人的生物解释balabala)。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引入Relu呢?
第一,采用sigmoid等函数, 算激活函数时(指数运算),计算量大,反向传播求误差梯度时,求导涉及除法,计算量相对大,而采用Relu激活函数,整个过程的计算量节省很多。
第二,对于深层网络,sigmoid函数反向传播时,很容易就会出现梯度消失的情况(在sigmoid接近饱和区时,变换太缓慢,导数趋于0,这种情况会造成 信息丢失,参见 @Haofeng Li 答案的第三点),从而无法完成深层网络的训练。
第三,Relu会使一部分神经元的输出为0,这样就造成了网络的稀疏性,并且减少了参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缓解了过拟合问题的发生(以及一些人的生物解释balabala)。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对relu的改进,比如prelu,random relu等,在不同的数据集上会有一些训练速度上或者准确率上的改进,具体的大家可以找相关的paper看。
多加一句,现在主流的做法,会在做完relu之后,加一步batch normalization,尽可能保证每一层网络的输入具有相同的分布[1]。而最新的paper[2],他们在加入bypass connection之后,发现改变batch normalization的位置会有更好的效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下。
本文转自大数据躺过的坑博客园博客,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zlslch/p/6970538.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