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零蛋。
长大后,我开始探索写作的原理。只是写作像独孤九剑,全靠因势利导,有些不讲道理。我粗浅的总结,也只能算是慢镜头下的片段,堪堪捕捉到写作奥义的一点剪影。
写给别人
文章传递信息。
清晰易读,也就成了文章的基本要求。这并不简单。作者和读者天生的信息不对称。作者拥有上帝视角,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提前酝酿好了情绪,早已把前因后果趟了许多遍。相比较而言,读者就像走入了地宫,只能逐行逐句揭露出黑暗中的秘密。但在写作时,作者可能无意中忽略这种不对称,写出让人难以读懂的文字。
想让文字清晰,写作的结构要符合大众的阅读预期。文章有天然分割标志,即标点和段落,把整篇文章切割成大小盆地。作者的任务,是在每个信息盆地中收容单一的信息,既要防止一个信息盆地中信息过剩,又要避免信息匮乏。一旦信息传达清楚,文字应该干净利落的结束。然而,天然的分割结构并不总是满足作者的需求。作者可以借用一些虚词来创造新的结构。“首先……其次……最后……”是并列的结构。转折词如“但是”,因果词如“因此”,时间先后词如“随后”,都强化某种关系。
创造出清晰的解构后,作者要把文章的信息单元串连起来。读者希望文章如同“流水”一样顺畅。这种“流”的结构,需要作者刻意的营造。营造的关键,是前后句子信息衔接。这样的衔接就像走路一样,站定一只脚,再迈出另一只脚。类似的,句子的前半部分要承接上一句,句子的后半部分引入新的信息,制造出层层递进的节奏。比如:
我想在纸上写文字。文字却迟迟不来找我。
第二句话的主语重复第一句的结尾,从而让信息流动起来。我也可以让第二句话的主语重复第一句的主语,同样可以创造出流的效果。
我想在纸上写文字。我想在墙上绘图画。
如果无法达成流的结构,我可以增加虚词来提示流的断裂,比如下面的“却”:
我想在纸上写文字。小孩却在屋外哭闹。
写给自己
写作属于自己。
我喜欢作家华丽的文字,如余光中、史铁生、村上春树那样。在他们的笔下,文字有如魔术一样变幻,断裂破碎,重新连接在一起,绵延不绝。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就如轻抚耳膜,让人非常受用。眼看要陷入一个永恒的梦,文字又戛然而止,余韵无穷。相比之下,我写出的文字枯燥无比。因为害怕别人读到我糟糕的文章,我也常常怯于动笔。即使做科研文章,我也用冷冰冰的语气,把自己隐藏在第三人称的冷漠背后。
写作障碍源于幻想中的读者评判。预期中的读者苛刻的审视我的写作,在我的脑海中提出各种意见。压力消磨了写作的动力。在读者标准下,写作技巧和写作动力成了矛盾。一方面,我要想着读者,让文字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我要忘记读者,才能轻松自由的写出文字。然而,想着与忘记是发生在不同层面上的。文章通俗易懂,是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而在开始创作时,我需要在精神层面上释放自己。
忘记读者看似自私,却能有效的驱动写作。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表达自我,而不是迎合读者。把忧心抛到一边,尽量的释放思想和感受,作者才能在纸上的延续生活。也只有这样,平日沉浸于生活,细心体味各种经历,作者才能如打一个响指一样,放肆的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这样的作品像作者本人一样新鲜,像真实的生活一样,虽有缺陷却不失脉脉真情。如果作者过于忧心,思绪被绑架,最终的文字只会四平八稳,像法律条文一样干冷,失去了文学的温度。
所以,尽情的自私写作,只为自己。
再创作
没有天成的文章,只有反复的耕耘。
文章写完后,需要不断的修改。即使是海明威一样大文豪,也在读者看不见的小屋中,反复增删和掂量文字,留下写写划划的手稿。文章如陶土,需要不断揉捏,才能日趋完美。
再创作时,作者以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作品。首先,作者可以回归阅读者的态度,以读者的口味来修改结构和流。其次,许多不必要的字眼也会被挑出来。没有束手缚脚的重复表达,关键词可以在更充分的空间里爆发。最后,作者可以调整句子的语态和次序,有时能让文章铿锵有力。
再创作并无定法,每篇文章的改动大小也并不相同。总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先从整篇文章的大框架开始,然后深入到段落,再深入到字句。修改过一遍后,我常会读出自己的文章。文字的声音和韵律会引导我找到需要修改的地方。
源自生活
文章需要素材,素材源于生活。
有些素材看似细微,却很有价值。恋人在机场告别,救护犬在废墟穿梭,孤独老人换一个灯泡,朋克男孩有趣的名字,这些都是生活能提供给我们的丰满细节,真实而有趣。当它们在作品中适时出现时,能轻易的打动读者。
阅读是收集素材的最重要方式。阅读的题材可以很广泛,从技术文献到广告文案,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阅读时还可以尝试解构作品,这样连对方的写作方式都收为素材,能在未来化为己用。
收集素材时,有必要粗略的分类,方便未来查找。可以准备一些大的档案袋区,容纳不同的材料。当今网络时代,素材归档的工具更加丰富。我平时用Readability记录网页上的文章,用Pinterest存下优质的图片,用私人博客记录一些不成形的想法。随着时间,资料库积累了足够多的线头,我就有充足的资料来写文章了。
总结
在技术上让文章易读,在态度上为自己写作,不断的再创作,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慢镜头下的四个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