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学习笔记之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Dean)

简介: 首先要弄清楚NFC是什么?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首先要弄清楚NFC是什么?

img_75067774823165b5ab6f5648ece7e948.jpg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NFC 将非接触读卡器、非接触卡和点对点(Peer-to-Peer)功能整合进一块单芯片,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开创了不计其数的全新机遇。这是一个开放接口平台,可以对无线网络进行快速、主动设置,也是虚拟连接器,服务于现有蜂窝状网络、蓝牙和无线 802.11 设备。
  NFC可兼容索尼公司的FeliCaTM卡以及已广泛建立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架构,该架构基于ISO 14443 A,使用飞利浦的MIFARE?技术。
  为了推动 NFC 的发展和普及,飞利浦、索尼和诺基亚创建了一个非赢利性的行业协会——NFC 论坛,促进 NFC 技术的实施和标准化,确保设备和服务之间协同合作。目前,NFC 论坛在全球拥有 70 多个成员,包括: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松下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NEC 公司、瑞萨科技公司、三星公司、德州仪器制造公司和 Visa 国际组织。
  编者注:NFC全球最早的商用发布: * 德国,美因茨交通公司(RMV) 2006年4月19日,飞利浦、诺基亚、Vodafone公司及德国法兰克福美因茨地区的公交网络运营商美因茨交通公司(Rhein-Main Verkehrsverbund)宣布,在成功地进行为期10个月的现场试验后,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即将投入商用。目前,Nokia 3220手机已集成了NFC技术,可以用作电子车票,还可在当地零售店和旅游景点作为折扣忠诚卡使用。哈瑙市的大约95.000位居民现在只需轻松地刷一下兼容手机,就能享受NFC式公交移动售票带来的便利。

  与RFID一样,NFC信息也是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NFC是一种提供轻松、安全、迅速的通信的无线连接技术,其传输范围比RFID小,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但由于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相对于 RFID来说NFC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 其次,NFC与现有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目前已经成为得到越来越多主要厂商支持的正式标准。再次,NFC还是一种近距离连接协议,提供各种设备间轻松、安全、迅速而自动的通信。与无线世界中的其他连接方式相比,NFC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最后,RFID更多的被应用在生产、物流、跟踪、资产管理上,而NFC则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NFC还优于红外和蓝牙传输方式。作为一种面向消费者的交易机制,NFC比红外更快、更可靠而且简单得多,不用向红外那样必须严格的对齐才能传输数据。与蓝牙相比,NFC面向近距离交易,适用于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蓝牙能够弥补NFC通信距离不足的缺点,适用于较长距离数据通信。因此,NFC和蓝牙互为补充,共同存在。事实上,快捷轻型的NFC协议可以用于引导两台设备之间的蓝牙配对过程,促进了蓝牙的使用。
  NFC手机内置NFC芯片,组成RFID模块的一部分,可以当作RFID无源标签使用———用来支付费用;也可以当作RFID读写器——— 用作数据交换与采集。NFC技术支持多种应用,包括移动支付与交易、对等式通信及移动中信息访问等。通过NFC手机,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设备,与他们希望得到的娱乐服务与交易联系在一起,从而完成付款,获取海报信息等。NFC设备可以用作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卡的读写器终端以及设备对设备的数据传输链路,其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型:用于付款和购票、用于电子票证、用于智能媒体以及用于交换、传输数据。

我们来看一下NFC在Android代码中的位置:
1.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nfc
ErrorCodes.java

This class defines all the error codes that can be returned by the service and producing an exception on the application level. These are needed since binders does not support exceptions.
弄了个iserror方法 定义了一堆小于0的常量!等于0就success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Error(int code) {
        if (code < 0) {
            return tr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TagLostException.java
FormatException.java

自定义的一个类型转化异常!
public FormatException(String message) {
        super(message);
    }
自己抛出异常

LlcpPacket.java

Represents a LLCP packet received in a LLCP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
LLCP –其在定義一個通訊協定,以管理架構在ISO 18092/NFC IP-1的NFC設備間的邏輯連結,當然這個通訊協定主要是為了Peer-to-Peer模式下,設備間通訊時使用。
private final int mRemoteSap;private final byte[] mDataBuffer;

NdefMessage.java
Represents an NDEF (NFC Data Exchange Format) data message that contains one or more 
数据的数据交换格式
public NdefMessage(byte[] data) throws FormatException {
        mRecords = null;  // stop compiler complaints about final field
        if (parseNdefMessage(data) == -1) {
            throw new FormatException("Error while parsing NDEF message");
        }
    }
private native int parseNdefMessage(byte[] data);

NdefRecord.java
逻辑记录数据交换的格式。

    private final byte mFlags;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LAG_MB = (byte) 0x80;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LAG_ME = (byte) 0x40;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LAG_CF = (byte) 0x20;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LAG_SR = (byte) 0x10;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LAG_IL = (byte) 0x08;

    private final short mTnf; 表示格式如何解读型态栏位
    private final byte[] mType;描述了记录格式
    private final byte[] mId;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备案
    private final byte[] mPayload;实际数据的有效载荷

    private native int parseNdefRecord(byte[] data);
    private native byte[] generate(short flags, short tnf, byte[] type, byte[] id, byte[] data);

NfcAdapter.java

Represents the device's local NFC adapter.

NfcManager.java

High level manager used to obtain an instance of an
其实只有一个getDefaultAdapter()说明NfcAdapter其实正扮演着manager的角色

NfcSecureElement.java

This class provides the primary API for managing all aspects Secure Element.Get an instance of this class by calling 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NFC_SERVICE).
这个类提供了主要的API的管理所有安全方面的元素

Tag.java
Represents a (generic) discovered tag.
    /*package*/ final byte[] mId;The tag identifier
    /*package*/ final int[] mTechList;
    /*package*/ final String[] mTechStringList;
    /*package*/ final Bundle[] mTechExtras;
    /*package*/ final int mServiceHandle;  // for use by NFC service, 0 indicates a mock
    /*package*/ final INfcTag mTagService;
    /*package*/ int mConnectedTechnology;

public Tag(byte[] id, int[] techList, Bundle[] techListExtras, int serviceHandle,
            INfcTag tagService) {
        if (techList == null)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rawTargets cannot be null");
        }
        mId = id;
        mTechList = Arrays.copyOf(techList, techList.length);
        mTechStringList = generateTechStringList(techList);
        // Ensure mTechExtras is as long as mTechList
        mTechExtras = Arrays.copyOf(techListExtras, techList.length);
        mServiceHandle = serviceHandle;
        mTagService = tagService;

        mConnectedTechnology = -1;
    }

TechListParcel.java
private String[][] mTechLists;
    public TechListParcel(String[]... strings) {
        mTechLists = strings;
    }


TransceiveResult.java

Class used to pipe transceive result from the NFC service.
    private final boolean mTagLost;
    private final boolean mSuccess;
    private final byte[] mResponseData;

ILlcpConnectionlessSocket.aidl
ILlcpServiceSocket.aidl
ILlcpSocket.aidl
INfcAdapter.aidl
INfcSecureElement.aidl
INfcTag.aidl
IP2pInitiator.aidl
IP2pTarget.aidl
LlcpPacket.aidl
NdefMessage.aidl
NdefRecord.aidl
Tag.aidl
TechListParcel.aidl
TransceiveResult.aidl



2.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nfc/tech
NFC Protocol Bindings –在Peer-to-Peer模式下,NFC Forum不自己另定高層的資料傳輸協定,而是直接使用其他既有的資料傳輸協定,如IP、OBEX等,來實現該模式下設備間資料的傳輸。 

BasicTagTechnology.java
A base class for tag technologies that are built on top of transceive().
这个应该是最顶端的transceive()方法!IsoDep.java NfcA.javaNfcB.javaNfcF.javaNfcV.java全部调用此方法实现!
    /*package*/ final Tag mTag;
    /*package*/ boolean mIsConnected;
    /*package*/ int mSelectedTechnology;

IsoDep.java

 A low-level connection to a {@link Tag} using the ISO-DEP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ISO1443-4.

MifareClassic.java

即Philips的Mifare,现有悠游卡即属此类

MifareUltralight.java

Ndef.java

NDEF – NFC Data Exchange Format (NDEF) 主要在定義一個簡潔與共同的資料格式,此資料格式將可作為NFC設備在讀取標籤(Tag)資料時的一個依據。此規格於2006年便完成制定並已公告。 
目前整個NFC相關技術規格標準的制定,主要是由NFC Forum負責
下圖為NFC Forum所展示的NFC技術規格架構
[img]https://yqfile.alicdn.com/img_75067774823165b5ab6f5648ece7e948.jpg[/img]

A high-level connection to a {@link Tag} using one of the NFC type 1, 2, 3, or 4 technologies to interact with NDEF data. MiFare Classic cards that present NDEF data may also be used via this class. To determine the exact technology being used call

NdefFormatable.java

An interface to a {@link Tag} allowing to format the tag as NDEF.

NfcA.java

A low-level connection to a {@link Tag} using the NFC-A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ISO1443-3A.

NfcB.java

A low-level connection to a {@link Tag} using the NFC-B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ISO1443-3B.

NfcF.java

A low-level connection to a {@link Tag} using the NFC-F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JIS6319-4.

NfcV.java

A low-level connection to a {@link Tag} using NFC vicinity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ISO15693.

TagTechnology.java
最上层的接口这里定义集中协议类型的标识 继承closeable便于克隆
拥有方法getTag connect reconnect close isConnected
 


这里涉及到几个协议一起来看一下
img_103dc5a2557fd68a132fa41183757eca.png

img_6b40226248f08758a223804da4b4bea2.png

img_f3ff5e17b1108c39bf38d6902f750bcc.png

img_48f6f0d3b2e60cb0a606e5ea3313e281.png

img_65ee8de1473218f26338a8797319fc23.png

3.frameworks/base/core/java/com/android/internal/nfc

LlcpConnectionlessSocket.java


LlcpException.java

LlcpServiceSocket.java

LlcpSocket.java

NfcException.java

P2pDevice.java
P2pDevice is the abstract base class for all supported P2P targets the
NfcManager can handle.

P2pInitiator.java

P2pInitiator represents the initiator in an NFC-IP1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P2pTarget.java
P2pTarget represents the target in an NFC-IP1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目录
相关文章
|
2月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安卓与iOS的较量:技术深度对比
【10月更文挑战第18天】 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安卓和iOS无疑是两大巨头。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系统的技术特点、优势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平台的独特之处。
63 0
|
1月前
|
安全 搜索推荐 Android开发
揭秘安卓与iOS系统的差异:技术深度对比
【10月更文挑战第27天】 本文深入探讨了安卓(Android)与iOS两大移动操作系统的技术特点和用户体验差异。通过对比两者的系统架构、应用生态、用户界面、安全性等方面,揭示了为何这两种系统能够在市场中各占一席之地,并为用户提供不同的选择。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理解两种系统的优势与局限,从而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
113 2
|
1月前
|
安全 搜索推荐 Android开发
揭秘iOS与安卓系统的差异:一场技术与哲学的较量
在智能手机的世界里,iOS和Android无疑是两大巨头,它们不仅定义了操作系统的标准,也深刻影响了全球数亿用户的日常生活。本文旨在探讨这两个平台在设计理念、用户体验、生态系统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本质区别,揭示它们背后的技术哲学和市场策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发现,选择iOS或Android,不仅仅是选择一个操作系统,更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技术信仰。
|
2月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iOS与安卓:技术生态的双雄争霸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愈发激烈。iOS和安卓作为两大主流平台,各自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本文将从技术架构、用户体验、安全性以及开发者支持四个方面,深入探讨iOS与安卓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它们如何塑造了今天的移动技术生态。无论是追求极致体验的苹果用户,还是享受开放自由的安卓粉丝,了解这两大系统的内在逻辑对于把握未来趋势至关重要。
|
2月前
|
安全 搜索推荐 Android开发
揭秘iOS与Android系统的差异:一场技术与哲学的较量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选择成为了用户个性化表达和技术偏好的重要标志。iOS和Android,作为市场上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它们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设计理念、用户体验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全面较量。本文将深入探讨iOS与Android在系统架构、应用生态、用户界面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本质区别,揭示这两种系统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市场策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两者的优劣,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
2月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安卓vs iOS:探索两种操作系统的独特魅力与技术深度###
【10月更文挑战第16天】 本文旨在深入浅出地探讨安卓(Android)与iOS这两种主流移动操作系统的特色、优势及背后的技术理念。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它们各自如何塑造了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并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智能体验。无论您是科技爱好者还是普通用户,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 ###
65 2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Android开发
安卓与iOS:技术演进的双城记
【10月更文挑战第16天】 在移动操作系统的世界里,安卓和iOS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玩家。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技术理念和市场策略,塑造了全球数亿用户的移动体验。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平台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数字生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这两个操作系统背后的哲学和未来趋势。
36 2
|
1月前
|
搜索推荐 安全 Android开发
安卓与iOS的哲学对话:技术生态中的选择与命运
【10月更文挑战第24天】 在智能设备的世界里,安卓和iOS不仅是操作系统的简单对立,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技术哲学和生态策略。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系统背后的设计理念、用户体验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数字生活,从而引发对于“我们如何选择技术”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
|
1月前
|
安全 5G Android开发
安卓与iOS的较量:技术深度解析
【10月更文挑战第24天】 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安卓和iOS无疑是两大巨头。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系统的技术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系统的本质和内涵,从而引发对移动操作系统未来发展的深思。
56 0
|
2月前
|
Android开发 Swift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安卓与iOS的较量:一场永无止境的技术竞赛
【10月更文挑战第14天】 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战场上,安卓和iOS一直是两大主角。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特性,吸引了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带您领略这场永无止境的技术竞赛的魅力。
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