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可以用手机支付吗?”
“没有现金,不能用手机支付就不买了。”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说到的话,在不知不觉中移动支付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成为生活必需。但对提供移动支付技术支撑的平台来说,移动支付可没那么简单。
就拿移动支付的方式来说,中美两国所走的路来说就不太一样。美国更多集中在非接触式的NFC支付,中国则是主要基于二维码支付,NFC支付一直发展的不快。记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支付领域专家易宝集团CTO陈斌。他介绍说,这两种支付形式,各有所长,不能用好坏来定义;从技术角度来看,NFC相对二维码来说安全方面要强一些,主要因为对通道的加密、点对点、端对端的安全度等方面考虑的比较多,相关标准也比较完善。二维码的主要问题是用户在扫描之前不了解其内容,安全上存在着潜在的隐患——这也是监管部门在过去两年对二维码支付的快速发展比较谨慎的原因所在。从应用角度来看,鉴于二维码门槛低和实施简易的特性,中国支付行业对其更加青睐,这主要是因为实施NFC需把POS机和收银机进行 技术和产品改造。
其实,支付形式的差异对移动支付的技术体系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因为移动支付背后有太多不太为人知的技术问题……
**大数据技术是移动支付必不可少的支撑**
谈到移动支付的背后技术支撑,那就不能不提到大数据。无论是交易本身,还是背后的安全性和防欺诈问题,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技术。
说起大数据,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被炒成了一种概念;其实无论从起源还是目前在美国的应用现状,大数据都只是技术的一种。数据本身是对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描述,拿西红柿的生长过程为例,如果我们从种下一颗种子开始每隔一个时间段进行数据采集,尽可能掌握各个时间点包括水分、光照、生化等在内所有维度的数据。 这时如果想要知道任何时间某个维度的细节,直接找到相应的时间切片就好。这种记录和查询本身,将会衍生众多的功能和应用。
陈斌介绍说,在支付领域,利用大数据实现反欺诈行为分析是支付风险防控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系统辨别所持支付卡是否为卡的主人所有等问题,可以轻松地发现盗刷和其他一些不法活动,大幅提升安全性。
以易宝支付为例,每天都有上百万笔支付交易;每笔交易,系统都会根据手机特征、地域等数据来进行判断,如有异常,随时可以致电真正的卡主。例如如有很多笔交易,持续多次都是99元,而且购买的间隔时间很短,这可能就存在问题;这时就把信息反馈到交易系统的前端,暂停支付;同时致电商家或者用户,让其确定交易和卡主身份的真实性——这些系统无须人工干预,系统将自动予以判断和提醒。
此外,大数据每天产生的数百万看似很平常的交易数据,其实找对了切入点和方法,可以说是至宝——凭借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提升支付业务本身的反欺诈和安全性,在优化产品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基于海量的交易数据,可以让系统所有者清晰地知晓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支付平台还是商家。以用户在商家购物为例,从锁定物品、加入购物车、结算、支付等整个过程产生的数据中,可以清晰地分析出用户在哪里迟疑、迟疑的可能原因;在哪个环节放弃、为什么放弃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产品进行优化, 提高交易的成功率、改善用户的体验,从而推动公司业务发展。
原文作者:王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