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大脑聪明程度远超 AlphaGo,叶杰平解密滴滴 AI 路径规划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大数据计算服务MaxCompute,5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互联网时代的上半场结束了,下半场的角逐一定是在人工智能上。”滴滴出行CEO程维对此坚信不疑。


在有中国“AI 春节”之称的新智元2017开源·生态 AI 技术峰会上,滴滴出行研究院副院长叶杰平出面,给大家做了一场关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出行难题的演讲。



滴滴大脑: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云计算

 

叶杰平将滴滴大脑这个智能系统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云计算。


 

云计算提供强大、灵活的计算能力,滴滴的业务场景对计算要求和实时性都非常高,用户输入一个目的地,最佳合理调度都由滴滴大脑以毫秒级的速度来计算,例如通过滴滴云计算搭建了大规模实时分单处理平台,可以实现多维度最佳订单匹配。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一套系统通过机器自我学习的方式来实现人工智能,算法则是机器学习的关键要素。滴滴搭建的核心算法模型,可以帮助实现更准确的预测能力、智能的调配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最优运力调度。滴滴出行研究院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供需预测、路径规划、智能派单等都离不开算法,此外在提高用户乘车体验上,也引入了人工智能,比如服务分和机器判责等功能背后都是通过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技术来实现。


实际上,早在2015年5月,滴滴就正式成立了机器学习研究院,率先将机器学习大规模应用在出行领域。去年4月,滴滴机器学习研究院又升级为滴滴出行研究院, 试图通过机器学习理论和方法,最大化利用交通运力,缓解城市拥堵,为每一位用户设计贴心智能的出行方案。而本月早些时候,滴滴还在硅谷成立了滴滴美国研究院,以云安全、 深度学习、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学、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应用为主要课题。

 

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滴滴得天独厚的财富——海量的出行大数据。叶杰平介绍说,每一辆在滴滴平台上的车辆,每隔几秒钟就会向滴滴大脑这一智能系统传递信息。滴滴每天新增的数据量超过70TB,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超过2000TB。平台每日路径规划次数超过90亿次,日均定位数超过130亿次。滴滴大脑的使命,正是利用 AI 技术,从海量的出行数据里面挖掘有用的信息来提高人们的出行体验和效率。


 

在演讲中,叶杰平从目的地预测、智能派单、路径规划、和ETA、供需预测、服务评价几个应用场景入手,具体解析了AI 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目的地预测和智能派单


打开滴滴App后,如果用户已经多次使用了这款App,大数据人工智能会先预测一下可能的目的地。如果早上打开App,滴滴大脑会猜用户很可能是去上班或者去学校;如果是中午,可能会去某个餐馆吃饭,晚上用滴滴可能是回家或者参加派对等等。海量的数据结合算法,做出一个比较精准的预测,给你带来人工智能的初体验。


预测目的地或者用户自己输入目的地之后,就进入到滴滴最核心的一个模块——派单,也就是乘客跟司机的匹配。乘客每次发单,背后都需要借助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对司机和乘客进行最优匹配,不仅要将乘客与周围大量的司机进行匹配,计算出最优,还要计算出最佳行驶路径,做到总时间最短,从而实现平台效率和用户体验最大化。



这有点类似于去百度、谷歌上搜索信息,本质上是乘客搜索司机,只是两边都是人。但不像一般的搜索引擎,隔半天、隔几分钟去搜索,得到的信息可能变化不大。但是滴滴产品不一样,隔5秒钟这个车可能经过另外一个路口,可能上了高速,路况非常不一样,所以滴滴大脑需要做一个动态、实时的匹配,并能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测。


路径规划和ETA两项地图技术是实现智能派单的关键,也将直接影响到司乘双方的使用体验。

 


路径规划和ETA


路径规划和ETA(预估到达时间)两项地图技术是滴滴实现最优匹配的关键。



叶杰平介绍,通过对滴滴出行海量的用户行驶数据进行挖掘和学习,滴滴已经围绕最低的价格、最高司机效率和最佳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设计出了全新的智能路径规划算法,能够对未来路况做出准确预测,整体考虑司机未来所有可能的走法,毫秒级算出A到B点的最优路径。



ETA指预估任意起终点所需的行驶时间,要求精准性。滴滴是国内第一家把机器学习成功应用到ETA的公司,这是解决“订单高效匹配”和“司机运力调度”的关键技术。当前滴滴ETA可以预测每一单出行的时长以及预估在每一个路口前的等待时长。有了这项技术,可以在更合适的时间对运力进行更好的调度。

 

当你作为乘客找司机的时候,总是希望找到和你距离比较近、到达时间比较短的司机。这里面就牵涉到地图技术。以前乘客发单之后,滴滴大脑会先定位这个乘客在某个地方,然后会搜索周边所有的司机,对于每一个周边的司机,滴滴大脑都会做一个路径规划,显示出这个司机经过这个乘客需要走哪条路,最合理的路径是什么。找到最佳路径后我们就会算出它的距离;第二部分是时间,大概需要多久到达。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这要求实时的预测,量特别大。每一个乘客都要跟周围可能是成千上百个司机做匹配,如果有拼车的情况,两两组合,就会更加复杂。而且用户忍耐度有限,同时路况的信息也不是特别精准。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滴滴大脑引入了一套机器学习系统,从原始数据入手,包括实时的、历史的数据,然后挖特征建模型。从最早期的适用规则来做预测,到后来利用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直到最近完成了深度学习的模型,时间的误差降了大概百分之七八十。这里就能看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巨大的潜力。

 

对于乘客和司机,滴滴大脑计算出路径、距离、时间之后,就知道每一片地区的某一个乘客和某一个司机之间的匹配度,一般情况下距离越短越好,时间越短越好。由此,每2秒钟得到一个非常大的矩阵。每一行代表一个司机,每一列代表一个乘客,中间的矩阵代表乘客和这个司机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越好。下面就可以开始派单。现在滴滴每2秒钟做一个订单匹配,目标是希望在2秒钟之内,现有的乘客和司机的最终匹配量、成交量越大越好。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它没有考虑未来,比如说订单A到了目的地之后,可能紧接着还有另外一个订单,订单B到了目的地之后可能就没有订单了,因为那里是比较荒凉的地方。如果司机知道未来——比如说半天——会发生的事情,那他可能会选择第一个订单,因为他很可能会接到两个订单,但如果是选了第二个订单,他很可能只有这一个订单。所以订单匹配本质上是应该考虑未来的供需情况,而且出行相关的很多产品是可以预测的。很多未来的需求,供给是能够有比较精准的预测的。这样就可以把未来的预测结合到现在的派单里面,从而提高效率。


最近滴滴大脑引入了增强学习。在派单里面,每一个时刻的派单都会结合一天的预测情况,我们的目标也是司机一天的收益最大化。目前采用的方法还是每2秒钟收益最大化,我们要把它放大到1天内的收益最大化。最近这个模块在几个城市初步上线了,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其原因主要是增强学习的应用。

 


供需预测


滴滴所掌握的巨大的真实数据除了帮助预测路况外,还能对供需进行预测,供需预测越准确,越能更好的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


 

供需不平衡是滴滴平台效率受到限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家经常打车打不到,其原因不是平台的车辆运力不够,而是运力的分布不合理。这张图有红色、黄色、绿色,红色表示需要更多运力,绿色表示多出了运力,上面的数字表示缺多少运力,比如2,说明该区域缺两个车辆,负6说明该区域多6个车辆。在北京,高预期车辆不一定缺,只是分布不合理。但是等你意识到分布不合理的时候,再去调度司机可能有点晚,因为这个司机开过来之后,供需不平衡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供需不平衡的订单经常是交通比较堵塞的地方,所以司机也不愿意过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做一个供需预测。现在滴滴大脑对未来15分钟的不同区域的供需预测,精度大概是85%。

 

换言之,就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预测,提前安排空闲司机去响应未来的订单,实现城市车辆的实时调度,以便于满足不同区域的打车需求。


 


服务评价

 

滴滴使用大数据技术来预估每个司机的服务分值,包括乘客打分、乘客评价以及取消率等因素,并利用算法模型来计算不同服务水平的司机对用户产生的长期影响。


目前服务分已与滴滴的智能派单系统结合,在距离、车型等条件类似的情况下,系统将优先派单给服务分较高的车主,帮助服务优良的车主获得高的收入。上述服务信用体系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建立算法模型来实现,该信用体系上线后,用户投诉率和订单取消率都显著下降。


 

在演讲的最后,叶杰平表示:滴滴是一个数据、技术、体验驱动的公司,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应用场景有了比较成功的应用。交通是一个世界难题,滴滴希望跟各界一起合作,能够持续提高出行的效率、体验和安全等等,贡献自己的社会责任。

 

程维的心愿,是将滴滴打造成为一个“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而在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6年评选出的50家最智能的科技公司中,滴滴出行确实榜上有名。人工智能将带来最新的产业革命,滴滴出行正在成为这一浪潮的绝佳注脚。


文章转自新智元公众号,原文链接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MaxCompute的热门话题分析
Apsara Clouder大数据专项技能认证配套课程:基于MaxCompute的热门话题分析
相关文章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2025云栖大会】AI 搜索智能探索:揭秘如何让搜索“有大脑”
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高级技术专家徐光伟在云栖大会揭秘 Agentic Search 技术,涵盖低维向量模型、多模态检索、NL2SQL及DeepSearch/Research智能体系统。未来,“AI搜索已从‘信息匹配’迈向‘智能决策’,阿里云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化能力,为企业构建下一代智能信息获取系统。”
296 9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进化论:从识别模式到创造世界的“数字大脑”
AI进化论:从识别模式到创造世界的“数字大脑”
195 63
|
7月前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告别信息焦虑,用这个国产AI工具做知识管理,大脑终于解放了
文章介绍了纳米AI知识库作为“第二大脑”的强大功能。它能高效管理海量信息,支持54种文件格式上传,自动提取关键数据并打标签,轻松整合工作与生活中的碎片化信息。通过场景测试显示,在工作和生活中,纳米AI可快速生成报告、提供精准数据,极大提升效率。其共享机制还促进了团队协作,释放了创造力,让用户从琐碎事务中解脱,专注于深度思考与创新。
|
5月前
|
人工智能 IDE 开发工具
2.4k star 开源项目,Wingman AI + 知识图谱,如何帮你搭建‘私人大脑’?学术/项目必备,让笔记真正活起来!
MindForger 是一款灵感源于人脑思维机制的桌面 Markdown IDE,帮助用户构建私人知识体系。它通过强大的语义联想与结构重构功能,解决笔记混乱、缺乏智能联接等痛点。核心功能包括 TAYR/TAYW 联想、知识图谱浏览器、Markdown 编辑器和 AI 助手 Wingman。支持本地隐私保护,跨平台使用,开源 GPLv2 许可。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dvorka/mindforger。
200 4
|
1月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学生不应依赖AI写作业,怕大脑用进废退。职场人呢?
过度依赖AI将削弱深度思考能力,创新源于主动“跨界整合”。职场人需警惕“思维外包”,善用AI为“杠杆”而非“拐杖”,保持自主思考方能突破边界。法思诺创新学院倡导:创新可训练,大脑越用越强。
|
4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自然语言处理
电力+AI,「国网云智」重构电网运维的"超级大脑"
在深夜,当城市楼宇渐入梦乡时,在国网信通公司云运营中心还有一批运维工程师默默守护着大家微弱的灯光、此起彼伏的沟通声、咔咔的键盘敲击声响彻着每个工位。 当某系统的异常警报亮起时,工程师迅速利用「国网云智」定位问题,屏幕上即刻弹出详尽的排查方案及解决方案;而另一侧的监控员框选闪烁的告警区域,系统已自动锁定故障点,并在生成检修方案上标注了对应的工具清单和操作优先级。
463 0
|
2月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数据库
给AI装上一个'超级大脑':信息检索如何改变RAG系统的游戏规则
从传统检索方法到现代向量检索,通过一个购物助手的故事,直观展示了不同检索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学会这些技巧,让你的AI不再是「记忆只有金鱼长度」的大模型!
189 24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智能审计系统,企业风控的“超级大脑”
AI智能审计系统正重塑传统审计:通过NLP读懂合同邮件,用机器学习预警风险,实现7×24小时自动化审查。它让审计从“事后找茬”变为“事前防控”,助力企业风险管理迈向智能化。技术人的新战场,来了!(238字)
|
4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无影AgentBay来了!给AI智能体装上“超级大脑”
阿里云在WAIC上发布专为AI Agents打造的“超级大脑”——无影AgentBay。该云端电脑支持多系统切换,集成视觉理解、自然语言控制等多项AI能力,提供高性能算力与企业级安全保障,助力AI开发者高效构建智能应用。
428 1
无影AgentBay来了!给AI智能体装上“超级大脑”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下一篇
oss云网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