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杭州AI开源生态大会暨“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启用活动在云谷中心成功举办。
自2022年11月成立至今,魔搭社区汇聚了超12万个开源模型、5500+MCP服务和调试工具,服务了全球超2000万用户,已建成中国最大AI开源社区。本次大会设置了1场主旨论坛、5大热门主题论坛和3场实践活动,吸引了超3000位AI开发者的积极参与,全面呈现“开放、共建、共创”的AI新生态图景。
主论坛回顾
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瑾主持了会议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非在致辞中提到,“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开源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重要加速器。我们期待“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成为开源创新的灯塔、全国人才成长的基地,推动更多开源社区的创业火花,在杭州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杭州市人工智能场景开放示范“两张清单”发布
“两张清单”涵盖场景“机会清单”292 项、场景“能力清单”362 项,主要聚焦城市治理、社会民生、产业升级三大领域,实现“为技术找场景、为需求找方案”双向奔赴。
杭州市人工智能开源政策包发布
聚焦“建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打造杭州开源产业地标”,杭州发布人工智能开源政策包,覆盖园区建设、人才引育、金融支持、场景应用与开源生态等环节,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策支持标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人工智能+”示范项目,鼓励大模型在制造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并将优质开源项目纳入产业目录,激励高贡献模型与社区建设,推动政府及国企优先采用开源大模型解决方案,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AI开源生态。
院士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将积极参与共建人工智能“教科人”一体化发展高地,充分发挥顶尖人才集聚、基础研究扎实、产研开放融合的办学优势,以“西湖力量”深度融入杭州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建设。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关键引擎,西湖大学将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助力杭州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 西湖 x 西湖,智能连未来。
专家分享
阿里云智能集团研发副总裁、大数据和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叶杰平在此次大会中表示,魔搭社区的成立初衷是通过开源开放、社区共建的方式,与大模型研发机构和AI开发者共建生态,通过降低AI模型使用门槛,推动中国大模型生态建设。魔搭社区秉承“模型即服务”(MaaS,Model as a Service)的理念,将AI模型变为直接可用的服务,覆盖LLM、对话、语音、文生图、图生视频、AI作曲等多个领域,为AI开发者提供模型体验、下载、调优、训练、推理、部署等一站式服务。魔搭社区将持续帮助开发者高效地“找模型、用模型、学模型、玩模型”,通过完整的链路,激发开发者的创造力,汇聚群体智慧,共同推动AI产业的繁荣与进步。
共建人工智能教科人一体化发展高地合作签约
西湖区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云智能集团以及西湖大学共同上台,就共建人工智能“教科人”一体化发展高地进行了合作签约。各方将着力打造协同创新策源地,以顶尖人才引力场汇聚全球高端智力资源,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加快构建开源模型生态圈,依托开放共享承载地推动模型的协同开发、开放复用与高效落地。未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势必将有更多人工智能的“硕果”诞生在云谷中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中国云谷”AI + 产业生态创新空间揭牌
“中国云谷”AI+产业生态创新空间迎来揭牌,它不仅是政企深化合作的结晶,更是本次发布政策与清单的核心物理承载区,它将不只是一个传统的办公园区,而是一个集技术研发、场景测试、产业孵化、国际交流于一体的AI产业创新共同体。
“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启用仪式
11月22日,“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正式启用,作为魔搭社区首个线下实体空间,不仅提供先进的办公环境,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开发者共创场域。中心设有魔搭文化展区、沙龙路演区与开发者创业空间等功能区域,打破线上交流的边界,促进开发者之间的深度互动、思想碰撞与协同创新。
发布人工智能“百模大战”比赛
给年轻人办一场“开放 有料 好玩”的AI大赛——“云谷论剑”百模大战。
风起西湖,智涌云谷:AI开发者社区如何重塑未来创新范式
(魔搭社区、Datawhale、WaytoAGI、模力工场、观猹、思否SegmentFault社区主理人)
在“风起西湖,智涌云谷”圆桌对话中,来自魔搭社区、Datawhale、WaytoAGI、模力工场、观猹、思否六大社区的主理人齐聚一堂——他们累计覆盖中国超3000万开发者,几乎勾勒出AI开发者生态的全貌。面对“兴奋与焦虑并存”的时代,嘉宾们坦言:开发者正面临技术迭代快、方向迷茫、产品难留存、职业被替代等多重压力;而破局之道在于顺势转型、聚焦细分、善用AI工具、坚定方向并扎根社区。在学习上,应从“孤军奋战”转向“Studying in Public”,通过社区共学、产业联动与AI协同提升实效;在产品上,好应用不靠炫技,而凭省心、省时、省钱的功能价值与审美、真诚、情绪共鸣的人本体验;展望未来三年,AI应用工程化、下沉市场场景、超级个体生态、全球化共创以及开源社区共建,将成为关键机遇。正如共识所言:未来不属于观望者,而属于此刻就在社区中贡献代码、分享创意、解决真实问题的每一位创造者——独行者速,众行者远,通往AGI的路上,共建即答案。
开源开放的大模型及工具链
GLM技术布道师张昱轩展示了GLM-4.6系列开源模型在代码与多模态能力上的突破;MiniMax研发工程师李元带来M2模型在智能体与编码场景的最佳实践;百度PaddleOCR产品经理渠剑颖详解如何超越传统OCR,解锁文档中的亿万Token;通义千问研究员郁博文系统阐述Qwen从专用模型迈向通用智能体的演进路径;蚂蚁集团算法专家徐宽直面工程极限,分享万亿参数强化学习模型训练中的稳定性与效率挑战;最后,魔搭社区工程师黄锦涛发布全链路微调框架MS-SWIFT,为开发者提供从训练到部署的一站式开源工具。
六场分享,从模型开源、智能体构建、文档理解、通用能力演进,到超大规模训练与高效微调,完整勾勒出当前大模型技术落地的关键路径——开放、协同、实用、高效,正是这场技术盛会传递的核心信念。
AIGC解放无限创意
聚焦多模态与AIGC前沿实践,呈现了一场技术与创意交融的盛宴。
通义千问视觉生成负责人吴晨飞发布Qwen-Image-Edit,打造图像编辑的基础模型能力;通义万相研究员毛超杰详解通义万相在多模态视觉生成中的技术突破;美团研究员康卓梁带来LongCat-Video,探索高效长视频生成与世界模型的早期路径;阶跃星辰语音负责人杨学锐分享语音大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落地实践;在开源与生态层面,AI行业顾问、WHITE系列模型创作者郑宇系统梳理LoRA训练的工程化思路;数字艺术家、AIGC先锋麦橘(MERJIC) 提出“审美资产化”理念,倡导将创意沉淀为可复用、可共享的开源资产;AI创新设计师苟静雄从创作者视角,展示如何以开源模型赋能艺术表达;编剧与StoryStorm发起人KiSA则以“穿过图灵点之后”为题,引发对AI与人类协同创作未来的深度思辨。
八场分享,横跨图像、视频、语音、美学与叙事,不仅展现了多模态技术的快速演进,更揭示了一个共识:开源不仅是代码的共享,更是审美、创意与想象力的共建。技术与人文在此交汇,共同孕育AI时代的新型创造力生态。
Al+数字世界:从玩具到工具
以“AI落地现实”为主线,展现了开发者如何用技术回应真实世界的需求与情绪。
有人为解决自身痛点而创造:魏一鸣为“学英语上瘾”自研系统,王孟清在AI Infra公司内部孵化智能体,姬朋飞带领团队深耕AI Coding工具链;有人致力于重塑生产力范式:郑婉钰提出“AI比人类更需要搜索引擎”,顾成刚打造“新时代的AI Office”,徐文琦通过FastGPT让自然语言驱动流程自动化;
同时,AI与人的关系被深度探讨:于宙借CrePal主张“让创作回归创作本身”,盒子直面Z世代的孤独与无力,追问AI能否成为情感伙伴;一乐拆解AI视频创作从0到100的实战路径,施德来剖析AI生成页面的行业演进,而王金鹏则邀请所有人“创建属于自己的AI乌托邦”——一个由个体定义、技术赋能的理想数字家园。
从工具到情绪,从效率到意义,这场分享揭示了一个趋势:AI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取代人类,而在于放大人的创造力、连接力与主体性。开发者不仅是技术建造者,更是新生活方式的设计师。
Al+科研:回归基础,探究前沿
深入探讨大模型如何驱动科学发现范式变革,展现了AI for Science从理论到落地的前沿图景。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刘圣超对“大语言模型与科学发现”的关系进行再思考,提出科学推理需超越表面关联、回归因果与机制;上海AILab研究员唐诗翔发布Scireasoner——一个面向科学任务的推理增强基础模型;复旦大学AI3研究院助理教授姜若曦系统阐述科学智能中的层级表征学习与生成建模方法;
在具体科学领域,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方榯楷提出“生成即仿真”新范式,从稀疏、不规则观测中重建物理场的全域动态演化;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AI科学家郭昕介绍**“女娲”生命大模型及其支撑的星河启智平台**,推动生物医药智能化;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石宇琪/曾传龙团队(世界科学智能大赛Top团队)则展示基于语言模型的三维分子生成技术,为药物设计开辟新路径。
六场分享横跨物理、生命、化学与基础理论,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共识:科学智能不是简单套用大模型,而是构建“数据-知识-推理-仿真”闭环的新科研基础设施。AI正从“辅助工具”迈向“科学伙伴”,开启“AI-native科学发现”的新纪元。
AI创新创业与投资
以“AI如何真正走进真实世界”为主题,汇聚一线创业者与实践者,讲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活、职场与产业的鲜活路径。
极客邦科技创始人霍太稳洞察AI创业新趋势,强调“场景比模型更重要”;世另我科技CEO马小艺将IP与AI结合,把“魔发精灵”融入首饰,打造AI时代的个性化社交货币;路特斯机器人技术VP陈伟从一次路边观察出发,还原智能驾驶产品从灵感到验证的创业历程;安恒信息CSO袁明坤提出“自治安全智能”理念,让AI成为7×24小时值守的数字安全专家;
YouMind创始人玉伯分享在心理健康领域的AI创业选择,聘才猫CTO陈浩则将“找工作”这一传统行业拆解为AI可执行的微任务,提升人岗匹配效率;数艾缘知创始人刘强探讨大模型如何重塑“人机协同”的知识生产方式;而小鹿光年创始人Arm以《我妈的AI历险记》为题,用温情视角展现AI如何跨越代际鸿沟,真正服务普通人。
这些故事共同指向一个信念:AI的价值不在参数规模,而在是否解决真实问题、是否被真实使用。当技术放下“高大上”的姿态,扎进街头巷尾、职场家庭与日常对话,创业才真正有了土壤,AI才真正有了温度。
动手实践回顾
Al Creators Day
AI Creators Day 现场热力全开!现场汇聚开发者、设计师与AI爱好者,共同践行“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活动通过代表作品分享、动手Workshop与Demo Show三大环节,全面展示从代码开发(如Vibe Coding、全链路工具链)到零代码拖拽式构建的多元创作路径。无论是否具备编程基础,参与者均能高效实现AI应用从想法到落地的完整闭环,充分释放创造力与生产力。
支付宝MCP ·2小时黑客松
围绕 “AI帮你赚” 主题,引导开发者借助「支付宝」支付MCP能力与低代码智能体工具,在短短两小时内从0到1打造具备真实商业潜力的AI应用。活动涵盖讲师深度分享、现场组队协作、自由开发与导师巡场指导,并以路演评审收尾,最终评选出兼具创新性、落地性与变现潜力的优秀作品。参赛者不仅体验了“开发即变现”的闭环乐趣,更直观感受到AI智能体与支付生态融合的巨大可能性。
Al 短剧制作
“AI短剧黑客松”在云谷中心火热上演!开发者、编剧与AIGC创作者齐聚一堂,围绕《西游记》《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甄嬛传》《三体》《流浪地球》等经典IP,借助AI工具在2小时内完成从剧本生成、角色设定到视频合成的全流程创作,打造出多部风格迥异、脑洞大开的2分钟AI短剧。活动不仅展现了AIGC在影视内容生产中的高效与创意潜能,更探索了经典IP在AI时代的新叙事可能——当大模型遇上大故事,人人都是导演,每部短剧都是一次对经典的致敬与重构。
60+展台回顾
本次嘉年华汇聚 64家展商,多元生态齐聚云谷中心,生动呈现AI技术从底层工具到前沿应用的完整图景。
四大社区——Datawhale、观猹、WaytoAGI、模力工场领衔开源力量;大模型与平台方如YOLO、智谱、MiniMax、百度飞桨、蚂蚁百灵、阿里云无影、无问芯穹等,展示了最新模型能力与开发工具;创新应用团队涵盖CrePal、小鹿光年、Mew Design、阴阳鱼工作室、FastGPT、AIspire、Refore AI、ZOER+、麦当秀、林间疗愈室等,覆盖AIGC创作、智能办公、心理健康、学术教育、社交娱乐等多个方向;云原生数据库与测评机构如美团AGI-Eval、PolarDB开源社区等,也为生态注入专业支撑。硬件方面,聘才猫、Moonwalkers、小龟机器人、涂鸦智能、Xsens、赛博创力等展商带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与智能交互方案,拓展AI落地的物理边界。
同时,魔搭「小有可为」 与 「追星星的AI」 两大公益项目温情亮相,关注技术普惠与特殊群体,彰显AI发展的社会温度。
64个展位,既是技术的窗口,更是共创的舞台——在这里,开源精神、产品创新与人文关怀交织共振,共同构筑开放、活跃、有温度的AI开发者生态。
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简介
魔搭社区(杭州)开发者中心于 11 月 22 日正式启用,是魔搭社区的首个线下实体空间,地点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灯彩街1009号
整体包含三大核心功能区:
- 魔搭文化展区:包括魔搭发展史、魔搭合作伙伴 logo 墙、魔搭数字大屏、魔搭功能展区、搭友故事墙、开发者勋章等
- 活动区域:包括路演厅、影音室、研讨室等
- 工位区域(亲橙空间):“大厂同款”的办公环境、支持技术研讨、团队共创、线上路演等多样化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