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我推明星八卦了!——大数据视角下,个性化新闻推荐的“人间真实”优化指南

本文涉及的产品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实时计算 Flink 版,1000CU*H 3个月
简介: 别再给我推明星八卦了!——大数据视角下,个性化新闻推荐的“人间真实”优化指南

别再给我推明星八卦了!——大数据视角下,个性化新闻推荐的“人间真实”优化指南

作者:Echo_Wish(一个写代码也爱看新闻的自媒体人)


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
你只是随手点了一个“猫咪可爱小视频”,结果隔天你的新闻流变成了大型吸猫现场;
你点了一个科技新闻,平台立刻以为你是“科技圈铁粉”,每天给你推 30 条芯片产业链分析……

平台的推荐算法有时候就像“热心但迷糊的老大哥”,一点信息就能自动脑补一整套兴趣画像
但问题来了:“我今天想看财经,不代表我以后永远只想看财经啊!”

那怎么让个性化推荐更准、更懂你、更有温度?
今天我们就从大数据工程视角,实打实聊聊:如何用数据把新闻推荐做到更贴心、更不打扰、更懂人心。


一、推荐算法不准?其实根源大概率出在“数据没吃透”

很多公司做推荐,只做了两件事:

  1. 埋点:用户点了什么
  2. 打标签:这个新闻属于财经/科技/娱乐

然后就简单协同过滤或者基于标签做推荐。

说白了,就是用“你点啥我猜你喜欢啥”。

但问题是:

  • 用户兴趣是动态的,不是静态标签
  • 用户行为是多维度的,不是“点击”一个动作
  • 新闻内容本身有时效性,三天后的热点就是冷饭

所以我们用的数据越“粗糙”,推荐就越不准。

要想推荐准——就得把数据“吃深”“吃细”

接下来逐步拆解。


二、第一步:构建多维用户画像(别再只看点击!)

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至少包括:

  • 浏览时长
  • 点击行为
  • 停留深度
  • 是否分享
  • 是否收藏
  • 是否评论
  • 是否反感(如“不喜欢这类内容”)

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的“权重”设计出来,推荐就能更精准。

例如用 Python 写一个简单的用户行为权重模型:

import numpy as np

# 用户行为权重(可根据业务不断调整或训练)
weights = {
   
    "click": 1.0,
    "view_time": 0.001,
    "share": 3.0,
    "favorite": 2.5,
    "comment": 2.0,
    "dislike": -3.0
}

# 用户行为记录
user_actions = {
   
    "click": 12,
    "view_time": 530,
    "share": 1,
    "favorite": 0,
    "comment": 2,
    "dislike": 1
}

def calc_interest_score(actions, weights):
    return sum(actions[action] * weights[action] for action in actions)

print("用户兴趣得分:", calc_interest_score(user_actions, weights))

这段代码虽简单,但体现了一个关键观点:
推荐系统不是靠一个“点击”就能判断兴趣,而是多个行为共同构成兴趣强度。

这么搞之后,平台至少不会因为你今天随手点了个娱乐新闻,就把你当“娱乐爱好者”。


三、第二步:内容理解要更深,不能靠“标签分类”了

传统做法:
新闻 → 分类模型 → 贴标签(财经/娱乐/体育)

现在不够用了。

要做更好的个性化推荐,需要:

✓ NLP 主题建模

比如用 LDA 或更先进的 BERTopic 抽取文章的“隐含主题”

✓ 文本向量化(embedding)

比如用 sentence-transformers 或 Milvus 做向量检索

下面是一个简单示例,用句向量(embedding)理解新闻内容: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all-MiniLM-L6-v2')

news_list = [
    "美股收盘大涨,科技板块领涨",
    "英超联赛最新战报,曼市德比引爆话题",
    "华为发布最新AI芯片,加速大模型训练"
]

embeddings = model.encode(news_list)

print(embeddings.shape)  # (3, 384)

这波 embedding 就能让“科技新闻”和“芯片新闻”更接近,而不是仅靠粗糙的“科技”标签。


四、第三步:推荐模型要考虑“时间衰减”

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内容之一,昨天的热点今天可能已经没人关心。

所以我们需要“时间衰减因子”,让越新的新闻得分越高。

示例代码:

import math
import datetime

def time_decay(publish_time, alpha=0.1):
    hours = (datetime.datetime.now() - publish_time).total_seconds() / 3600
    return math.exp(-alpha * hours)

# 示例:一篇12小时之前的新闻
publish_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 datetime.timedelta(hours=12)
print(time_decay(publish_time))

这能避免平台向用户推“昨天看过的旧闻”,提升体验。


五、第四步:融合推荐(别押宝单一算法)

个性化推荐其实不是一个模型能搞定的,最强的系统通常都是:

协同过滤 + 内容理解 + 热点因素 + 用户画像 + 探索机制(冷启动)

最终推荐可以这样融合:

final_score = (
    0.4 * user_interest_score + 
    0.3 * content_similarity_score + 
    0.2 * popularity_score + 
    0.1 * time_decay_score
)

比例可根据业务不断 A/B test 调整。


六、第五步:别忘了“多样性”与“惊喜感”

只推荐用户喜欢的,会让推荐系统陷入“信息茧房”。

算法应该:

  • 90% 推你“常看的”
  • 10% 推你“可能喜欢但没看过的”

这叫 Serendipity(惊喜度推荐)

简单示例:

import random

def inject_serendipity(recommend_list, candidate_pool, ratio=0.1):
    k = int(len(recommend_list) * ratio)
    surprise_items = random.sample(candidate_pool, k)
    return recommend_list[:-k] + surprise_items

这样新闻推荐更“有人味”,不至于像机械喂饲料。


七、整套推荐架构长啥样?

下面是我常用的一个架构思路:

用户行为 → 行为埋点 → 用户画像层(行为加权+兴趣向量)
新闻内容 → NLP处理 → 内容向量库(Milvus/FAISS)

用户兴趣向量 ↘
                 → 向量检索 + 协同过滤 + 热点融合 → 结果融合(加权)
新闻向量     ↗

最终推荐 → 多样性增强 → 去重 → 排序 → 输出

这套下来,就是一个成熟新闻推荐引擎的大体结构。


八、写到最后:技术是冷的,但推荐应该是暖的

我做推荐系统这么多年,越做越觉得:

好推荐不是“聪明”,而是“体贴”。

不骚扰、不打扰、不强迫、不绑架,而是:

  • 你累的时候推一点轻松内容
  • 你专注的时候推深度文章
  • 你临时想了解财经热点,它立刻切换频道
  • 它懂得你有多面
  • 懂得你今天可能不是昨天的你
目录
相关文章
|
3天前
|
弹性计算 运维 搜索推荐
三翼鸟携手阿里云ECS g9i:智慧家庭场景的效能革命与未来生活新范式
三翼鸟是海尔智家旗下全球首个智慧家庭场景品牌,致力于提供覆盖衣、食、住、娱的一站式全场景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服务近1亿家庭,连接设备超5000万台。面对高并发、低延迟与稳定性挑战,全面升级为阿里云ECS g9i实例,实现连接能力提升40%、故障率下降90%、响应速度提升至120ms以内,成本降低20%,推动智慧家庭体验全面跃迁。
|
4天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3分钟采集134篇AI文章!深度解析如何通过云无影AgentBay实现25倍并发 + LlamaIndex智能推荐
结合阿里云无影 AgentBay 云端并发采集与 LlamaIndex 智能分析,3分钟高效抓取134篇 AI Agent 文章,实现 AI 推荐、智能问答与知识沉淀,打造从数据获取到价值提炼的完整闭环。
365 91
|
4天前
|
SQL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Geo优化SOP标准化:于磊老师的“人性化Geo”体系如何助力企业获客提效46%
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Geo优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已成为企业获客的新战场。然而,缺乏标准化流程(Geo优化sop)导致优化效果参差不齐。本文将深入探讨Geo专家于磊老师提出的“人性化Geo”优化体系,并展示Geo优化sop标准化如何帮助企业实现获客效率提升46%的惊人效果,为企业在AI时代构建稳定的流量护城河。
379 156
Geo优化SOP标准化:于磊老师的“人性化Geo”体系如何助力企业获客提效46%
|
5天前
|
域名解析 人工智能
【实操攻略】手把手教学,免费领取.CN域名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购买万小智AI建站或云·企业官网,每单可免费领1个.CN域名首年!跟我了解领取攻略吧~
|
4天前
|
数据采集 缓存 数据可视化
Android 无侵入式数据采集:从手动埋点到字节码插桩的演进之路
本文深入探讨Android无侵入式埋点技术,通过AOP与字节码插桩(如ASM)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彻底解耦业务代码与埋点逻辑。涵盖页面浏览、点击事件自动追踪及注解驱动的半自动化方案,提升数据质量与研发效率,助力团队迈向高效、稳定的智能化埋点体系。(238字)
261 156
|
12天前
|
机器人 API 调度
基于 DMS Dify+Notebook+Airflow 实现 Agent 的一站式开发
本文提出“DMS Dify + Notebook + Airflow”三位一体架构,解决 Dify 在代码执行与定时调度上的局限。通过 Notebook 扩展 Python 环境,Airflow实现任务调度,构建可扩展、可运维的企业级智能 Agent 系统,提升大模型应用的工程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