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确实对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地位和流量造成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关于其未来可持续性的讨论。
核心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流量和访问量下降
- AI直接提供答案(知识抢夺): 像 Google 这样的搜索引擎,越来越多地直接在搜索结果页面展示*精炼的答案或摘要(例如通过“精选摘要”或 SGE)。
- 生成式 AI 聊天机器人(如 ChatGPT、Gemini 等)被大量用于训练,它们可以直接根据维基百科等语料库的内容,生成流畅、即时的文本回答。
- 结果: 用户不再需要点击进入维基百科的网站来获取基础信息。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pedia 的运营方)已经观察到全球人类浏览量有明显下滑(例如有报道提到下滑约 8%)。
2. 作为知识来源的角色变化
- 从终点到起点: 维基百科正在从用户获取信息的“终点”,转变为 AI 模型训练数据和信息来源的“起点”。虽然 AI 仍在依赖维基百科的知识,但用户接触这些知识的渠道被 AI 绕过了。
- 担忧: 基金会对这种趋势表示担忧,认为它可能影响维基百科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流量的下降会影响其作为公共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AI 对内容质量和可靠性的影响(双刃剑)
- 错误信息和“幻觉”的风险:
- AI 模型可能会生成听起来逼真但不准确的内容,甚至编造不存在的引用来源。如果这些 AI 生成的内容(即使是摘要)被引入维基百科,可能会降低其公信力。
- 一些维基媒体社区成员担心,网站上可能会出现未经事实核查的 AI 生成文章或摘要,这需要志愿者花费更多精力来鉴别和修正。
- 应对: 维基媒体基金会正在研究新的政策和开发工具,以帮助志愿者检测和管理机器人生成的内容,并确保第三方(如 AI 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访问和使用维基百科的内容。
4. 维基百科的应对和定位
面对挑战,维基百科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正在寻找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 保持信任和透明度: 维基百科的人工编辑、透明协作和引用机制仍然是其核心价值,这使其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可信度,是 AI 难以取代的。
- 拓宽受众渠道: 维基百科正在努力将内容带到更年轻的受众群体,例如通过 YouTube、TikTok、Instagram 等平台。
- 与 AI 合作(潜在): 基金会也在探索如何与 AI 公司合作,确保对维基百科内容的引用是透明、负责任和可持续的,并可能寻求某种形式的回馈或合作,以支持其公共知识使命。
总而言之,维基百科在 AI 时代面临的不是彻底的“衰落”,而是角色和商业模式的重大转型挑战。它的核心价值(开放、透明、人工审核的高质量信息)仍然是 AI 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它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维持其作为公共知识基础设施的活力和财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