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入交换机(ASW)
作为网络边缘设备,接入交换机直接连接用户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智能手机、IP电话等),为用户提供局域网接入点。其主要特点包括:
高端口密度:通常具备24或48个千兆以太网端口,满足多终端接入需求;
基础策略功能:支持VLAN划分、端口安全控制、MAC地址绑定等基础安全与管理策略;
成本优势:因功能相对简化,成本低于高层级交换机,适用于大规模部署;
应用场景:常见于办公室、教室、会议室等终端密集区域。
二、二层交换机(LSW)
二层交换机是工作在OSI模型数据链路层(Layer 2)的设备,以MAC地址为依据进行数据帧的转发。其核心特征包括:
MAC地址学习与转发:通过维护MAC地址表实现局域网内高速数据交换;
无路由功能:无法处理IP路由,仅限同一广播域内的通信;
技术基础作用:作为接入交换机(ASW)的技术底层,是实现局域网交换的基础架构;
典型应用:用于小型局域网或作为大型网络中的纯接入层设备。
三、汇聚交换机(DSW)
汇聚交换机位于网络架构的中间层,承担接入层与核心层之间的流量聚合与策略实施关键节点。其核心功能包括:
流量汇聚:汇总多个接入交换机的上行流量,提供高速上行链路;
二三层协同:支持VLAN间路由(Layer 3 Switching)、访问控制列表(ACL)、服务质量(QoS)等高级策略;
冗余设计:常采用堆叠、MSTP、VRRP等技术提升可靠性;
应用场景:作为楼宇或部门网络的汇聚点,实现策略边界管控。
四、核心交换机(CSW)
核心交换机是网络骨干中枢,专注于高速数据转发与网络稳定性,其特征包括:
高性能要求:具备高吞吐量(如T级转发能力)、低延迟、高背板带宽;
可靠性设计:支持冗余电源、风扇、模块化硬件及链路冗余协议(如MLAG);
简化功能:通常减少策略实施(如ACL),以最大化转发效率;
应用场景:作为数据中心或园区网的核心骨干,连接所有汇聚交换机。
五、中间交换机(ISW)
该术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类含义:
汇聚层别名:在部分网络架构中与DSW同义,指代汇聚层设备;
数据中心内部交换模块:特指刀片服务器机箱内的交换模块(如Cisco UCS Fabric Interconnect),用于机箱内服务器互联并上行至接入交换机,实现机箱级网络聚合。
流量纵向传输路径
典型网络流量遵循分层架构:
终端设备 → ASW(接入层) → DSW/ISW(汇聚层) → CSW(核心层)
汇聚层作为二三层网络边界,实施路由与策略;核心层专注于跨汇聚节点的高速转发。
技术层级关系
LSW(二层交换) 是ASW的技术实现基础,所有接入交换机均具备二层交换能力;
DSW/CSW 在二层基础上扩展三层路由功能,实现跨网段通信与高级控制。
设计原则
分层架构:通过接入、汇聚、核心三层分工,提升网络可扩展性与管理效率;
成本与性能平衡:接入层侧重端口密度与成本,核心层侧重性能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