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优化用户旅程分析:别让用户在半路跑了

本文涉及的产品
实时计算 Flink 版,1000CU*H 3个月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用数据优化用户旅程分析:别让用户在半路跑了

用数据优化用户旅程分析:别让用户在半路跑了

今天咱聊个运营和大数据里都绕不开的话题——用户旅程分析(User Journey Analysis)。听着名字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用户从点开你的网站/APP,到最后买单(或者跑掉),中间经历了哪些步骤。

问题来了,很多企业不是没数据,而是用不好。要么只看 PV、UV,结果啥也没洞察出来;要么全堆一堆看板,最后运营还是靠拍脑袋。那咱今天就说说:如何用数据真正优化用户旅程?


1. 为什么用户旅程这么重要?

我一直觉得一句话特别戳心:用户不是在最后一步才离开的,而是在前面某个细节被劝退了。
比如:

  • 电商用户浏览了 10 个商品,加了购物车,最后却没付款;
  • 金融 APP 用户下载了注册,但实名认证环节掉了一大半;
  • SaaS 工具的新手用户,注册后两天就不再登录了。

如果不做用户旅程分析,我们永远只会知道“转化率低”,但不知道到底哪一环掉链子


2. 用户旅程数据该怎么收?

先别想太复杂,核心思路是:埋点 + 行为日志 + 用户标识
常见的旅程数据结构可以是这样的:

# 每条日志代表用户的一个行为
{
   
  "user_id": "U12345",
  "timestamp": "2025-09-14 10:21:00",
  "event": "view_product",
  "properties": {
   
    "product_id": "P6789",
    "channel": "mobile"
  }
}

日志收集之后,存到大数据仓库(Hive、ClickHouse、BigQuery 都行),接着就能做路径还原


3. 怎么分析用户旅程?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漏斗分析(Funnel Analysis)
比如电商场景,咱定义一个漏斗:

浏览商品 → 加入购物车 → 提交订单 → 支付成功

然后数数:1000 人浏览,400 人加购,200 人下单,最后 120 人付款。
转化率一看就清楚:问题出在下单 → 付款的环节。

用 Python 其实可以快速做个漏斗统计,我随手写个示例(当然生产里得接数据库):

import pandas as pd

# 模拟用户行为数据
data = [
    ["U1", "view"], ["U1", "cart"], ["U1", "order"], ["U1", "pay"],
    ["U2", "view"], ["U2", "cart"], ["U2", "order"],
    ["U3", "view"], ["U3", "cart"],
    ["U4", "view"],
]

df = pd.DataFrame(data, columns=["user_id", "event"])

# 定义漏斗
funnel_steps = ["view", "cart", "order", "pay"]

funnel_result = {
   }
users = set(df["user_id"])

for i, step in enumerate(funnel_steps):
    step_users = set(df[df["event"] == step]["user_id"])
    if i == 0:
        funnel_result[step] = len(step_users)
        current_users = step_users
    else:
        current_users = current_users & step_users
        funnel_result[step] = len(current_users)

print("漏斗分析结果:", funnel_result)

输出可能是:

漏斗分析结果: {'view': 4, 'cart': 3, 'order': 2, 'pay': 1}

很直观吧?用户旅程哪一步掉人最多,一眼能看出来。


4. 怎么用数据优化旅程?

数据分析的价值不在于报表,而在于行动。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常见的优化思路:

  • 表单太复杂 → 简化流程
    金融类 App 的实名认证环节,如果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一起上,很容易劝退用户。数据发现这里流失严重,就可以拆分步骤,允许用户先体验部分功能。

  • 支付环节流失 → 优化支付体验
    如果漏斗显示大部分用户卡在支付,可能是支付方式不全,或者加载太慢。那就得优化支付 SDK,或者引入更多支付渠道。

  • 内容推荐 → 个性化引导
    新用户注册后,直接丢一个空白主页?十有八九跑掉。旅程数据告诉你新手流失严重,就该做个“新手引导”或者个性化推荐。

我个人的体会是:用户旅程优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循环——埋点 → 分析 → 优化 → 再埋点。企业最怕的就是停在“做了埋点但没人看报表”的阶段。


5. 更高级的玩法:路径挖掘

漏斗分析只能看固定路径,但用户旅程并不总是直线,有时候像一张蜘蛛网。
这时候可以用路径挖掘(Path Analysis)或者马尔可夫链模型

比如我们可以算:

  • 用户从首页到支付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 哪些页面是“死胡同”,用户进去就走不出来?

简单示例,用 Markov Chain 估算转化率:

import networkx as nx

# 构建转移图
edges = [
    ("view", "cart"),
    ("cart", "order"),
    ("order", "pay"),
    ("cart", "view"),  # 有的用户又返回浏览
]

G = nx.DiGraph()
G.add_edges_from(edges)

# 简单计算路径
paths = list(nx.all_simple_paths(G, source="view", target="pay"))
print("可能的用户路径:", paths)

结果可能是:

[['view', 'cart', 'order', 'pay'], ['view', 'cart', 'view', 'cart', 'order', 'pay']]

这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用户在产品中的游走轨迹,而不是只盯着直线漏斗。


6. 我的几点感悟

做了这么多年大数据,我发现很多团队的坑在于:

  1. 只做报表,不做闭环 → 数据部门交个表,运营还是拍脑袋。
  2. 过度埋点,缺少分析 → 上来就埋了几百个点,结果没人用。
  3. 只看整体,不看分群 → 平均值是最大的骗局,不分群体就永远看不出问题。

真正有效的用户旅程优化,往往要结合 数据 + 产品 + 运营 三方一起动手。


结语

用户旅程分析不是 KPI 的装饰品,而是找准用户痛点、提升体验的利器。用好它,能帮我们把“数据”变成“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
|
6天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安全
|
4天前
|
人工智能 异构计算
敬请锁定《C位面对面》,洞察通用计算如何在AI时代持续赋能企业创新,助力业务发展!
敬请锁定《C位面对面》,洞察通用计算如何在AI时代持续赋能企业创新,助力业务发展!
|
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B站开源IndexTTS2,用极致表现力颠覆听觉体验
在语音合成技术不断演进的背景下,早期版本的IndexTTS虽然在多场景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表现,但在情感表达的细腻度与时长控制的精准性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推动零样本语音合成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能力,B站语音团队对模型架构与训练策略进行了深度优化,推出了全新一代语音合成模型——IndexTTS2 。
528 14
|
11天前
|
人工智能 JavaScript 测试技术
Qwen3-Coder入门教程|10分钟搞定安装配置
Qwen3-Coder 挑战赛简介:无论你是编程小白还是办公达人,都能通过本教程快速上手 Qwen-Code CLI,利用 AI 轻松实现代码编写、文档处理等任务。内容涵盖 API 配置、CLI 安装及多种实用案例,助你提升效率,体验智能编码的乐趣。
896 109
|
5天前
|
人工智能 测试技术 API
智能体(AI Agent)搭建全攻略:从概念到实践的终极指南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智能体(AI Agent)正成为变革性技术。它们具备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任务执行等能力,广泛应用于日常任务与商业流程。本文详解智能体概念、架构及七步搭建指南,助你打造专属智能体,迎接智能自动化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