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C的三大问题:跨语言、跨平台通信的终极解决方案是如何炼成的?

简介: 本文深入解析现代RPC体系的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涵盖数据表示、传输机制与调用约定,探讨gRPC、HTTP/2、ProtoBuf等技术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跨服务通信,并分析自研RPC协议的设计思路与未来发展路径。

服务间通信的效率与可靠性是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远程过程调用(RPC)作为跨进程、跨机器交互的核心机制,其传输协议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RPC传输协议需要应对三大挑战:1)跨语言、跨平台的数据表示与解析;2)保障网络传输的完整性、顺序性与效率;3)在服务间建立清晰统一的调用约定。
本文将从 HTTP/2 的多路复用机制、gRPC 的标准化实践、自研RPC协议的架构设计,以及ProtoBuf的高效编解码技术四个方面,深入探讨现代RPC体系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通信,并分析在公网生态与内网性能之间的双重需求下,RPC协议的发展路径。

RPC三个挑战:任何远程调用都无法绕开的挑战
任何一个成熟的RPC框架,其核心使命是让开发者能够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无感知地调用运行在另一台机器上的服务。要实现这一透明化的体验,必须解决三个无法绕开的基本挑战:数据表示 (Data Representation)、数据传递 (Data Transmission)以及方法约定 (Method Contract)。

数据表示
远程调用天然意味着跨进程,甚至跨语言的交互。客户端可能是用Golang编写,而服务端可能是Java。它们内存中的对象布局、数据类型(如整数的字节序)截然不同。如何让它们能相互理解对方发送的数据?这就是数据表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定义一种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通用语言”。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序列化(Serialization)与反序列化(Deserialization)。它负责将一端内存中的结构化数据(如对象、结构体)转换为可在网络上传输的字节流,并在另一端将其精确地还原回来。

数据传递
有了序列化后的字节流,下一个挑战是如何在两个服务的网络连接之间可靠、高效地传递它。这里的“传递数据”通常指的是应用层协议的设计,它构建在TCP等传输层协议之上。TCP协议本身是面向字节流的,它能保证数据的顺序和可靠性,但它不理解“消息”的边界。如果客户端连续发送两个RPC请求的字节流,服务端从TCP缓冲区中读取时,可能会一次性读到第一个请求的全部和第二个请求的一部分(粘包),或者只读到第一个请求的一部分(拆包)。
此外,在两个服务交互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传递序列化的业务参数和返回值,还需要交换大量的元数据(Metadata),例如:用于匹配请求和响应的唯一ID、分布式链路追踪信息(Trace ID)、超时设置、身份认证令牌、压缩算法标识、错误码和异常信息等。这些元数据也需要被整合进当前传递的上下文中。

方法约定
在本地方法调用中,编译器或解释器会根据语言规范,将一个方法签名(如User getUser(int id))直接解析为进程内存空间中一个子过程入口的地址指针,调用过程清晰明了。但在RPC中,客户端和服务端是解耦的,它们甚至可能是用完全不同的语言编写的。
那么,客户端如何跨越网络,精确地告诉服务端:“我要调用的是你暴露的‘用户服务(UserService)’中的‘获取用户信息(GetUser)’方法,并且传递的参数是一个名为‘userId’的整数”?这就是方法约定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业界标准解决方案是接口描述语言(Interface Description Language, IDL)。IDL就像一份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合同”。它使用一种中立的语法,清晰地、无歧义地规定了:
1)服务(Service)的名称:例如 UserService。
2)方法(Method)的名称:例如 GetUser。
3)每个方法的参数(Parameters):包括每个参数的名称、数据类型和顺序。
4)返回值(Return Value):包括其数据类型。
开发者首先使用IDL来定义服务接口,然后通过RPC框架提供的代码生成工具,为不同的语言(如Java、Go、Python)自动生成客户端的存根(Stub)和服务端的骨架(Skeleton)代码。开发者只需填充服务端的业务逻辑和调用客户端的存根即可,所有底层的序列化、网络通信和方法派发都由这些自动生成的代码完成,从而实现了对开发者的透明化。

未完待续.

很高兴与你相遇!如果你喜欢本文内容,记得关注哦!

目录
相关文章
|
编解码 JSON 网络协议
Golang 语言使用标准库 net/rpc/jsonrpc 包跨语言远程调用
Golang 语言使用标准库 net/rpc/jsonrpc 包跨语言远程调用
229 0
|
Dubbo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由浅入深RPC通信原理实战1
由浅入深RPC通信原理实战1
169 0
|
2月前
|
JSON 自然语言处理 API
gRPC凭什么成为微服务通信首选?深度解析RPC进化史
本文深入解析了分布式系统中服务通信的核心机制,重点介绍了 RPC 与 gRPC 的原理、优势及使用场景,并详解 gRPC 所依赖的序列化协议 Protocol Buffers(Protobuf)。内容涵盖 RPC 概念、gRPC 特性、Protobuf 语法及服务定义,适合微服务架构设计与维护人员阅读,助你构建高性能、低耦合的服务通信体系。
371 73
gRPC凭什么成为微服务通信首选?深度解析RPC进化史
|
XML 存储 JSON
(十二)探索高性能通信与RPC框架基石:Json、ProtoBuf、Hessian序列化详解
如今这个分布式风靡的时代,网络通信技术,是每位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因为无论是哪种分布式技术,都离不开心跳、选举、节点感知、数据同步……等机制,而究其根本,这些技术的本质都是网络间的数据交互。正因如此,想要构建一个高性能的分布式组件/系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数据传输的速度更快?
585 1
|
消息中间件 微服务
微服务通信:RPC、消息队列和事件驱动架构的比较
在微服务架构中,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松耦合、高效可靠的通信,开发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包括RPC(远程过程调用)、消息队列和事件驱动架构。本文将对这三种常见的微服务通信方式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特点、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帮助开发人员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
631 0
|
缓存 Shell 网络安全
Github-推送代码报错“error:RPC failed;curl 56 OpenSSL SSL_read: SSL_ERROR_SYSCALL,errno 10054”解决方案
Github-推送代码报错“error:RPC failed;curl 56 OpenSSL SSL_read: SSL_ERROR_SYSCALL,errno 10054”解决方案
1074 0
|
负载均衡 算法 Dubbo
由浅入深RPC通信原理实战2
由浅入深RPC通信原理实战2
146 0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设计模式
Seata 高性能 RPC 通信的实现- 巧用 reactor 模式
reactor 模式是一种事件驱动的应用层 I/O 处理模式,基于分而治之和事件驱动的思想,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性能的可伸缩的 I/O 处理模式
293 0
|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Java
Seata 高性能RPC通信的实现基石-Netty篇
Netty是一个异步的、基于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框架,用以快速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网络 IO 程序。
29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