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集群扩展:Ray Serve与Celery的技术选型与应用场景分析

本文涉及的产品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实时计算 Flink 版,1000CU*H 3个月
简介: Ray Serve与Celery对比:Ray Serve适用于低延迟、高并发的GPU推理服务,支持资源感知调度;Celery适合CPU密集型的离线批处理,具备成熟的任务队列机制。两者设计理念不同,适用场景各异,可根据任务类型灵活选型。

当你需要处理大规模并行任务,特别是涉及GPU集群的场景时,Ray Serve和Celery是两个主要选择。但它们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

Celery是分布式任务队列,把任务推到broker,worker拉取执行。它的核心是扇出扇入(fan-out/fan-in),特别适合大批量离线处理。Ray Serve是模型服务平台,基于Ray集群,专门为低延迟、高并发的在线推理设计,天生支持GPU资源调度。

这两者最大的分水岭在GPU扩展能力上。如果你的工作负载主要是GPU密集型的推理服务,Ray Serve的资源感知调度会让你省很多心。如果是CPU密集的批处理任务,Celery的成熟生态可能更实用。

扩展任务 vs 扩展副本

Celery的核心是分布式任务队列。你往Redis或RabbitMQ里扔任务,worker进程拉取执行,结果存到backend。并发控制很明确,扇出扇入的优先级最高(groups、chains、chords)。整个架构围绕工作流和后台作业设计。

Ray Serve是基于Ray的模型服务层。你声明deployments(Python函数或类),Serve负责扩展replicas、路由请求、跨集群分配CPU/GPU资源。它的思路是把低延迟服务做到集群规模。

Celery扩展的是任务,Ray Serve扩展的是副本。前者适合批处理,后者适合在线服务。

快速选型参考

高QPS在线推理(HTTP/gRPC),混合GPU/CPU工作负载 → Ray Serve。自动扩展副本,资源感知调度,原生ASGI支持。

大规模离线批处理需要结果聚合 → Celery。成熟的任务语义,简单的扇出扇入,worker pool管理直接。

Web应用偶尔有重计算任务 → 两者结合。FastAPI/Serve处理交互路由,Celery处理后台突发任务。

已有严格的broker工作流 → Celery。无缝接入现有Redis/RabbitMQ基础设施。

多节点服务有严格p95/p99延迟要求 → Ray Serve。背压感知路由和副本自动扩展。

如果你的需求是p95/p99延迟,Serve的请求路由和自动扩展能让用户感知的队列保持很短。你扩展的是副本而不是进程,每个副本可以申请GPU而不需要自己写调度逻辑。

如果你追求的是跨数百万独立任务的总完成量,Celery的broker模型简单粗暴但有效。把任务列表丢进队列,让worker 处理,然后用chord做结果归约。

代码实例对比

Ray Serve的自动扩展HTTP部署:


from ray import serve  
from starlette.requests import Request  
import numpy as np  

@serve.deployment(ray_actor_options={"num_cpus": 1})  
@serve.ingress  # exposes ASGI-compatible handlers  
class Scorer:  
    async def __call__(self, request: Request):  
        body = await request.json()  
        x = float(body.get("x", 0))  
        # pretend model math  
        return {"score": float(np.tanh(x))}  

 app = Scorer.bind()

定义一次deployment,Serve就会在压力上升时启动多个副本,把它们分配到可用的节点/GPU上,并做好流量路由。你的延迟SLO会指导选择的自动扩展策略。

Celery的大规模扇出和弦:


from celery import Celery, group, chord  

app = Celery(  
    "proj",  
    broker="redis://localhost/0",  
    backend="redis://localhost/1",  
)  

@app.task  
def score(n: int) -> int:  
    # CPU-light mock; replace with real work  
    return n * n  

@app.task  
def summarize(results):  
    return {"count": len(results), "sum": sum(results)}  

def run_batch(ns):  
    # fan-out -> fan-in  
    jobs = group(score.s(n) for n in ns)  
    result = chord(jobs)(summarize.s())  
     return result.get(timeout=600)

每个worker进程从队列拉取任务,

--concurrency

控制本地并行度。groups和chords让大批量处理变得可理解,不需要自己实现归约器。

GPU资源感知

Serve理解资源。如果deployment申请

num_gpus=1

num_cpus=0.5

,Ray会精确调度副本到对应硬件。实际效果是你可以高密度打包GPU节点,保持高利用率而不需要手动管理设备ID。

Celery是资源无关的。这是优势也是负担。你可以跑GPU任务,但需要自己管理——每设备队列、路由键、精心规划容量避免超订。

GPU扩展场景下,两者的运维复杂度差异巨大。Ray Serve基本是开箱即用,Celery需要大量定制化工作。

真实场景案例

Celery的运维优势很明显:worker pool管理简单直接,重试和退避机制稳定,扇出扇入不需要外部orchestrator。但broker调优很关键(visibility timeout、acks-late、持久性配置),结果backend容易膨胀需要及时清理,崩溃时的重复执行问题需要精确的ack处理。

Serve的运维体验更现代:原生HTTP/gRPC入口减少中间件,副本自动扩展基于实际请求压力,backpressure在deployment边界可见便于延迟分析。代价是你要掌握整个Ray runtime——集群生命周期、可观测性、调度机制都有学习成本。对纯离线批处理来说可能过重。

下面介绍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夜间(空闲)特征提取,3000万记录因为简单Celery胜出。3000万ID推到Redis队列,200个worker跑spot实例,chord聚合计数。吞吐量线性扩展,失败通过重试和幂等任务控制。

文本embedding API,p99要求150ms以内Serve胜出。单deployment每副本申请

num_gpus=1

。负载上升时Serve添加副本并分配到GPU节点。延迟稳定因为请求队列从不积压超过每副本几个in-flight请求。

通用Web应用有突发重任务两者并用。FastAPI/Serve处理同步endpoints,重计算任务(PDF渲染、数据压缩)交给Celery,这样交互路径不会阻塞。你可以混用他们两个

总结

技术选型没有银弹,关键在于理解工作负载的本质特征。Ray Serve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化思维——自动扩展副本、资源感知调度、背压控制,这些特性让它在低延迟、高并发的GPU推理场景中表现出色。而Celery的任务队列模型经过多年验证,在大规模批处理和结果聚合方面几乎无可替代。

选择的关键在于识别瓶颈所在。如果你的应用需要严格的延迟SLA和动态扩展能力特别是涉及GPU资源调度时,Ray Serve的现代化架构会让运维变得轻松。如果你面对的是海量离线数据处理需要可靠的扇出扇入机制,Celery的成熟生态和简单直接的并发模型更适合。

在实际项目中,两者并非互斥选择。许多团队采用混合架构:用Ray Serve处理用户交互路径上的实时推理,用Celery处理后台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任务。这种组合既保证了前端响应性能,又充分利用了后端批处理的资源效率。

https://avoid.overfit.cn/post/bd6296f2d7eb4ca69af3bc9b00914594

相关实践学习
在云上部署ChatGLM2-6B大模型(GPU版)
ChatGLM2-6B是由智谱AI及清华KEG实验室于2023年6月发布的中英双语对话开源大模型。通过本实验,可以学习如何配置AIGC开发环境,如何部署ChatGLM2-6B大模型。
目录
相关文章
|
1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算法
量子机器学习入门:三种数据编码方法对比与应用
在量子机器学习中,数据编码方式决定了量子模型如何理解和处理信息。本文详解角度编码、振幅编码与基础编码三种方法,分析其原理、实现及适用场景,帮助读者选择最适合的编码策略,提升量子模型性能。
107 8
|
19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监控
LangGraph实战:从零构建智能交易机器人,让多个AI智能体像投资团队一样协作
如今的量化交易已远超传统技术指标,迈向多智能体协作的新时代。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 **LangGraph** 构建的多智能体交易系统,模拟真实投资机构的运作流程:数据分析师收集市场情报,研究员展开多空辩论,交易员制定策略,风险团队多角度评估,最终由投资组合经理做出决策。系统具备记忆学习能力,通过每次交易积累经验,持续优化决策质量。
122 8
LangGraph实战:从零构建智能交易机器人,让多个AI智能体像投资团队一样协作
|
1月前
|
存储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Lazada 如何用实时计算 Flink + Hologres 构建实时商品选品平台
本文整理自 Lazada Group EVP 及供应链技术负责人陈立群在 Flink Forward Asia 2025 新加坡实时分析专场的分享。作为东南亚领先的电商平台,Lazada 面临在六国管理数十亿商品 SKU 的挑战。为实现毫秒级数据驱动决策,Lazada 基于阿里云实时计算 Flink 和 Hologres 打造端到端实时商品选品平台,支撑日常运营与大促期间分钟级响应。本文深入解析该平台如何通过流式处理与实时分析技术重构电商数据架构,实现从“事后分析”到“事中调控”的跃迁。
280 55
Lazada 如何用实时计算 Flink + Hologres 构建实时商品选品平台
|
27天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前端开发
支付宝 AI 出行助手高效研发指南:4 人团队的架构迁移与提效实战
支付宝「AI 出行助手」是一款集成公交、地铁、火车票、机票、打车等多项功能的智能出行产品。
282 21
支付宝 AI 出行助手高效研发指南:4 人团队的架构迁移与提效实战
|
1月前
|
存储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Fluss:重新定义实时数据分析与 AI 时代的流式存储
Apache Fluss(孵化中)是新一代流式存储系统,旨在解决传统架构中数据重复复制、高成本与复杂性等问题。它基于 Apache Arrow 构建,支持列式存储、实时更新与高效查询,融合流处理与湖仓架构优势,适用于实时分析、AI 与多模态数据场景。Fluss 提供统一读写、冷热分层与开放生态,已在阿里巴巴大规模落地,助力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实时数据处理。
230 25
|
27天前
|
人工智能 Kubernetes 监控
初探:从0开始的AI-Agent开发踩坑实录
本文主要阐述作者通过亲身实践,探索利用AI Agent实现开源应用Helm Chart自动化生成的实践历程。
310 17
初探:从0开始的AI-Agent开发踩坑实录
存储 人工智能 Serverless
251 35
|
2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Serverless
函数计算进化之路:AI 应用运行时的状态剖析
AI应用正从“请求-响应”迈向“对话式智能体”,推动Serverless架构向“会话原生”演进。阿里云函数计算引领云上 AI 应用 Serverless 运行时技术创新,实现性能、隔离与成本平衡,开启Serverless AI新范式。
|
28天前
|
存储 测试技术 开发者
NVFP4量化技术深度解析:4位精度下实现2.3倍推理加速
本文深入解析NVIDIA推出的NVFP4量化技术,探讨其在Blackwell GPU架构下的性能优势。通过对比主流4位量化方法,分析NVFP4在精度、内存和推理吞吐量方面的表现,结合LLM-Compressor与vLLM框架展示量化与部署实践,验证其在消费级与企业级应用中的高效性与实用性。
170 15
NVFP4量化技术深度解析:4位精度下实现2.3倍推理加速
|
27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安全
多智能体协作为什么这么难:系统频繁失败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思路
在AI智能体架构设计中,单智能体与多智能体路径之争愈演愈烈。实践表明,多智能体系统虽看似强大,却因协调复杂、容错差、信息丢失等问题而表现脆弱。相比之下,具备完整上下文的单智能体在一致性、稳定性与可维护性上更具优势。本文深入分析多智能体系统的失败案例与技术局限,提出优先发展高性能单智能体、聚焦上下文工程的实践路径,为AI系统设计提供清晰方向。
103 4
多智能体协作为什么这么难:系统频繁失败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