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制造企业都有这个困扰:
- 做了十几批订单,毛利怎么核都对不上;
- 同一个产品,报出来的成本前后差了好几块钱。
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只能估,不能算。
表面看,是财务出不了准数,深层看,是整个企业的“产、供、销、财、人”流程出了问题。
这一篇,我们就来聊清楚: 为什么生产成本总算不准?根子在哪?又该怎么破?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生产管理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
一、生产成本核算为啥总不准?六大场景说清楚
1. 产品端:一单一变,BOM永远落后
很多企业是“项目式”生产,客户定制多,方案经常改。 但设计改了,BOM没同步更新,工艺变了,材料没重新录入。
甚至还有“边干边改”的情况,样品都出去了,BOM还在初版状态。
结果到了核算那一刻,拿着的是错的材料清单,怎么可能算得准?
2. 采购端:价格不清、合同不落地
物料采购常常是:先急着要货、后面再补价。
有的物料是临时采购,价格用口头报;有的供货周期太短,来不及谈合同;更别提价格波动频繁,一次订单能分出三种单价。
这样一来,财务核算用的价格不是旧的就是错的,有时候产品交付都结束了,价格还没定下来。
3. 生产端:现场一乱,数据全断
实际用料和计划用量常常“两张皮”。
现场领料超了没人登记,换料了没人记录,返修重做也没回填数据;报工时间不准、工序报漏,人工工时全靠猜。
更麻烦的是,涉及委外的部分,谁干的、做了多少、多少钱,没工单、没记录、没结算——成本这块就彻底空白了。
4. 仓储物流端:收发不清,差异没人查
材料到了仓库没及时入账,出库后没人登记,物料账上有、现场找不到。
盘点经常盘亏盘盈,查不出原因;有的半成品返库混进原料,有的物流发错客户还得重做。
5. 人工成本端:人干了,账没记
产线人员多、排班乱、调整频繁,有时上午在A线、下午又调去B线,但工时记录只报了一次。
有的企业压根没细化人工成本,工资统一算到车间,没人按工单、按产品去分。
工时不清、人工没归集,做完了也只能“按比例分摊”,这个时候,产品利润还能准吗?
6. 费用端:花的钱没归口,全摊成杂项
项目中很多费用和成本高度相关,比如模具费、能耗费、运费、质检返修费,但经常被混在“管理费用”里统一报销。
一问才知道:费用没有按工单归集,报销单也没要求标注产品编号或工序。
这样一来,虽然钱花出去了,但落不到产品上,成本自然就“失真”。
总结一句话:这些问题单看都不大,但放在一起,就是企业生产成本算不准的系统性风险。
二、生产成本核算要想算得准,ERP系统该怎么配合做?
科学的生产成本核算,首先得业务逻辑清晰,其次是系统支撑得上。
ERP系统已经具备从技术、计划、采购、生产、委外、库存到财务的全链条功能,完全能把“成本怎么算清楚”这件事真正落地。
1. BOM必须维护到位:从结构到工艺都得全
生产成本的起点就是BOM和工艺路线,材料结构要清楚、工艺流程要可追。 没有一个准确、动态维护的BOM,后面所有成本都只是猜。
ERP系统怎么做?
在【技术管理】模块中,建立完整的多级BOM和工艺路线:
- 拆解到最小物料颗粒度,明确编号、单位、损耗比例;
- 同步版本迭代,每次设计变更都能带出新版本;
- 工艺路线中配置工序、标准工时、是否委外,加上BOM,形成“物+工”双表结构,为工单核算打底。
2. 生产工单管理要细化:每一单就是一笔成本账
生产工单是成本归集的基本单位,要知道“谁、干了什么、用了什么、花了多久”。
ERP系统怎么做?
在【生产管理】模块中,把工单和成本拉通:
- 工单绑定产品、BOM、工艺路线;
- 【报工管理】记录每道工序的完工数量、工时、报废返工;
- 【委外管理】把外协流程也挂在工单上,物料发出与费用支出都能对账。
做到这一步,才真正具备“材料、人工、外协费用”三项成本归集能力。
3. 采购环节数据要可追:物料用多少,多少钱必须一一对应
不光要知道花多少钱,还要知道是哪个批次、哪张订单、哪个产品用了这批料。
ERP系统怎么做?
用好【采购管理】模块:
- 从采购申请到采购订单全过程带价格、数量、交期,提前锁定预算;
- 入库时记录物料批次、单价,与采购单据一一对应;
- 入库后这批料被哪张工单领走,形成采购→入库→领料→成本的闭环追踪链。
这就是“用多少料、多少钱、用到哪一单”的数据基础。
4. 生产成本归集要自动化:材料+人工+制造费用自动跑起来
材料、人工、制造费用,要能自动分摊归集到产品、工单、订单上,形成结构化成本。
ERP系统怎么做?
系统内部打通三个数据来源:
- 【库存管理】:出入库数据+物料价格,系统自动分摊材料成本;
- 【报工管理】:根据工时、工序、人员信息,计算人工成本;
- 【财务管理】:制造费用设置分摊规则,按工时或产量自动分摊至工单。
这样每月底系统能直接跑出标准成本 vs 实际成本对比,偏差在哪一块,一目了然。
5. 成本报表要能拆解:不是一张总表,而是颗粒清单
光知道产品成本是153.2元没意义,要能拆出来: 材料花了多少?人工哪道工序偏多?哪个批次采购价格高?
ERP系统怎么做? 用好【经营看板】和【成本分析报表】:
- 可视化展示产品成本构成结构;
- 支持从产品 → 工单 → 材料 → 工序 → 费用追溯;
- 异常工单预警,偏差超标自动提醒。
这样才能做到:不是算成本,而是用成本发现问题、指导经营。
总结一句话: ERP不是替财务做账本,而是让生产过程本身变成一套可计算、可拆解、可控制的逻辑链条。
三、写在最后:
真正科学的生产成本核算,靠的是三件事:
- 流程跑得通:不是每个模块单独跑,而是从技术到计划、采购到生产、委外到财务,全链条协同;
- 数据录得实:每一张工单、每一笔用料、每一次报工都要有记录、有依据;
- 口径定得清:标准BOM、工艺路线、分摊逻辑都要事先定好,才能对差异、做分析。
一句话:能不能赚到钱,不靠猜,更不靠感觉,而是靠你有没有把成本算清楚。
哪怕不是一开始就做到极致精准,企业也要朝着“算得清、看得懂、改得动”这条路,慢慢走下去。
因为成本一旦能精算,利润空间才能真正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