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AI Alibaba Graph:多智能体框架实践

简介: Spring AI Alibaba 是一个面向 Java 开发者的开源人工智能框架,旨在简化 AI 应用开发。本文重点介绍其 Graph 组件,用于解决工作流与多智能体协作问题。Graph 组件通过声明式编程接口,提供统一的上下文管理、消息记忆、人工确认节点等功能,支持复杂 AI 应用的构建。

一、Spring AI Alibaba 简介

Spring AI Alibaba 是一个开源项目,面向 Java 开发者提供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框架。本文主要介绍 Graph 组件,该组件用于解决工作流与多位 Agent 的问题,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 Graph 组件的工作机制及基本原理;二是通过三个示例进行讲解。

我们将从一个简单的 Spring AI Alibaba 示例开始说明。实际上,使用该框架开发 Java 智能体(Agent)应用或 AI 应用的过程较为简便。由于其基于 Spring 生态体系,无论是新建一个专用于智能体的 Spring AI 项目,还是在已有 Spring Boot 或 Spring Cloud 项目中集成,操作方式均保持一致。开发者只需引入相关依赖包,并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文件中配置 OpenAI 或通义千问的 API 密钥,即可完成基础环境设置。

最后一步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即对 ChatClient 抽象类的调用。若采用 Spring AI 开发的应用,注入 ChatClient 实例是区别于传统 Spring Boot 应用的关键所在。ChatClient 在 Spring AI 框架中作为单智能体的核心抽象接口,可视为 Single Agent 的基础组件。尽管此处未展示其完整定义过程,但其内部通常包含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可用工具集的注入、以及针对私域数据所构建的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模块等内容。当调用 ChatClientcall 方法或流式调用方法时,整个过程即相当于该智能体执行任务的过程,包括私域数据检索、工具调用等关键环节均已启动运行。这正是 Spring AI 提供的基础能力之一。

二、ChatClient 的能力与限制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业务场景下的 AI 应用,应是可以满足需求的。例如,仅需实现聊天机器人(Chatbot)或多轮对话功能,均可借助 ChatClient 完成。此外,文生图、文生语音等功能也可通过该接口实现。这也是 Spring AI Alibaba 框架的一项优势所在,即支持模型服务的灵活切换。借助接口与实现分离的设计理念,开发者可在不修改上层代码的前提下,自由切换底层模型服务,如 OpenAI、通义千问等。

聊天记忆管理、工具声明与注入、以及 RAG 功能也均可实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即门店视频或图像分析。例如判断食品瓶盖是否闭合、水龙头是否关闭等。此类任务可通过调用 ChatClient 接口,将多模态输入传递给大模型,从而获得分析结果,完成目标识别。

综上所述,ChatClient 可有效应对典型的具体应用场景。其所依托的基本架构核心在于与模型的交互过程。在此过程中,开发者可为其提供私域数据(通过 Retriever 模块)及所需的工具集合,由智能体驱动整个流程。然而,模型在何时调用何种工具、如何检索私域数据等决策过程均由模型自主完成,开发者无法直接干预。

为何难以介入?这主要受限于 ChatClient 的设计机制。虽然开发者可向其注入各类工具及检索模块,但在发起调用后,具体的执行路径、角色切换时机等均由模型自主决定,开发者无法在中间环节进行人工确认或干预。例如,在某个图像识别任务中,开发者可能希望对模型生成的参数进行验证,但由于流程封闭性,这一操作无法实现。因此,亟需一种更为灵活的框架结构,以支持开发者在流程中插入自定义逻辑或确认节点。

上述讨论揭示了 ChatClient 在设计层面存在的局限性,也反映出单智能体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不足。理论上,若模型具备足够强大的推理与决策能力,且任务交互逻辑简单,则当前架构足以应对大多数 AI 应用场景。然而,现实情况是模型能力仍存在一定限制。例如,若为单一智能体配置过多工具,可能导致模型在选择工具时效果下降;又如,处理复杂问题时需多次交互,消息上下文长度随之增加,进而导致 Token 消耗量显著上升。

此外,在某些特定业务场景中,还需引入领域专用组件辅助解决问题,例如科学计算、图像生成、代码编写等。这些任务若完全交由单个智能体完成,其实现难度较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业界提出了两种主流方案:Workflow(工作流)与 Multi-Agent(多智能体)。接下来将结合 Spring AI Alibaba 的实现方式,分别探讨这两种模式的应用实践。

三、Workflow 示例解析

首先介绍 Workflow 中的一种典型模式——链式结构。该模式适用于无法一次性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将流程拆分为多个节点,前一节点输出作为下一节点输入,各节点由不同的系统提示词驱动,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此类工作流结构具有预定义特性,流程走向及分支判断标准均为固定设定。

另一种工作流模式则允许根据条件动态选择后续节点,尽管选项数量及判断逻辑仍为预设。上述两类工作流能否通过 Spring AI Alibaba 框架实现?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使用 ChatClient 即可实现链式或路由型工作流。代码实现简洁明了:链式结构中,每个节点对应一个系统提示词,依次调用模型并传递输入;路由结构则依据预设规则进行路径选择。

然而,随着业务复杂度提升,工作流设计可能变得异常繁琐,代码编排方式难以有效支撑复杂逻辑。对此,当前开源社区及商业平台已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例如,开源项目 Dify 及阿里云百炼 AI 平台支持低代码可视化流程编排。用户可在画布上拖拽组件,直观构建业务流程,并实现快速部署。该方式优势在于“所见即所得”,降低学习门槛,提高开发效率。

当然,此类平台亦存在局限性。例如,功能扩展受限于平台提供的组件库,灵活性较低;同时,与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也可能面临一定挑战。

四、Multi-Agent 示例解析

关于 Multi-Agent 模式,目前主流实现方式多样,其核心理念在于任务分解与协作。即将复杂任务拆解为若干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由独立智能体负责,多个智能体之间按照既定策略协同工作,最终完成整体目标。例如 Voltage 架构即为代表性模式之一,其通过预定义协作机制,实现高效的任务分配与执行。

因时间有限,本文不对 Multi-Agent 的具体实现细节展开详述,读者可参考网络资料进一步了解。目前已有多种开源框架支持 Multi-Agent 开发,本文仅列举部分代表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示架构图系由 GPT 生成,旨在说明 Multi-Agent 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有效性,并凸显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本节回顾了从单智能体到工作流再到多智能体的典型开发模式,为后续 Graph 组件的介绍奠定基础。

五、Graph 示例演示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 Spring AI Alibaba 中的 Graph 组件。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示例来展示该组件所能实现的功能。第一个示例是基于工作流构建的一个客户评价处理系统。该系统的业务场景如下:某厂商销售商品后,用户可通过系统提交反馈评价,系统需对这些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简要概括,该系统的目标是对用户评价进行分类处理。首先将评价划分为正面与负面两类。对于正面评价,直接存入数据库并结束流程;而对于负面评价,则进一步细分为质量、售后、运输等类别,并根据分类结果分别入库处理。

通过对该示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作流应用场景。数据流入后,流转路径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尝试以图形方式展示该工作流的结构:即根据评价结果决定流程走向——正向评价进入存储节点并终止流程;负向评价则继续分类处理,随后入库。

值得一提的是,本示例是通过画布绘制完成的。如果听众曾使用过类似 Dify 开源平台或百炼平台,应该对此类操作较为熟悉。我们在绘制过程中添加了若干节点,这些节点均为框架内预设的可用功能模块。无论构建何种复杂的工作流,均只能使用平台提供的预定义节点进行绘制。

例如,在本示例中,“问题分类”功能在 Spring AI Alibaba 框架中对应一个名为 QuestionClassifier 的节点。该节点内部封装了分类逻辑,开发者在使用时只需构建新节点,指定输入来源(如用户问题),并设定分类类型即可。

除问题分类节点外,Dify 及百炼平台上所见的各类节点,在框架中均有对应的预制节点,可用于简化开发过程。因此,基于这些预定义节点,开发者可以较为便捷地绘制出所需的工作流图谱。

此外,值得强调的是“条件边”(Conditional Edge)的概念。所谓条件边,是指从某个节点出发,依据特定条件决定流向哪一个后续节点。例如,若评价为 positive,则进入正面评价处理节点;若为 negative,则进入负面评价处理节点。这种机制构成了 Graph 工作流开发的基本形式。开发者只需编写少量代码即可实现完整的流程控制,无需额外操作。

同时,开发者也可将代码实现的工作流导出为可视化图表。例如,可导出为 PlantUML 或 Mermaid 等描述语言格式,随后将其粘贴至可视化展示界面,即可呈现完整的工作流结构图。

六、ReAct Agent 示例

第二个示例是一个 ReAct Agent 的实现案例。ReAct Agent 是一种经典的智能体架构模式,其基本原理结合推理(Reasoning)与行动(Action)两个关键环节。我们首先绘制其架构图,其主要包括两个节点:Agent 节点用于与大模型进行交互,Tool 节点则挂载一个或多个工具模块。整个工作流程基于用户的输入,在 Agent 节点与 Tool 节点之间循环运行,每次循环后设置检查点,用于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

该示例的功能是实现天气预报查询。虽然此场景并不能充分体现 ReAct Agent 架构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演示用例仍然具有代表性。为了体现多轮查询效果,例如用户提出“帮我查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天气”,系统需要对每个城市调用一次工具接口。待三次查询完成后,模型整合结果并在检查点处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从而终止流程。

七、OpenMenus Multi-Agent 示例

第三个示例是一个典型的 Multi-Agent 实现案例。OpenMenus 是一个开源项目,其架构设计体现了 Multi-Agent 模式的典型特征。在未引入 Graph 模块之前,我们曾提供了一个 Java 版本的实现方案,当时并未采用任何工作流或 Graph 模式进行开发,而是基于已有的 Spring AI Alibaba 代码手动编写逻辑。尽管这种方式可以实现 OpenMenus 功能,但如果未来出现另一个 Multi-Agent 的需求,几乎无法复用现有代码。

而在引入 Graph 抽象机制后,我们得以基于 Graph 模块重构 OpenMenus,并将其拓展至其他 Multi-Agent 场景中,显著提升了代码的可复用性与扩展性。

OpenMenus 在 Graph 模块下的实现架构如下:首先是 Planning Agent,其本身是一个嵌套结构,本质上属于 ReAct Agent,展开后可见其挂载了一个用于任务规划的工具模块。Planner Agent 主要负责任务规划,规划完成后交由 Controller Agent 进行监督执行。Controller Agent 不执行具体任务,而是将任务分发给 Executor Agent 执行。Executor Agent 同样为 ReAct 架构,其内部挂载了多个实用工具,包括浏览器操作、本地文件操作、脚本执行等功能模块。

由于 ReAct Agent 已被内置于框架中,开发者在实现这三个节点时仅需实例化即可。查看完整代码后可以发现,整个规划与执行结构的实现仅需数行代码即可完成。其中,Supermarket Agent(监督节点)需自行编写,其余节点均可通过框架自动处理。

我们声明了三个节点,并组织其之间的流转关系。一旦结构定义完成,即可通过 PlantUML 导出其可视化表示,便于后续维护与展示。

八、设计理念与优势总结

Graph 模块的优势在于其对 Workflow 与 Multi-Agent 模式的统一抽象能力。接下来我们进一步阐述其设计理念及其所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市面上存在多种支持 Multi-Agent 开发的开源框架,总体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为面向流程的框架,如 LongGraph,要求开发者显式声明流程中的节点及其关联关系;
  • 另一类为面向结果的框架,如 AutoGPT,不强制要求节点关系的显式定义,仅需部署多个 Agent 即可。

Spring AI Alibaba Graph 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 LongGraph 的理念,其 API 接口设计亦高度相似,但在应用层面及内核实现方面进行了优化。

Graph 框架解决了以下关键问题:

  • 提供声明式编程接口;
  • 统一上下文管理机制;
  • 支持消息记忆与持久化;
  • 支持人工确认节点;
  • 支持流式输出;
  • 支持并行节点与嵌套结构。

上述特性使其成为构建复杂 AI 应用的理想选择。

九、未来展望

未来,我们将推出低代码平台并与百炼平台深度合作,以支持流程的可视化编排与工程导出。用户可通过拖拽方式构建 AI 流程,并一键导出完整的 Spring AI Alibaba 工程,便于在本地进行调试与部署。

目录
打赏
0
5
2
0
3031
分享
相关文章
超越Prompt Engineering:揭秘高并发AI系统的上下文工程实践
本文系统解析AI工程范式从Prompt Engineering到Context Engineering的演进路径,深入探讨RAG、向量数据库、上下文压缩等关键技术,并结合LangGraph与智能体系统架构,助力开发者构建高可靠AI应用。
65 1
阿里云 AI 搜索 DeepSearch 技术实践
阿里云 OpenSearch LLM 版已完成从 RAG 1.0 到 RAG 2.0 的重大升级,本文重点介绍最新技术的成果——DeepSearch(深度搜索)。
535 45
拥抱AI原生!8月29日深圳,企业实践工作坊火热报名中
阿里云诚挚邀请您参加【AI原生,智构未来——AI原生架构与企业实践】工作坊,8月29日13:30于深圳·LandMarkCoffee 蓝马咖啡(南山区科技园桑达科技大厦1楼)从开发范式到工程化实践,全链路解析AI原生架构奥秘,与AI先行者共探增长新机遇。立即报名:https://hd.aliyun.com/form/6638
223 16
拥抱AI原生!8月29日深圳,企业实践工作坊火热报名中
构建能源领域的AI专家:一个多智能体框架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介绍了作者团队在能源领域构建多智能体(Multi-Agent)框架的实践经验。面对单智能体处理复杂任务时因“注意力发散”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团队设计了一套集“规划-调度-执行-汇总”于一体的多智能体协作系统。
209 16
进阶版|企业级 AI Agent 的构建实践
我们将构建 AI 应用扩展到了运行时和可观测,并尝试将 Agent、LLM、MCP 服务这几者之间如何有机协作尽量清晰化,未来还会扩展到Memory、LiteMQ 等更完整的技术栈,旨在帮助大家厘清完整的企业级 AI 应用构建的最佳实践。
AI驱动前端重构:10天完成3000+行复杂组件的跨端复用实践
本文分享了我们团队一次极具代表性的实践:面对一个代码量超3000行、包含数十个平台适配分支的“规格面板”核心组件,我们引入AI开发工具 Cursor 结合 Claude 模型,成功在10天内完成了向ICE架构的全面重构,实现了跨端复用。
AI驱动前端重构:10天完成3000+行复杂组件的跨端复用实践
AI Agent 运行时相比传统应用有什么不同:百家企业 AI 实践观察(二)
本文深入探讨了AI Agent运行时的核心挑战及解决方案,分析了AI Agent从理论走向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动态推理、资源成本与安全风险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阿里云函数计算FC如何作为AI Agent运行时及沙箱环境(Sandbox),有效应对脉冲式计算需求、突发性负载、数据隔离与会话亲和性等挑战。同时,文章结合典型场景,展示了函数计算FC在编码式与流程式AI Agent构建中的优势,涵盖Chat AI Agent、营销素材组装、仿真训练等应用,为AI Agent的高效、安全运行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路径。
149 2
Python构建MCP服务器:从工具封装到AI集成的全流程实践
MCP协议为AI提供标准化工具调用接口,助力模型高效操作现实世界。
110 0
从数据工程师到AI工程师,我的阿里云ODPS应用实践
阿里云DataWorks提供完善的智能计算与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通过Object Table与MaxFrame实现非结构化数据高效治理,结合OSS与AI模型,助力电商、媒体等行业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升级。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

登录插画

登录以查看您的控制台资源

管理云资源
状态一览
快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