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双重痛点:应用开发效率与数据价值挖掘的博弈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两大核心挑战:如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构建数字化应用,以及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决策价值。传统开发模式中,业务部门需经历需求提交、IT排期、代码开发、测试上线等漫长流程,耗时数月的交付周期难以匹配市场变化;而数据孤岛的存在,又导致了专业BI工具的使用门槛居高不下。
低代码平台与BI工具的融合成为破局关键。钉钉低代码平台宜搭与瓴羊QuickBI的深度联动,正重新定义企业数字化生产力:前端业务系统敏捷构建+后端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的双引擎模式,让企业既能以“小时级”速度搭建应用,又能通过专业级报表深挖数据金矿。
二、宜搭+QuickBI:1+1>2的联合解决方案
1、数据收集与分析无缝对接,无需额外加工处理
账号权限管控 宜搭打通QuickBI账号体系,无需用户维护两套账户系统 |
数据自动同步 宜搭应用自动同步表单数据至对应的高级数据工作台 |
2、一站式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实时决策需求
交互式分析 报表在线分析能力,如上卷下钻分析、跨表联动分析等 |
数据实时查询 亿级数据亚秒级查询,复杂报表秒级展示 |
数据集建模 数据集支持多表关联、字段加工、手写sql等高端用法 |
自主取数 支持下载百万级大批量数据(excel/csv) |
组件更加丰富美观 仪表盘支持几十余种组件,支持自定义调整样式 |
丰富的数据源种类 支持几十余种不同的数据源连接 |
三、专属宜搭BI版使用说明
(一)高级数据账号管理
当组织开启专属宜搭BI版后,在“账号授权管理”界面会新增“高级数据账号”页签,平台管理员可以在此界面对高级数据账号进行授权/冻结。
(二)进入高级数据工作台
当组织的版本为专属宜搭BI版时,进入应用的设计态可以看到“高级数据工作台”页签。
注意此处有2项前提条件:
① 该组织的专属宜搭需开启专属存储,此处特指专属数据库,如下图:
② 创建应用时需选择开启专属存储,并勾选应用专属物理列;生产环境时建议为QuickBI配置独立的数据分析专用数据库。
当满足所有前提条件时,点击“高级数据工作台”页签,系统会跳转至高级数据工作台界面。
(三)高级数据工作台的使用
1、创建数据源,高级数据工作台支持更多种类的数据源使用
点击菜单栏的“数据源”,跳转至数据源配置界面,系统会为用户内置当前宜搭应用的数据源,包括当前应用下的表单和流程表单,同时支持其他 40 余种数据源的配置,用户可按需自行选择。
具体用法可以参考:https://qbi.data.aliwork.com/docs/topics/t2456893
2、创建数据集,高级数据工作台支持更多表间的关联操作
点击“数据集”->“新建数据集”,用户可以选择数据源及与之关联的多张表,对其字段和关联关系进行配置,同时也支持使用SQL形式来增加计算字段。
具体用法可以参考:https://qbi.data.aliwork.com/docs/topics/t2280523
3、数据消费,高级数据工作台支持更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查询能力
点击“仪表板”,即可跳转至搭建报表页面。高级数据工作台拥有更丰富的报表样式和组件类型,支持更加多样化的报表面板设计方式。
具体操作可参考:https://qbi.data.aliwork.com/docs/topics/t2280525
4、报表嵌入,在宜搭应用内完成数据访问
编辑完成的报表点击“保存并发布”后,返回“仪表板”操作页面;点击“分享”—>选择“公开链接”获取长期链接后,可以将链接嵌入到宜搭自定义界面的 iframe 组件中。
在宜搭应用搭建界面选择“新建自定义界面”,拖入 iframe 组件后将链接填入并选择高度自适应,点击“保存”后即可在宜搭应用中看到高级数据报表。
数据门户、电子表格、自助取数部分的数据消费方式都与仪表盘大同小异,可参考附录。
(四)效果呈现,多组件数据联动、一键筛选
(五)帮助文档
QuickBI 数据源使用文档 https://qbi.data.aliwork.com/docs/topics/t2456893
QuickBI 数据集使用文档 https://qbi.data.aliwork.com/docs/topics/t2280523
QuickBI 数据分析使用文档 https://qbi.data.aliwork.com/docs/topics/t2280551
QuickBI 数据门户使用文档 https://qbi.data.aliwork.com/docs/topics/t2280585
四、结语:数字化转型的“黄金组合”
宜搭与QuickBI的协同,本质是 “业务民主化”与“数据平民化” 的双重革命。前者赋予一线员工快速响应业务变化的能力,后者让数据价值不再是技术团队的专属领域。在数字经济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这种组合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组织能力的进化——让企业真正成为“数据驱动、敏捷应变”的智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