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我们所说的AI模型训练到底在训练什么?

简介: 人工智能(AI)模型训练类似于厨师通过反复实践来掌握烹饪技巧。它通过大量数据输入,自动优化内部参数(如神经网络中的权重和偏置),以最小化预测误差或损失函数,使模型在面对新数据时更加准确。训练过程包括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反向传播和更新权重等步骤,最终生成权重文件保存模型参数,用于后续的应用和部署。理解生物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设计提供了灵感,后者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前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AI正在改变着世界。但当我们谈论AI模型训练时,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厨师,想要学会做一道完美的菜肴,你会不断地尝试不同的配料组合、火候控制以及烹饪时间,直到你能够稳定地做出美味佳肴。AI模型训练其实也类似——它就像是让机器通过反复实践和调整来掌握某种技能的过程。具体来说,AI模型训练是指通过大量数据的输入,机器学习算法会自动优化内部参数(如神经网络中的权重和偏置),以最小化预测误差或损失函数,从而使模型能够在面对新数据时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神奇过程背后的原理,了解AI是如何一步步“学会”理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

前置概念

在深入探讨AI模型训练的细节之前,理解一些基础的概念对于全面把握这一过程至关重要。我们将从生物神经网络开始,逐步过渡到人工神经网络,进而揭示AI模型训练的核心机制。

生物神经网络

image.png

人类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信息处理系统,由大约860亿至1000亿个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当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例如视觉、听觉或触觉,这种刺激会被转化为电信号,并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给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大脑内的神经中枢会综合分析接收到的各种信号,进行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然后发出指令让身体作出相应的反应。

每个神经元都可能与其他成千上万的神经元相连接,形成复杂的通信路径。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不仅限于电信号,还包括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的作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突触间隙扩散,影响下一个神经元的状态。神经元的数量及其之间的连接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比如,相较于其他动物,人类拥有更多数量的神经元以及更复杂的连接方式,这使得我们能够执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学习任务。

一个生物神经网络是由一组化学上相连或功能上相关的神经元组成。一个神经元可能与许多其他神经元相连,网络中的神经元和连接的总数可能很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称为突触,通常是从轴突到树突形成的,尽管树突和其他连接是可能的。除了电信号外,还有其他形式的信号,这些信号来自于神经递质的扩散。整体工作流程如下:

  1. 外部刺激通过神经末梢,转化为电信号,转导到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

  2. 无数神经元构成神经中枢

  3. 神经中枢综合各种信号,做出判断

  4. 人体根据神经中枢的指令,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

通过研究生物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科学家们受到了启发,创造了模拟大脑工作方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即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ANN试图模仿生物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使用数学模型来表示神经元及其连接权重,从而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学习与预测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ANN已经成为现代AI应用的基础之一,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连接方式的计算模型,主要用于处理和学习大量的数据,尤其是在模式识别、预测分析和分类任务中表现突出。它由大量互相连接的“神经元”(也称为节点)组成,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连接之间的“权重”来学习和优化模型,使其能根据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

一个典型的人工神经网络由多个层组成,每一层包含一定数量的神经元或节点。这些层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 输入层(Input Layer):这是神经网络的第一层,负责接收外界的数据。每个输入节点对应于特征空间中的一个维度,比如在图像识别任务中,每个像素值可能作为一个输入节点。

  • 隐藏层(Hidden Layers):位于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的一层或多层被称为隐藏层。它们是神经网络的核心部分,因为正是在这里发生了大部分的信息处理。每一层中的神经元都与前一层的所有神经元相连,并且每个连接都有一个关联的权重。隐藏层的数量和每层中神经元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求进行调整,以优化性能。

  • 输出层(Output Layer):这是神经网络的最后一层,它根据网络学习到的模式给出最终的结果。例如,在分类问题中,输出层可能会为每个类别提供一个概率分数;而在回归问题中,则直接输出连续值。

image.png

神经元的工作机制

image.png

在人工神经网络中,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小的计算单元,执行如下操作:

  1. 接收输入:来自上一层所有连接的信号作为当前神经元的输入。这些输入信号通常表示为:

    image.png

  2. 加权求和:每个输入信号乘以其对应的连接权重后相加,形成该神经元的总输入。公式可以表示为:

    image.png

  3. 激活函数:将总输入经过一个非线性变换,如Sigmoid、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Tanh等激活函数,使得模型能够捕捉数据中的复杂关系。这个步骤增加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例如,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时,输出可以表示为:

    image.png

  4. 产生输出:激活后的结果被发送到下一层神经元或者作为最终的输出。具体来说,神经元的输出可以表示为:

    image.png

上图的椭圆就代表一个神经元。它接受多个输入(x1,x2,x3...),产生一个输出(f),好比神经末梢感受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后产生电信号。其中最开始输入的 x1,x2,x3..就是特征,w1,w2,w3..就是权重,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

假如你正在开发一款应用程序,帮助用户根据特定的标准给餐厅里的菜品打分。在这个应用中,我们想要创建一个智能评分助手,它可以考虑多个因素(即特征)来决定一道菜的最终得分。这些因素可能包括:

image.png

对于不同的食客来说,上述每个因素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有些人非常看重食材的新鲜度,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烹饪技巧或者视觉上的享受。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权重(w1,w2,w3..)来反映每个因素在总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性。

除了权重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值为(b),即偏置

即使所有输入特征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比如一道菜使用了顶级食材、由大师级厨师精心烹制、味道完美且外观精美,但我们仍然希望保留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某些固定条件或偏好。这就是偏置(b)发挥作用的地方。

偏置(b)允许我们在没有任何输入特征的情况下也能够给出一个基础评分。它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一个“起始点”或者说是默认态度。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认为即便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也应该得到至少及格分数(比如说 5 分),那么我们就需要设置一个正的偏置值(b),确保即使当所有特征的影响都很小或接近零时,输出也不会低于这个最低标准。

另一个应用场景可能是为了反映普遍的社会共识或个人偏好。例如,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普遍倾向于给予甜点更高的评价,即使它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此时,我们可以适当提高与甜点相关的神经元中的偏置(b),使得这类菜品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评分。

此外,偏置(b)还有助于避免模型输出总是趋近于零的情况,特别是在激活函数如 ReLU (Rectified Linear Unit) 被应用后。因为 ReLU 会将所有负数输入转换成零,所以如果没有偏置的话,当加权求和结果为负时,输出就会直接变成零,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有了适当的偏置,即使输入信号较弱或不利,模型也能产生有意义的非零输出。

总之,权重允许我们根据不同用户的偏好调整各特征的重要性,而偏置则提供了一种机制来处理那些不受具体特征影响的基础评分需求,同时也保证了模型输出的合理性。

AI 模型训练的本质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 AI 模型中,当网络结构固定的情况下,权重偏置决定了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因此,训练过程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这些参数,使模型的预测更加准确。下面简要说明权重和偏置的修改过程,以及它们在训练中的作用。

1. 前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
输入数据会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前向传播,经过每一层的计算后,最终得出预测输出。这一过程类似于信息从输入层流向输出层的传递,每一步都涉及到对输入信号的加权求和、激活函数的应用等操作。例如,如果我们正在处理一张图片,那么这张图片的数据将作为输入,而最后的输出可能是识别出的物体类别。

2. 计算损失(Loss Function)
前向传播之后,网络根据模型的输出a和真实标签y来计算损失(误差)。损失函数是用来衡量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目标值之间差异的一种方法。它告诉我们模型当前的表现如何,并为后续调整提供方向指引。比如,在一个分类任务中,如果模型错误地将一只猫识别成了狗,损失函数将会给出较高的数值,表示这个预测有很大的偏差。

3.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为了改进模型,我们需要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即哪些地方的预测不够准确。反向传播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步骤。它需要将误差反向传递到网络的每一层,逐层计算每一层网络的误差。这个过程是通过链式法则(Chain Rule)实现的,允许我们计算每个参数对于总误差的影响程度。这就好比当我们发现最终的结果有误时,我们要追溯回源头,找出最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4. 更新权重和偏置(Gradient Descent)
一旦计算出了每个参数的梯度(即误差相对于该参数的变化率),就可以通过梯度下降算法来更新权重和偏置。梯度下降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损失函数的梯度指向某个方向,我们应该沿着相反的方向调整参数,以减小损失。具体来说,我们会根据梯度的大小和方向对权重进行微调,使得下一次前向传播产生的误差能够更小。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随着不断的学习,模型逐渐优化自己的参数,提高其性能。

5. 训练迭代(Epochs)
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会多次重复上述四个步骤,即进行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反向传播误差并更新权重和偏置。每一次完整的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过程称为一个“epoch”。通常,训练过程会经历多个 epoch,直到模型收敛到较低的损失值,或者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这是因为模型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数据中的模式,同时避免过拟合(即模型过于专注于训练集,而在新数据上表现不佳)。

训练结束以后会生成权重文件,权重文件是存储神经网络中所有权重和偏置值的文件。训练过程中的权重文件记录了模型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参数,这些权重和偏置决定了模型如何将输入数据映射到输出结果。具体作用:

  • 保存训练好的模型:训练结束后,所有的权重和偏置都已经更新并最优化。权重文件保存了这些参数,这样在后续使用模型时,我们可以加载这些权重文件,避免每次都重新训练模型。

  • 迁移学习:通过加载预训练模型的权重文件,我们可以在新的任务上继续训练(微调)。这样,预训练的模型就能利用已学到的特征,从而加快新任务的学习过程,尤其在数据较少时非常有效。

  • 模型部署:在实际应用中,模型通常需要部署到生产环境中。此时,权重文件被用于加载训练好的模型,并执行推理(Inference),进行预测任务。

总结

总结起来,AI模型训练是通过多轮迭代不断调整权重和偏置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该损失函数衡量了模型预测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目标不是简单地将误差趋近于零,而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表现良好,并且对未见过的数据具有优秀的泛化能力,避免过拟合。

相关文章
|
4月前
|
JSON 人工智能 数据格式
AI计算机视觉笔记二十六:YOLOV8自训练关键点检测
本文档详细记录了使用YOLOv8训练关键点检测模型的过程。首先通过清华源安装YOLOv8,并验证安装。接着通过示例权重文件与测试图片`bus.jpg`演示预测流程。为准备训练数据,文档介绍了如何使用`labelme`标注工具进行关键点标注,并提供了一个Python脚本`labelme2yolo.py`将标注结果从JSON格式转换为YOLO所需的TXT格式。随后,通过Jupyter Notebook可视化标注结果确保准确性。最后,文档展示了如何组织数据集目录结构,并提供了训练与测试代码示例,包括配置文件`smoke.yaml`及训练脚本`train.py`,帮助读者完成自定义模型的训练与评估。
|
1天前
|
人工智能 物联网
如何将Together AI上基于Qwen2-7B训练的模型部署到ModelScope平台
如何将Together AI上基于Qwen2-7B训练的模型部署到ModelScope平台
27 10
|
3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AI系统】感知量化训练 QAT
本文介绍感知量化训练(QAT)流程,旨在减少神经网络从FP32量化至INT8时的精度损失。通过在模型中插入伪量化节点(FakeQuant)模拟量化误差,并在训练中最小化这些误差,使模型适应量化环境。文章还探讨了伪量化节点的作用、正向与反向传播处理、TensorRT中的QAT模型高效推理,以及QAT与PTQ的对比,提供了实践技巧,如从良好校准的PTQ模型开始、采用余弦退火学习率计划等。
80 2
【AI系统】感知量化训练 QAT
|
3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AI系统】训练后量化与部署
本文详细介绍了训练后量化技术,涵盖动态和静态量化方法,旨在将模型权重和激活从浮点数转换为整数,以优化模型大小和推理速度。通过KL散度等校准方法和量化粒度控制,文章探讨了如何平衡模型精度与性能,同时提供了端侧量化推理部署的具体实现步骤和技术技巧。
45 1
【AI系统】训练后量化与部署
|
9天前
|
人工智能 智能硬件
SPAR:智谱 AI 推出自我博弈训练框架,基于生成者和完善者两个角色的互动,提升了执行准确度和自我完善能力
SPAR 是智谱团队推出的自我博弈训练框架,旨在提升大型语言模型在指令遵循方面的能力,通过生成者和完善者的互动以及树搜索技术优化模型响应。
21 0
SPAR:智谱 AI 推出自我博弈训练框架,基于生成者和完善者两个角色的互动,提升了执行准确度和自我完善能力
|
29天前
|
人工智能 PyTorch 测试技术
【AI系统】并行训练基本介绍
分布式训练通过将任务分配至多个节点,显著提升模型训练效率与精度。本文聚焦PyTorch2.0中的分布式训练技术,涵盖数据并行、模型并行及混合并行等策略,以及DDP、RPC等核心组件的应用,旨在帮助开发者针对不同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训练方式,实现高效的大模型训练。
62 8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AI系统】谷歌 TPU v2 训练芯片
2017年,谷歌推出TPU v2,专为神经网络训练设计,标志着从推理转向训练的重大转变。TPU v2引入多项创新,包括Vector Memory、Vector Unit、MXU及HBM内存,以应对训练中数据并行、计算复杂度高等挑战。其高效互联技术构建了TPU v2超级计算机,显著提升大规模模型训练的效率和性能。
52 0
|
3月前
|
Python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手把手教你从零开始构建并训练你的第一个强化学习智能体:深入浅出Agent项目实战,带你体验编程与AI结合的乐趣
【10月更文挑战第1天】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强化学习环境,演示了如何创建和训练智能体以完成特定任务。我们使用Python、OpenAI Gym和PyTorch搭建了一个基础的智能体,使其学会在CartPole-v1环境中保持杆子不倒。文中详细介绍了环境设置、神经网络构建及训练过程。此实战案例有助于理解智能体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训练方法,为更复杂应用奠定基础。首先需安装必要库: ```bash pip install gym torch ``` 接着定义环境并与之交互,实现智能体的训练。通过多个回合的试错学习,智能体逐步优化其策略。这一过程虽从基础做起,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起点。
251 4
手把手教你从零开始构建并训练你的第一个强化学习智能体:深入浅出Agent项目实战,带你体验编程与AI结合的乐趣
|
4月前
|
人工智能 开发工具 计算机视觉
AI计算机视觉笔记三十:yolov8_obb旋转框训练
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AUTODL环境搭建YOLOv8-obb的训练流程。首先创建虚拟环境并激活,然后通过指定清华源安装ultralytics库。接着下载YOLOv8源码,并使用指定命令开始训练,过程中可能会下载yolov8n.pt文件。训练完成后,可使用相应命令进行预测测试。
|
4月前
|
人工智能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AI计算机视觉笔记二十二:基于 LeNet5 的手写数字识别及训练
本文介绍了使用PyTorch复现LeNet5模型并检测手写数字的过程。通过搭建PyTorch环境、安装相关库和下载MNIST数据集,实现了模型训练与测试。训练过程涉及创建虚拟环境、安装PyTorch及依赖库、准备数据集,并编写训练代码。最终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0.986,满足预期要求。此项目为后续在RK3568平台上部署模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