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华代码,不是逆风,就是我疯
你们的点赞收藏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
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目录
一:断开连接的本质
通过上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三次握手”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让通信双方能够保存对端的信息,当信息这个数据量过大的时候,就要引用数据结构。
那么断开连接的本质就是把对端的信息从数据结构中进行删除,释放掉。
二:四次挥手
1:FIN
同样我们先认识一下TCP数据报包中,6个标志符中的FIN——结束报文段
单词为finish(结束)——>缩写为FIN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调用通过ServerSocket类调用close方法就会触发FIN,这里的FIN也是在内核中完成。
同样如果我们结束一个进程也会触发FIN【JavaEE】——TCP回显服务器(万字长文超详细)-CSDN博客
编辑
编辑
2:过程梳理
引入:与“三次握手”中“一定是客户端先主动”不同,“四次挥手”中服务器和客户端两者谁都可以先主动(分手像极了爱情~)这里我们用“客户端先主动”充当例子
(1)客户端发起FIN(结束报文段)
编辑
(2)服务器ACK应答并且也发起FIN(结束报文段)
编辑
(3)客户端ACK应答
编辑
3:能合二为一吗?
引入:在上述图解步骤下,服务器和客户端各自给对方发起FIN,并再给对方返回ACK,“四次挥手”后代表着通信双方“和平分手”。那么这里的②③步骤是否也能“合并”呢?
答案是:可以合并,但是不能100%的合并——“如合~”
如果②③两者发送的时间间隔很长,那么就不能合并
三:“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异同
1:相同点
都是需要有一端先发起SYN/FIN,然后对端在返回ACK
传输顺序:syn/ack/syn/ack fin/ack/fin/ack
2:不同点
三次握手中中间两次一定能够合并,四次挥手中中间来那个词不一定能够合并
三次握手中一定是客户端先主动,四次挥手中谁先主动都可以
四:TCP连接状态转换
引入:在TCP的连接中,数据结构会保存两端的信息,在这里面就有一个属性,叫做“状态”,操作系统可以根据状态的不同,决定应该对连接做什么
1:TCP状态转换图
编辑
铁铁们看到这个图脑壳都大了吧,俺也是,这里我们只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状态即可
2:LISTED
listed(译为:已登录的)表示:服务器这边已经建立好了ServerSocket,并且绑定好了端口号,随时准备接收客户端的连接
编辑
步骤一:我们先启动服务器(代码在之前TCP回显服务器那一篇文章,直接复制粘贴即可)
【JavaEE】——TCP回显服务器(万字长文超详细)-CSDN博客
编辑
步骤二:打开命令窗口,输入netstat -ano
编辑
步骤三:服务器加上限制条件,我们看9090这个在代码里选择连接的端口
编辑
3:ESTABLISHED状态
注:established(译为:已建立的)
表示:客户端和服务器已经建立完毕(三次握手完了)
步骤四:客户端和服务器连接进入ESTABLISHED
注:这里双方进入时间差极小,肉眼是看不出来先后顺序的,除非精确查看日志里的时间戳
编辑
4:CLOSE_WAIT(面试高频)
close_wait(译为:关闭等待)——谁被断开连接,谁进入close_wait状态
(1)过程梳理
看图客户端发起FIN断开连接(四次挥手),服务器收到后发送ACK应答报文后进入close_wait状态。
这个状态是比较难观察到的,因为服务器发送ACK和FIN的时间间隔极短,即关闭socket文件的时间极短,此时close_wait -> last_ack 状态的切换非常快。
(2)作用
阻塞等待客户端数据请求
注:如果发现服务器或者客户端出现大量的CLOSE_WAIT,意味着很可能是socket没有关闭,出bug了。
编辑
5:TIME_WAIT(面试高频)
谁主动断开连接,谁进入TIME_WAIT状态
(1)过程梳理
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ASK和FIN,客户端收到返回ASK应答后,进入TIME_WAIT状态
(2)作用
如果最后一个ACK丢包了,服务器迟迟收不到ACK,就会重传一个FIN,客户端收到后也会相应重传一个ACK。
而TIME_WAIT就为这个过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这个等待的时间不是无休止的等待(连机器都不会无限制的等待,更何况爱情呢~),最多2MSL(MSL是系统内核的配置项)
五:滑动窗口
引入: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次数据传输,所经历的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发一个数据就要等一个ack,这样的效率是不足以满足现在“信息爆炸”的现状的。
所以我们引出:批量传输这个概念
1:批量传输
顾名思义——先发一个数据,不等ack了,下一个数据接着发,连续发了好多个ack之后,使用同一份时间来等待ack
好处:减少了总的等待的时间内(下面这张图能非常形象的表现出来)
编辑
2:滑动窗口
编辑
3:ack丢包
看图——
编辑
1001的ack应答丢包了,但是2001这个ack没有丢包,主机A收到②这个ack后就知道主机B2001之前的数据都收到了,所以①号ack丢包问题不大,这种情况无需处理,对于TCP传输的可靠性没有影响。
4:数据丢包
编辑
(1)快速重传
注意点①
看上图,主机A发送的1001~2000这个数据丢包了,但是2001后面的数据还在发送,此时主机B就会对2001后面的数据,返回ack,多次强调下一个数据是1001,服务器收到三次这个ack之后,就知道1001~2000这个数据丢包了,就会重传(有点超时重传的感脚~)
注意点②
主机B收到1001~2000这个丢包的数据后,直接会跳到索要7001这个数据包了,而不是2001~。
这是因为TCP有一个接受缓冲区,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队列 编辑
(2)优点
上述重传的过程,整体效率非常高,做到了“针对性”的丢包重传,不必重新发送,这种重传叫做“快速重传”
(3)总结
①“确认应答”、“超时重传”、“滑动窗口”、“快速重传”这四种机制并不冲突,可以同时存在。
②短时间发送了很多数据,窗口才滑的起来
③判定丢包的标准是:连续有多个ack索要同一个数据;普通传输判定标准是:ack超时没有到达
六:流量控制
引入:上述滑动窗口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窗口越大,更多数据复用同一块时间,效率就更高,那么问题来了,窗口越大越好吗?显然不行
1:缓存区上限
数据到达接收方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冲区当中,等到一定的数量后,接受方在一次性拿(read)出来。
试想发送方如果一下子发送数据太快,导致接收方的缓冲区装不下了,就会导致丢包,这时在重传也没用了(因为已经返回ack了)
2:窗口动态变化
与其等待接收方缓存区满了,不如提前感知到,就减慢发送数据的速度,(下面有请我们的老朋友)
编辑
编辑
16位窗口大小,就能很好的动态控制窗口的大小,通过这个字段,来给发送方反馈发送速度,很明显这个字段对于发送方的报文中没有意义,只有ack报文中才有意义
注:这个16位并不是实际上的大小——在TCP报头中有一个参数叫做窗口扩展因子
实际窗口大小 = 16位窗口大小* 2^窗口扩展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