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SDK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过程。以下是Android SDK的关键发展历程:
起源和早期发展
- 2003年:Android最初是由Andy Rubin在美国加州创立的。
- 2005年:Google收购了成立仅22个月的Android公司,并开始开发基于Linux的通用平台。
- 2007年:Google公布了Android作为手机系统平台,早期由Google开发,后来由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继续开发。
Android SDK的推出
- 2008年:Android SDK随着Android操作系统的发布而推出,允许开发者创建Android应用程序。
- 开发语言:Android SDK采用Java语言,因此需要安装JDK(Java Development Kit)。
Android版本和SDK的更新
- 版本命名:Android的每个版本都用甜品来命名,例如Cupcake(纸杯蛋糕)、Donut(甜甜圈)等,直到后来的版本改为数字命名。
- 持续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Android不断推出新版本,每个版本都带来新的特性和改进。例如,从Android 1.0到最近的Android 12,每个版本都对SDK进行了更新,以支持新的功能和更好的开发体验。
Android的影响
- 市场占有率:Android迅速占领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
- 开源特性:Android作为一个开源平台,为开发者和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原理涉及多个层面,从内核到应用框架,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 Android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的概述:1. Linux 内核
- 核心组件:Android 基于修改过的 Linux 内核,提供核心系统服务,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网络堆栈等。
- 驱动支持:内核负责硬件驱动,如显示、摄像头、蓝牙、Wi-Fi 等。
2. 硬件抽象层(HAL)
- 硬件接口:HAL 提供了一组标准接口,使得 Android 操作系统可以不依赖于具体的硬件实现,从而更容易在不同设备上运行。
- 封装硬件差异:HAL 封装了硬件的具体实现细节,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
3. 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
- 系统分区:Android 将系统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内核空间运行 Linux 内核,用户空间运行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
4. 系统服务
- 服务管理:系统服务运行在用户空间,负责管理系统资源,如窗口管理、音频管理、电源管理等。
- 进程间通信:系统服务通过Binder IPC(进程间通信)机制相互通信,也提供给应用程序使用。
5. 应用框架
- API 提供者:应用框架提供了构建应用程序所需的 API,包括活动(Activity)、服务(Service)、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和内容提供器(ContentProvider)等。
- 开发工具:开发者通过这些 API 开发应用程序,使用 Android SDK 中的工具进行调试和打包。
6. 应用程序
- 用户交互:应用程序是用户直接与之交互的软件,它们利用应用框架提供的 API 实现各种功能。
- 运行时:应用程序通常运行在 Android Runtime (ART) 上,ART 负责应用程序的执行和资源管理。
7. Android Runtime (ART)
- 执行环境:ART 是 Android 上的应用运行时环境,它取代了早期的 Dalvik 虚拟机。
- 提前编译:ART 使用提前编译(AOT)技术,将应用程序的字节码编译成本地机器码,提高了运行效率。
8. 安全性
- 沙箱机制:每个应用程序都在自己的沙箱中运行,限制了对系统和其他应用资源的访问。
- 权限系统:Android 有一个细粒度的权限系统,应用程序必须请求并获得用户的许可才能访问某些受限资源。
通过这些层次和组件的协同工作,Android 系统能够提供稳定、灵活、安全的移动计算环境。每一层都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同时依赖于下层的支持,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软件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