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

简介: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是一类具有大量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中,通过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来学习语言模式、语法和语义,从而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

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它火爆也让大语言模型这个词变的很流行,到底什么是大语言模型,今天从初学者的角度介绍一下大语言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流程等。下面的介绍中如果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不太理解,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毕竟我们不打算造车,只要做到自己部署开源大模型的时候,不至于脸盲就可以了。

一、大语言模型特点和基本组成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是一类具有大量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中,通过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来学习语言模式、语法和语义,从而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

1.1 大模型特点

大规模参数: 大语言模型拥有大量的参数,这使得它们能够学习丰富的语言特征和模式。

深度学习架构: 它们通常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如Transformer架构,该架构包括自注意力机制,能够处理长距离依赖关系。

预训练能力: 在大量文本数据上进行预训练,以学习语言的通用表示,这使得模型能够泛化到多种不同的任务。

微调灵活性: 可以在特定任务上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如翻译、摘要、问答等。

上下文理解: 能够理解输入文本的上下文,生成连贯和相关的输出。

多任务学习: 一些大模型能够处理多种语言任务,展现出一定的通用性。

生成能力: 除了理解语言,许多大模型还能够生成连贯和语法正确的文本。

计算资源需求: 训练和运行这些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通常需要使用GPU或TPU等高性能计算设备。

1.2 大语言模型基本组成

1. 词嵌入(Embeddings):

作用:将单词转换为连续向量,以便神经网络能够处理。向量表示的词语包含了语义信息,使得相似词在向量空间中距离较近。

典型方法:如Word2Vec、GloVe、BERT等。

2. 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作用:编码器将输入文本转换为内部表示,解码器将内部表示转换为输出文本。

典型架构:变压器模型包含多层的编码器和解码器,每一层都有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

3.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

作用:在处理输入序列时,模型可以关注序列中的不同部分,理解词语之间的依赖关系。

特点:可以并行处理序列中的所有词语,提高计算效率。

4.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作用:在变压器的每一层中,前馈神经网络用于进一步处理和转换编码后的表示。

结构:通常是全连接层,带有激活函数(如ReLU)。

5.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作用:因为变压器架构没有顺序信息,位置编码添加到词嵌入中,提供序列中每个词的位置信息。

实现:通过正弦和余弦函数生成的固定位置编码或可训练的位置编码。

6.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作用:衡量模型输出与实际目标之间的差距,用于指导模型参数的更新。

常用类型: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Entropy Loss)在语言模型中常用。

7.优化器(Optimizer):

作用:根据损失函数的反馈,调整模型参数以最小化损失。

常用方法:如Adam、SGD(随机梯度下降)等。

二、大语言模型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

2.1工作原理

预训练: 大语言模型通常在大量的文本数据上进行预训练。这些文本可能来自互联网、书籍、新闻等。预训练阶段使用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掩码语言模型(MLM)、下一句预测(NSP)等。

微调: 在预训练完成后,模型可以在特定任务的数据集上进行微调,以适应特定的应用场景,如问答、文本分类、摘要生成等。

编码器-解码器架构: 许多大模型使用Transformer架构,它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编码器处理输入文本,解码器生成输出文本。

自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架构中的自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够在处理每个单词时考虑到整个文本序列,从而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

层次化表示: 模型通过多个层次(或称为“层”)来学习从单词到句子的复杂表示。

优化和迭代: 通过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不断更新模型的参数,直至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达到满意水平。

2.2工作流程

大模型其核心原理是基于神经网络,特别是变压器(Transformer)架构。以下是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工作流程: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收集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书籍、文章、网站等。数据经过清理、分词、去重等预处理步骤。

训练: 使用预处理后的数据训练模型。训练的目标是通过调整模型的参数,使其能够预测给定上下文中的下一个词语或生成有意义的文本。

推理: 训练完成后,模型可以根据输入的文本生成相关的响应或进行文本生成任务。

2.3 流程示例

输入处理: 输入文本被分词并转换为词嵌入向量。

编码: 词嵌入向量通过多个编码器层处理,每层包含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

解码: 内部表示通过多个解码器层处理,生成预测的输出文本。

输出生成: 解码器输出通过软最大(Softmax)层,转换为最终的词语序列。

三、大语言模型中的参数

在深度学习模型中,参数是模型从输入数据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数学表示。它们可以被视为模型的"记忆",存储了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学到的模式和规律。大语言模型的参数量是指模型中需要学习和调整的变量数量。参数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模型的性能和能力。为了让这点更容易理解,可以把模型想象成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器,参数就像是这个机器中的齿轮和零件。

3.1参数的作用

学习和记忆:

模型通过训练数据调整参数,这些参数帮助模型记住语言中的模式、语法和词汇间的关系。

比如,当模型学到“猫”和“狗”都可能与“宠物”相关时,这就是参数在起作用。

生成和预测:

参数决定模型如何从输入的文本生成相应的输出。

例如,当你输入“今天的天气如何?”,模型的参数帮助它生成一个合理的回答,比如“今天的天气晴朗”。

3.2参数量的实际意义

更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更多的参数意味着模型有更多的“齿轮和零件”,可以处理更复杂的语言模式。

比如,一个拥有10亿参数的模型可能会比一个拥有1亿参数的模型在理解和生成复杂句子时表现得更好。

更广的知识范围:

大量的参数允许模型在训练中记住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这意味着模型可以回答更多种类的问题,并且在多个领域(如科学、历史、娱乐)中表现得更加智能。

更好的上下文理解:

大量的参数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生成更加相关和连贯的回答。

比如,当你与模型进行对话时,更多的参数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你之前说过的话,从而提供更相关的回答。

3.3结合工作原理的解释

当我们谈到模型的训练时,模型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每一段文本都会影响模型的参数,这些参数帮助模型理解和生成语言。

词嵌入(Embeddings):

参数决定每个词如何转换为数值向量。更多的参数意味着可以捕捉更细微的语义差异。

编码器和解码器:

参数决定模型如何将输入文本编码成内部表示,并从这些表示中生成输出。更多的参数帮助模型更准确地捕捉和再现语言结构。

自注意力机制:

参数决定模型如何在处理文本时关注不同的部分。更多的参数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模型的参数量就像是一个机器中的齿轮和零件,数量越多,这个机器就越强大、越聪明。更多的参数让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语言,表现得更加智能和连贯。

四、预训练模型

预训练模型(Pre-trained Model)是深度学习,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下是预训练模型的定义、用途、建立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的介绍:

4.1 定义:

预训练模型是指在一个大型数据集上预先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这些模型已经学习了语言的基本规律、语法结构、语义信息等,能够捕捉到语言的丰富特征。

4.2 用途:

迁移学习: 预训练模型可以在新的任务上进行微调,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提高学习效率和性能。

通用语言表示: 为各种NLP任务提供通用的语言表示,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机器翻译等。

知识迁移: 将从大规模数据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特定领域的任务中。

4.3建立过程:

数据收集: 收集大量的文本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来自互联网、书籍、新闻等。

预训练任务: 设计任务让模型在大规模数据上进行学习,如掩码语言模型(MLM)或下一句预测(NSP)。

模型训练: 使用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或PyTorch)训练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

模型保存: 训练完成后,保存模型的参数,以便进行微调或部署。

五、transformers 库

transformers 库是由 Hugging Face 团队开发的一个开源库,专门用于处理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中的预训练模型。这个库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深度学习模型,这些模型已经在大规模的文本数据集上进行了预训练,能够捕捉到语言的丰富特征和模式。

5.1 主要特点:

预训练模型: 库中包含了BERT、GPT、RoBERTa、T5等流行的预训练模型,这些模型已经在大量的文本数据上进行了训练,能够理解语言的语法和语义。

易于使用: transformers 提供了统一和简洁的API,使得加载预训练模型、微调和应用这些模型变得非常简单。

模型微调: 用户可以在特定任务的数据集上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的NLP任务,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问答等。

多语言支持: 许多模型支持多种语言,不仅限于英语。

模型转换: 可以轻松地将模型集成到TensorFlow或PyTorch框架中。

社区贡献: transformers 库拥有活跃的社区,不断有新的模型和功能被添加。

5.2使用原理:

加载预训练模型: 选择适合任务的预训练模型,并使用库提供的API加载模型和相关的分词器。

数据处理: 使用分词器将文本转换为模型能理解的格式(通常是输入ID、注意力掩码等)。

模型推理: 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模型,进行推理或训练。

微调: 在特定任务的数据集上进一步训练模型,调整模型参数以提高任务性能。

保存和部署: 微调后的模型可以被保存并部署到生产环境中。

目录
打赏
0
2
2
0
372
分享
相关文章
MMdetection框架速成系列 第02部分:整体算法流程+模型搭建流程+detection训练与测试核心组件+训练部分与测试部分的核心算法
众所周知,目标检测算法比较复杂,细节比较多,难以复现,而我们推出的 MMDetection 开源框架则希望解决上述问题。目前 MMdetection 已经复现了大部分主流和前沿模型,例如 Faster R-CNN 系列、Mask R-CNN 系列、YOLO 系列和比较新的 DETR 等等,模型库非常丰富,star 接近 13k,在学术研究和工业落地中应用非常广泛。
1856 0
从理论到实践:使用JAVA实现RAG、Agent、微调等六种常见大模型定制策略
大语言模型(LLM)在过去几年中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展现了在理解和生成类人文本方面的卓越能力。然而,通用LLM的开箱即用性能并不总能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或领域要求。为了将LLM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场景,开发出了多种LLM定制策略。本文将深入探讨RAG(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Agent、微调(Fine-Tuning)等六种常见的大模型定制策略,并使用JAVA进行demo处理,以期为AI资深架构师提供实践指导。
213 73
RAG-Gym: 基于过程监督的检索增强生成代理优化框架
本文介绍RAG-Gym框架,通过过程监督优化推理与搜索代理。针对传统RAG架构效能限制及提示工程依赖问题,提出统一优化方法。核心贡献包括:设计ReSearch代理架构实现推理与搜索协同;验证过程奖励模型提升性能;系统分析过程监督来源、奖励模型迁移性和性能扩展规律。实验表明,RAG-Gym显著增强知识密集型任务中搜索代理表现,为未来智能系统研发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36 3
RAG-Gym: 基于过程监督的检索增强生成代理优化框架
WebDreamer:基于大语言模型模拟网页交互增强网络规划能力的框架
WebDreamer是一个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网络智能体框架,通过模拟网页交互来增强网络规划能力。它利用GPT-4o作为世界模型,预测用户行为及其结果,优化决策过程,提高性能和安全性。WebDreamer的核心在于“做梦”概念,即在实际采取行动前,用LLM预测每个可能步骤的结果,并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目标的行动。
126 1
WebDreamer:基于大语言模型模拟网页交互增强网络规划能力的框架
监督学习工作流程:从数据准备到模型部署
本文详细介绍了监督学习的工作流程,涵盖数据准备、模型选择、训练、评估与优化、部署等关键步骤,并结合具体代码示例,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监督学习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方法。从数据收集、清洗到特征工程,再到模型训练与评估,最后部署模型,每个环节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实践建议。适合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学习。
147 2
深入探讨 Webhook 的本质、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技术
Webhook是一种在特定事件发生时,由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发送通知的机制,实现数据的实时、高效传递。本文介绍Webhook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及设置使用方法,探讨其优势与挑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369 7
概括模型开发部署流程
**模型部署流程概览:**训练完成的大型语言模型经验证评估,进行剪枝量化后导出为标准格式。封装成API,部署到云服务器,考虑GPU资源与安全。通过Docker或Kubernetes管理,集成后端服务,确保负载均衡和安全。监控性能,执行A/B测试和灰度发布,持续优化与维护。每个步骤涉及团队协作与线上稳定性。
105 1
HUSKY:一个优化大语言模型多步推理的新代理框架
HUSKY是开源语言代理,专注复杂任务处理,如数字、表格及知识推理。通过多步计划和专家模型执行,它能迭代解决问题。在多模态任务中,即使使用小型模型,HUSKY也能匹敌GPT-4。训练涉及教师模型创建解决方案轨迹,以泛化处理广泛任务。在数值、表格和知识推理任务上表现出色,通过整合高效模型,HUSKY展示了在复杂推理领域的潜力。
144 3
Prompt进阶系列1:LangGPT(从编程语言反思LLM的结构化可复用提示设计框架)
Prompt进阶系列1:LangGPT(从编程语言反思LLM的结构化可复用提示设计框架)
Prompt进阶系列1:LangGPT(从编程语言反思LLM的结构化可复用提示设计框架)
大模型开发:描述模型可解释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它。
模型可解释性在AI和机器学习中至关重要,尤其在金融风控等领域,它关乎信任、公平性和法规合规。通过建立信任、发现偏见、排查错误和满足法规要求,可解释性促进了模型的改进和社会接受度。研究者采用简单模型、局部和全局解释方法、模型可视化及原型/反例等策略提升模型透明度。这是一项结合算法、专业知识和伦理的跨学科挑战。
499 1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