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 - 改良设计模式 - 责任链模式

简介: Kotlin - 改良设计模式 - 责任链模式

本系列学习教程笔记属于详细讲解Kotlin语法的教程,需要快速学习Kotlin语法的小伙伴可以查看“简洁” 系列的教程

快速入门请阅读如下简洁教程:
Kotlin学习教程(一)
Kotlin学习教程(二)
Kotlin学习教程(三)
Kotlin学习教程(四)
Kotlin学习教程(五)
Kotlin学习教程(六)
Kotlin学习教程(七)
Kotlin学习教程(八)
Kotlin学习教程(九)
Kotlin学习教程(十)

Kotlin教程笔记(55) - 改良设计模式 - 责任链模式

imgKotlin - 改良设计模式 - 责任链模式

#一、前言

  • 责任链模式
    • 作用: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个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 举例:OKHttp 的拦截器、Servlet 中的 FilterChain

#二、使用责任链模式

  • 例子:学生会经费申请
  • 重点:1 个请求会在 n 个处理器组成的处理器链上传递

以学生会经费申请会例,学生会会有一些日常开销以及活动开支,需要向学院的学生会基金申请经费,如果金额在 100 元之内,由分部长审批;如果金额在 100 到 500 元之间,由会长审批;如果金额在 500 到 1000 元之间,由学院辅导员审批;而如果金额超过 1000 元,则默认打回申请。像这种需要一层层往后传递请求的情况,非常适合采用责任链模式来设计程序:

/**
 * 经费申请事件
 *
 * @author GitLqr
 */
data class ApplyEvent(val money: Int, val title: String)

/**
 * 经费审批处理器
 *
 * @author GitLqr
 */
interface ApplyHandler {
    val successor: ApplyHandler?
    fun handleEvent(event: ApplyEvent)
}

注意:责任链模式需要将处理器对象连成一条链,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让前驱处理器持有后继处理器 successor

接着,根据案例需要,编写各个角色对应的处理器类:

/**
 * 部长
 *
 * @author GitLqr
 */
class GroupLeader(override val successor: ApplyHandler?) : ApplyHandler {
    override fun handleEvent(event: ApplyEvent) {
        when {
            event.money <= 100 -> println("Group Leader handled application: ${event.title}.")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Event(event)
            else -> println("Group Leader: This application cannot be handled.")
        }
    }
}

/**
 * 会长
 *
 * @author GitLqr
 */
class President(override val successor: ApplyHandler?) : ApplyHandler {
    override fun handleEvent(event: ApplyEvent) {
        when {
            event.money <= 500 -> println("President handled application: ${event.title}.")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Event(event)
            else -> println("President: This application cannot be handled.")
        }
    }
}

/**
 * 学院
 *
 * @author GitLqr
 */
class College(override val successor: ApplyHandler?) : ApplyHandler {
    override fun handleEvent(event: ApplyEvent) {
        when {
            event.money <= 1000 -> println("College handled application: ${event.title}.")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Event(event)
            else -> println("College: This application cannot be handled.")
        }
    }
}

最后,创建各个角色处理器实例,并按顺序组成一条链,由链头开始接收、转发需要被处理的经费申请事件:

// 使用
// val college = College(null)
// val president = President(college)
// val groupLeader = GroupLeader(president)
val groupLeader = GroupLeader(President(College(null)))
groupLeader.handleEvent(ApplyEvent(10, "buy a pen")) // 买只钢笔
groupLeader.handleEvent(ApplyEvent(200, "team building")) // 团建
groupLeader.handleEvent(ApplyEvent(600, "hold a debate match")) // 举行辩论赛
groupLeader.handleEvent(ApplyEvent(1200,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llege")) // 学院年会

// 输出
Group Leader handled application: buy a pen.
President handled application: team building.
College handled application: hold a debate match.
College: This application cannot be handled.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到,经费申请事件会在处理器链上传递,直到被一个合适的处理器处理并终止。

注意:这话是针对当前案例说的,责任链模式没有硬性要求一个请求只能被一个处理器处理,你可以在前面的处理器中对请求进行加工,提取数据等等操作,并且可以选择是否放行,交由后面的处理器继续处理,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三、改良责任链模式

  • 例子:学生会经费申请
  • 重点:偏函数 Partial Function

在对上述案例进行改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偏函数是什么,在不同的编程语言中,对偏函数的理解还不一样,在 Python 中,偏函数是使用 functools.partial 把一个函数的某些参数给固定住(也就是设置默认值),返回一个新的函数,调用这个新函数会更简单。而在 Scala 中,偏函数是使用 PartialFunction 构建一个仅仅处理输入参数的部分分支的函数,换句话说,就是带有判断条件的函数,只有满足条件的参数,才会被函数处理。

以上结论来自以下两篇文章:

题外话:对 Scala 偏函数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上面的文章,写的很通透。

回过头来,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机理是,整个链条上的每个处理环节都有对其输入的校验标准,当输入的参数处于某个责任链节的有效接收范围之内,该环节才能对其做出正常的处理操作。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链条上的每个处理环节看做是一个个的偏函数呢?是的,不过 Kotlin 中并没有内置偏函数 API,好在有一个第三方 Kotlin 函数库【funKTionale】 (opens new window),其中的 partialfunctions.kt 就有 Scala 中偏函数的类似实现:

// https://github.com/MarioAriasC/funKTionale/blob/master/funktionale-utils/src/main/kotlin/org/funktionale/utils/partialfunctions.kt

class PartialFunction<in P1, out R>(private val definetAt: (P1) -> Boolean, private val f: (P1) -> R) : (P1) -> R {
    override fun invoke(p1: P1): R {
        if (definetAt(p1)) {
            return f(p1)
        } else {
            thro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Value: ($p1) isn't supported by this function")
        }
    }

    fun isDefinedAt(p1: P1) = definetAt(p1)
}

这个 PartialFunction 类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好复杂,分成如下几步,方便理解:

  • PartialFunction 继承自一个函数类型 (P1) -> R,编译器会强制要求实现 invoke() 方法,这意味着 PartialFunction 实例对象可以像调用函数那样使用。
  • 构造参数 1 definetAt: (P1) -> Boolean 用于判断 P1 参数是否满足被处理的条件。
  • 构造参数 2 f: (P1) -> R 用于处理 P1 参数并返回 R 类型值。
  • 成员方法 invoke 中,当 P1 满足条件时,则将 P1 交给 构造参数 2 f: (P1) -> R 处理;否则抛出异常。
  • 成员方法 isDefinedAt 只是构造参数 1 definetAt 的拷贝。

所以,用一句话概括 PartialFunction 实例对象,就是一个带有判断条件的"函数",只有满足条件的参数,才会被"函数"处理。现在我们用一个个 PartialFunction 实例来代替处理器是完全没问题的,问题是怎么把它们链接起来呢?【funKTionale】 (opens new window)中还为 PartialFunction 扩展了一个 orElse 函数,这就是把偏函数组合起来的关键:

// https://github.com/MarioAriasC/funKTionale/blob/master/funktionale-utils/src/main/kotlin/org/funktionale/utils/partialfunctions.kt

infix fun <P1, R> PartialFunction<P1, R>.orElse(that: PartialFunction<P1, R>): PartialFunction<P1, R> {
    return PartialFunction({ this.isDefinedAt(it) || that.isDefinedAt(it) }) {
        when {
            this.isDefinedAt(it) -> this(it)
            that.isDefinedAt(it) -> that(it)
            else -> thro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function not definet for parameter ($it)")
        }
    }
}

同样,也分成如下几步,方便理解:

  • orElsePartialFunction 的扩展函数,故内部可以使用 this 获取原本的 PartialFunction 实例(也就是 receiver)。
  • orElse 只接收一个 PartialFunction 类型参数 that,并且返回一个 PartialFunction 类型实例,故 orElse 可以嵌套调用。
  • orElse 返回值是一个使用了两个 PartialFunction 实例对象 (即 thisthat)组合出来的一个新的 PartialFunction 实例对象,
  • orElse 返回值的意图是,只要原本的 thisthat 中有一个条件成立,那么就让条件成立的那个来处理参数 P1 ,否则抛出异常。其实,这个 that 就相当于是责任链模式中的 successor
  • orElse 使用 infix 修饰,故支持中缀表达式写法。

注意:你可能一时看不懂 PartialFunction({ xxx }){ yyy } 这个奇怪的语法,其实很简单,在创建一个 PartialFunction 实例时,可以传入两个 Lambda 表达式,所以正常写法应该是这样的 PartialFunction({ xxx }, { yyy }) ,不过,在 Kotlin 中,当 Lambda 表达式作为最后一个参数传入时,可以写到函数外部,所以就出现了 PartialFunction({ xxx }){ yyy } 这种写法。

好了,现在用 PartialFunction 来改良原本的责任链模式代码:

/**
 * 使用自运行Lambda来构建一个个 PartialFunction 实例:部长、会长、学院
 *
 * @author GitLqr
 */
val groupLeader = {
    val definetAt: (ApplyEvent) -> Boolean = { it.money <= 200 }
    val handler: (ApplyEvent) -> Unit = { println("Group Leader handled application: ${it.title}.") }
    PartialFunction(definetAt, handler)
}()
val president = {
    val definetAt: (ApplyEvent) -> Boolean = { it.money <= 500 }
    val handler: (ApplyEvent) -> Unit = { println("President handled application: ${it.title}.") }
    PartialFunction(definetAt, handler)
}()
val college = {
    val definetAt: (ApplyEvent) -> Boolean = { true }
    val handler: (ApplyEvent) -> Unit = {
        when {
            it.money <= 1000 -> println("College handled application: ${it.title}.")
            else -> println("College: This application is refused.")
        }
    }
    PartialFunction(definetAt, handler)
}()

注意:自运行 Lambda 相当于是 js 中的立即执行函数。

接下来就是用 orElse 将一个个 PartialFunction 实例链接起来:

// 使用
// val applyChain = groupLeader.orElse(president.orElse(college))
val applyChain = groupLeader orElse president orElse college // 中缀表达式
applyChain(ApplyEvent(10, "buy a pen")) // 买只钢笔
applyChain(ApplyEvent(200, "team building")) // 团建
applyChain(ApplyEvent(600, "hold a debate match")) // 举行辩论赛
applyChain(ApplyEvent(1200,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llege")) // 学院年会

// 输出
Group Leader handled application: buy a pen.
Group Leader handled application: team building.
College handled application: hold a debate match.
College: This application is refused.

使用 PartialFunction 之后,不仅可以不幅度减少代码量,结合 orElse 能获得更好的语法表达。以上,就是使用偏函数改良责任链模式的全部内容了。为了加深对偏函数的理解,这里引用数据工匠记的 Scala 《偏函数(Partial Function)》原文中的话:

为什么要用偏函数呢?以我个人愚见,还是一个重用粒度的问题。函数式的编程思想是以一种“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去寻求解决空间。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要去归纳问题然后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看透问题本质,定义最原初的操作和组合规则,面对问题时,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函数去解决问题,这也正是“组合子(combinator)”的含义。偏函数则更进一步,将函数求解空间中各个分支也分离出来,形成可以被组合的偏函数。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设计模式 Java Kotlin
Kotlin教程笔记(56) - 改良设计模式 - 装饰者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6) - 改良设计模式 - 装饰者模式
40 2
|
1月前
|
设计模式 安全 Java
Kotlin教程笔记(57) - 改良设计模式 - 单例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7) - 改良设计模式 - 单例模式
27 2
|
2月前
|
设计模式 Java Kotlin
Kotlin教程笔记(56) - 改良设计模式 - 装饰者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6) - 改良设计模式 - 装饰者模式
|
2月前
|
设计模式 Java Kotlin
Kotlin教程笔记(54) - 改良设计模式 - 迭代器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4) - 改良设计模式 - 迭代器模式
46 2
|
2月前
|
设计模式 安全 Java
Kotlin教程笔记(57) - 改良设计模式 - 单例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7) - 改良设计模式 - 单例模式
|
2月前
|
设计模式 JavaScript Scala
Kotlin教程笔记(55) - 改良设计模式 - 责任链模式
Kotlin教程笔记(55) - 改良设计模式 - 责任链模式
27 0
|
3月前
|
JSON 调度 数据库
Android面试之5个Kotlin深度面试题:协程、密封类和高阶函数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AntDream”,欢迎微信搜索“AntDream”或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关注,和我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文章详细解析了Kotlin中的协程、扩展函数、高阶函数、密封类及`inline`和`reified`关键字在Android开发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特性。
45 1
|
4月前
|
Android开发 开发者 Kotlin
告别AsyncTask:一招教你用Kotlin协程重构Android应用,流畅度飙升的秘密武器
【9月更文挑战第13天】随着Android应用复杂度的增加,有效管理异步任务成为关键。Kotlin协程提供了一种优雅的并发操作处理方式,使异步编程更简单直观。本文通过具体示例介绍如何使用Kotlin协程优化Android应用性能,包括网络数据加载和UI更新。首先需在`build.gradle`中添加coroutines依赖。接着,通过定义挂起函数执行网络请求,并在`ViewModel`中使用`viewModelScope`启动协程,结合`Dispatchers.Main`更新UI,避免内存泄漏。使用协程不仅简化代码,还提升了程序健壮性。
124 1
|
6月前
|
安全 Android开发 Kotlin
Android经典面试题之Kotlin延迟初始化的by lazy和lateinit有什么区别?
**Kotlin中的`by lazy`和`lateinit`都是延迟初始化技术。`by lazy`用于只读属性,线程安全,首次访问时初始化;`lateinit`用于可变属性,需手动初始化,非线程安全。`by lazy`支持线程安全模式选择,而`lateinit`适用于构造函数后初始化。选择依赖于属性特性和使用场景。**
188 5
Android经典面试题之Kotlin延迟初始化的by lazy和lateinit有什么区别?
|
5月前
|
调度 Android开发 开发者
【颠覆传统!】Kotlin协程魔法:解锁Android应用极速体验,带你领略多线程优化的无限魅力!
【8月更文挑战第12天】多线程对现代Android应用至关重要,能显著提升性能与体验。本文探讨Kotlin中的高效多线程实践。首先,理解主线程(UI线程)的角色,避免阻塞它。Kotlin协程作为轻量级线程,简化异步编程。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kotlinx.coroutines`库创建协程,执行后台任务而不影响UI。此外,通过协程与Retrofit结合,实现了网络数据的异步加载,并安全地更新UI。协程不仅提高代码可读性,还能确保程序高效运行,不阻塞主线程,是构建高性能Android应用的关键。
6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