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用堆实现优先级队列

简介: 【用Java学习数据结构系列】用堆实现优先级队列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证明:此刻你我都在努力

加油陌生人

3.png

优先级队列(Priority Queue)

优先级队列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ADT),它存储一组元素,每个元素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优先级。在优先级队列中,元素的访问顺序取决于它们的优先级,而不是它们被插入的顺序。优先级最高的元素总是最先被移除。


优先级队列的关键特性包括:

  1. 优先级规则:元素根据其优先级进行排序。通常有两种优先级规则:
  • 最大优先级:最高优先级的元素(数值最大)最先被移除。
  • 最小优先级:最高优先级的元素(数值最小)最先被移除。


  1. 插入操作:允许将新元素添加到队列中,并根据其优先级放置在正确的位置。
  2. 删除操作:移除当前优先级最高的元素。这通常被称为“弹出”(pop)操作。
  3. 查找操作:有时优先级队列支持查找当前优先级最高的元素,这被称为“查看”(peek)或“顶部”(top)操作。

  1. 动态性:优先级队列能够动态地插入和删除元素,而不仅仅是静态地存储数据。

优先级队列的常见应用:

  • 任务调度:在操作系统中,优先级队列用于管理进程或线程的调度,其中每个任务都有一个优先级。
  • 事件驱动模拟:在模拟中,事件根据其发生的时间点(优先级)被处理。
  • 图算法:在图算法如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普里姆(Prim)算法中,优先级队列用于选择下一个要处理的顶点或边。
  • 数据压缩:例如霍夫曼编码,使用优先级队列来构建最优前缀编码。
  • 网络流问题:在解决最大流问题时,优先级队列用于快速找到增广路径。

实现优先级队列的数据结构


  • 数组:简单但效率不高,因为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需要移动大量元素。
  • 链表:可以快速插入和删除,但查找特定元素可能较慢。
  • 二叉堆:最常用的实现方式,特别是二叉最小堆和二叉最大堆,它们提供了对数时间复杂度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 平衡二叉搜索树:如AVL树或红黑树,提供了对数时间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
  • 斐波那契堆:在某些操作(如删除最小元素)上非常高效,但插入和合并操作可能较慢。

优先级队列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结构,它在需要根据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操作的场景中非常有用。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二叉堆来实现优先级队列,主要了解其中的原理。


堆(Heap)

数据结构中的“堆”(Heap)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它满足以下性质:

  1. 堆序性:在最大堆中,每个节点的值都不小于其子节点的值;在最小堆中,每个节点的值都不大于其子节点的值。
  2. 完全二叉树:除了最后一层外,每一层都被完全填满,并且最后一层的所有节点都尽可能地向左排列。

堆通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它支持以下操作:

  • 插入(Insert):在堆的末尾添加一个新元素,然后通过上浮(Percolate Up)操作来恢复堆的性质。
  • 删除最大/最小元素(Extract Max/Min):移除最大(在最大堆中)或最小(在最小堆中)的元素,通常这个元素是堆的根节点。然后,将最后一个元素移动到根位置,并进行下沉(Percolate Down)操作来恢复堆的性质。
  • 查找最大/最小元素(Get Max/Min):在最大堆中返回根节点的值,在最小堆中也是返回根节点的值。
  • 堆排序(Heap Sort):通过构建一个最大堆,然后反复移除堆顶元素并重建堆,可以实现数组的原地排序。


堆可以用数组来实现,其中数组的索引与树中的位置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对于数组中的任意元素,其父节点和子节点的索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 父节点索引:(i-1)/2(其中i是当前节点的索引)
  • 左子节点索引:2*i + 1
  • 右子节点索引:2*i + 2


堆的实现通常需要对数组进行操作,以确保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能够快速地维护堆的性质。堆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数据结构,特别是在需要频繁插入和删除最大或最小元素的场景中。

堆的两种储存方式

我们上面说过堆的堆序性,以及堆其实是一颗完全二叉树。那么下面就展示了堆的两种储存方式。大根堆和小根堆 。我们先看下图。


为什么使用完全二叉树呢?因为其实堆的储存结构是一个线性数组,如果使用非完全二叉树则就会比较浪费空间。


小根堆:其根节永远小于他的两个左右孩子。

大根堆:其根节永远大于他的两个左右孩子。

了解完了堆的储存方式后,我们就该模拟实现一下,来加深一下对堆的理解。


堆的模拟实现

首先要模拟堆的实现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堆的调整方式。

堆有向上调整和向下调整。

那么我们怎么了解这两个调整呢?

顾名思义,向下调整就是在给定节点处往下调整,使这个节点往下形成的子树成为一个堆(大根堆或小根堆)


堆的向下调整

向下调整从给点的节点,不断往下调整,我这里假设是调整为小根堆。那么调整的过程就是看两个孩子节点是否比父节点小,如果小就交换一下两个节点的值就可以了。这里调整结束的条件就是child大于树的节点的个数,所以while的条件为(child<=len)。


代码实现)(小根堆为例):

public static void shiftDown(int[] array, int parent,int len) {
 
    int child=2*parent+1;  //父节点的左孩子
    while(child<=len){
 
        if(child+1<=len&&array[child+1]<array[child]){
            child=child+1;
 
        }
 
        if(array[child]<array[parent]){
            swap(array,child,parent);
        }
 
        parent=child;
        child=2*child+1;
 
    }
 
}
 
private static void swap(int[] array, int child, int parent) {
    int tmp=array[child];
    array[child]=array[parent];
    array[parent]=tmp;
 
}

使用向下调整建成小根堆

使用向下调整创建小根堆的步骤主要就是,找最后一个节点的父节点(即:(a.length-1-1)/2)开始,不断往前,每一个节点都进行一个向下调整,调整完毕后,就可以创建成一个小根堆了。如果要创建大根堆只需要改一下向下调整的比较部分即可。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273,34,67,22,11,66,8,3};
        for (int i = (a.length-1-1)/2; i >=0 ; i--) {
            shiftDown(a,i,a.length-1);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
 
 
    }
 
    public static void shiftDown(int[] array, int parent,int len) {
 
        int child=2*parent+1;  //父节点的左孩子
        while(child<=len){
 
            if(child+1<=len&&array[child+1]<array[child]){
                child=child+1;
 
            }
 
            if(array[child]<array[parent]){
                swap(array,child,parent);
            }
 
            parent=child;
            child=2*child+1;
 
 
 
        }
 
 
 
    }
 
    private static void swap(int[] array, int child, int parent) {
        int tmp=array[child];
        array[child]=array[parent];
        array[parent]=tmp;
 
    }
 
 
}


注意:堆的向下调整主要是运用在建堆,即:给定你一个数组,直接将这个数组创建成大根堆或小根堆。

想要一个一个插入的话,我们是要用到向上调整的。


堆的向上调整

堆的向上调整与向下调整相似,只是调整方向是不断往上的,所以在我们插入数据时(通常是尾插)那么我们就得使用向上调整了,因为这样我们只需要调整这个节点就好了。如果我们向下调整的话,还是需要将每个节点进行调整。

代码实现(小根堆为例):

private static void swap(int[] array, int child, int parent) {
    int tmp=array[child];
    array[child]=array[parent];
    array[parent]=tmp;
 
}
 
 
public static void shiftUp(int[] array, int child) {
 
    int parent=(child-1)/2;
    while(child>0){
        if(array[child]<array[parent]){
            swap(array,child,parent);
            child=parent;
            parent=(child-1)/2;
 
        }else {
            break;
        }
 
 
    }
}


使用向上调整一个一个插入创建小根堆

我们随机生成一个随机数,在加入数组,然后在进行调整即可。这样就是逐一插入实现小根堆,大根堆同理。

private static void swap(int[] array, int child, int parent) {
    int tmp=array[child];
    array[child]=array[parent];
    array[parent]=tmp;
 
}
 
 
public static void shiftUp(int[] array, int child) {
 
    int parent=(child-1)/2;
    while(child>0){
        if(array[child]<array[parent]){
            swap(array,child,parent);
            child=parent;
            parent=(child-1)/2;
 
        }else {
            break;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new int[10];
    Random random=new Random();
 
    for (int i = 0; i < 10; i++) {
        int n= random.nextInt(100);
        arr[i]=n;
        shiftUp(arr,i);
    }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


检验一下结果,确实是一个小根堆。


向下调整和向上调整的总结

向下调整:适用于给定一个数组,要将数组中的元素建成堆的形式,这时我们用向下调整的话是比较合适的,相比与向上调整是比较快的从时间复杂度上看。


向上调整:适用于要将数据一个一个插入,使其每次插入完成后还是堆的形式,这时因为数据通常是插入在数组尾端然后在进行调整。所以只需要调用向上调整一下为节点就可以,而这是向下调整做不到的。


模拟实现优先级队列的方法接口

如下:简单实现了offer,poll,peek方法。

offer:将数据进行尾插后,直接对该节点进行向下调整。


poll:我们将头节点数据,用另一个变量进行储存后,与最后一个节点进行调换位置然后进行一次i向下调整。

peek:查看根节点的数据。


注意:我们这里吧数组当作一颗完全二叉树,即数组的下标相当于层序遍历的顺序对应的那个节点。

 
public void offer(int e) {
        array[size++] = e;
        shiftUp(array,size - 1);
    }
 
    public int poll() {
        int oldValue = array[0];
        array[0] = array[--size];
        shiftDown(array,0,size-1);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int peek() {
        return array[0];
    }


以下是全部代码:

public class MyPriorityQueue {
 
 
    private int[] array = new int[100];
    private int size = 0;
 
 
 
    public  void shiftDown(int[] array, int parent, int len) {
 
        int child = 2 * parent + 1;  //父节点的左孩子
        while (child <= len) {
 
            if (child + 1 <= len && array[child + 1] < array[child]) {
                child = child + 1;
 
            }
 
            if (array[child] < array[parent]) {
                swap( child, parent);
            }
 
            parent = child;
            child = 2 * child + 1;
 
 
        }
 
 
    }
 
    private  void swap( int child, int parent) {
        int tmp = array[child];
        array[child] = array[parent];
        array[parent] = tmp;
 
    }
 
 
    public  void shiftUp(int[] array, int child) {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 (child > 0) {
            if (array[child] < array[parent]) {
                swap(child, parent);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else {
                break;
            }
 
 
        }
    }
 
 
 
 
 
    public void offer(int e) {
        array[size++] = e;
        shiftUp(array,size - 1);
    }
 
    public int poll() {
        int oldValue = array[0];
        array[0] = array[--size];
        shiftDown(array,0,size-1);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int peek() {
        return array[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PriorityQueue queue=new MyPriorityQueue();
        queue.offer(1);
        queue.offer(4);
        queue.offer(33);
        queue.offer(9);
        queue.offer(14);
        queue.offer(6);
 
 
        for (int i = 0; i < queue.size; i++) {
            System.out.print(queue.array[i]+" ");
 
        }
 
        System.out.println();
 
        queue.poll();
        for (int i = 0; i < queue.size; i++) {
            System.out.print(queue.array[i]+" ");
 
        }
    }
    
    }


目录
打赏
0
3
3
0
19
分享
相关文章
java实现队列数据结构代码详解
本文详细解析了Java中队列数据结构的实现,包括队列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及代码实现。队列是一种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的线性结构,支持在队尾插入和队头删除操作。文章介绍了顺序队列与链式队列,并重点分析了循环队列的实现方式以解决溢出问题。通过具体代码示例(如`enqueue`入队和`dequeue`出队),展示了队列的操作逻辑,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工作机制。
为什么要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课不仅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更是每一位开发者从“小白”迈向“高手”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要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
Java线程池ExecutorService学习和使用
通过学习和使用Java中的 `ExecutorService`,可以显著提升并发编程的效率和代码的可维护性。合理配置线程池参数,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可以实现高效、可靠的并发处理。希望本文提供的示例和思路能够帮助开发者深入理解并应用 `ExecutorService`,实现更高效的并发程序。
70 10
【潜意识Java】深度分析黑马项目《苍穹外卖》在Java学习中的重要性
《苍穹外卖》项目对Java学习至关重要。它涵盖了用户管理、商品查询、订单处理等模块,涉及Spring Boot、MyBatis、Redis等技术栈。
352 4
【潜意识Java】Java基础教程:从零开始的学习之旅
本文介绍了 Java 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涵盖从简介、程序结构到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首先,Java 是一种高级、跨平台的面向对象语言,支持“一次编写,到处运行”。接着,文章详细讲解了 Java 程序的基本结构,包括包声明、导入语句、类声明和 main 方法。随后,深入探讨了基础语法,如数据类型、变量、控制结构、方法和数组。此外,还介绍了面向对象编程的关键概念,例如类与对象、继承和多态。最后,针对常见的编程错误提供了调试技巧,并总结了学习 Java 的重要性和方法。适合初学者逐步掌握 Java 编程。
80 1
JAVA线程池有哪些队列? 以及它们的适用场景案例
不同的线程池队列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在实际使用线程池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系统资源状况以及对任务执行顺序、响应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队列来构建线程池,以实现高效的任务处理。
184 12
14天Java基础学习——第1天:Java入门和环境搭建
本文介绍了Java的基础知识,包括Java的简介、历史和应用领域。详细讲解了如何安装JDK并配置环境变量,以及如何使用IntelliJ IDEA创建和运行Java项目。通过示例代码“HelloWorld.java”,展示了从编写到运行的全过程。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Java编程。
【Java 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 014:Java队列08——数组实现的双端队列ArrayDeque
【Java 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 014:Java队列08——数组实现的双端队列ArrayDeque
199 0
【Java 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 014:Java队列08——数组实现的双端队列ArrayDeque
【Java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012:Java队列06——数组实现的优先级阻塞队列PriorityBlockingQueue
【Java数据结构及算法实战】系列012:Java队列06——数组实现的优先级阻塞队列PriorityBlockingQueue
165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