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如何通过精妙的特征工程与创新模型结构大幅提升推荐系统中的召回率,带你一步步攻克大数据检索难题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大数据计算服务MaxCompute,5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10月更文挑战第2天】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的推荐系统项目时,提高检索模型的召回率成为关键挑战。本文分享了通过改进特征工程(如加入用户活跃时段和物品相似度)和优化模型结构(引入注意力机制)来提升召回率的具体策略与实现代码。严格的A/B测试验证了新模型的有效性,为改善用户体验奠定了基础。这次实践加深了对特征工程与模型优化的理解,并为未来的技术探索提供了方向。

提高大模型召回率项目实战
image.png

最近在处理一个涉及大规模数据集的推荐系统项目时,遇到了一个典型的挑战:如何提高检索模型的召回率(recall)。召回率是指检索出来的相关文档数占文档库中所有相关文档的比例,它是衡量检索系统查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召回率意味着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到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这对于改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下面分享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策略和具体实现。

首先,明确我们面对的问题。在现有的推荐系统中,尽管模型在预测用户兴趣方面表现良好,但是由于数据空间庞大,模型经常会错过一些潜在的相关项目,导致召回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特征工程,二是优化模型结构。

在特征工程方面,增加了一些上下文相关的特征。比如用户的活跃时间段、历史行为模式等,这些特征有助于更精确地描述用户的偏好。此外,还引入了物品间的相似度特征,这样即使某个物品没有直接的历史交互记录,也可以通过其相似物品的历史表现来推测其受欢迎程度。以下是添加特征相似度的示例代码:

def calculate_similarity(item1, item2):
    # 这里可以使用余弦相似度或其他相似度度量方法
    similarity = cosine_similarity(item1.features, item2.features)
    return similarity

# 假设items是一个包含所有物品的列表
for i in range(len(items)):
    for j in range(i+1, len(items)):
        items[i].similarities[j] = calculate_similarity(items[i], items[j])
        items[j].similarities[i] = items[i].similarities[j]
AI 代码解读

接下来,我们考虑优化模型结构。原有的模型使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框架,但考虑到模型可能会过早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因此决定引入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来增强模型的表达能力。注意力机制可以帮助模型聚焦于输入序列中最相关的部分,从而提高召回率。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注意力模块实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class 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dim):
        super(Attention, self).__init__()
        self.hidden_dim = hidden_dim
        self.attn = nn.Linear(self.hidden_dim, 1)

    def forward(self, inputs):
        attn_weights = F.softmax(self.attn(inputs), dim=1)
        context_vector = attn_weights * inputs
        context_vector = context_vector.sum(dim=1)
        return context_vector
AI 代码解读

最后,为了验证改进后的效果,我们设置了严格的A/B测试流程。将用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环境下运行新旧两种模型,并收集一段时间内的用户反馈数据。通过对比两组之间的关键指标变化,最终确认了新模型在召回率方面的显著提升。

这次实践不仅帮助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也加深了我们对特征工程和模型结构优化的理解。未来,计划继续探索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目录
打赏
0
2
2
0
322
分享
相关文章
面向 MoE 和推理模型时代:阿里云大数据 AI 产品升级发布
2025 AI 势能大会上,阿里云大数据 AI 平台持续创新,贴合 MoE 架构、Reasoning Model 、 Agentic RAG、MCP 等新趋势,带来计算范式变革。多款大数据及 AI 产品重磅升级,助力企业客户高效地构建 AI 模型并落地 AI 应用。
多模态数据处理新趋势:阿里云ODPS技术栈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
阿里云ODPS技术栈通过MaxCompute、Object Table与MaxFrame等核心组件,实现了多模态数据的高效处理与智能分析。该架构支持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管理,并深度融合AI能力,显著降低了分布式计算门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其在智慧城市、数字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101 6
多模态数据处理新趋势:阿里云ODPS技术栈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
MCP、MaxFrame与大数据技术全景解析
本文介绍了 MCP 协议、MaxFrame 分布式计算框架以及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内容。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种开源协议,旨在解决 AI 大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及工具的集成问题,被比喻为大模型的“USB 接口”,通过统一交互方式降低开发复杂度。其核心架构包括 Client、Server、Tool 和 Schema 四个关键概念,并在百炼平台中得到实践应用。MaxFrame 是基于 Python 的高性能分布式计算引擎,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与 AI 集成,结合 MaxCompute 提供端到端的数据处理能力。
NPU适配推荐系统GR模型流程
本示例将开源Generative Recommendations模型迁移至NPU训练,并通过HSTU融合算子优化性能。基于Atlas 800T A2平台,使用PyTorch 2.1.0、Python 3.11.0等环境。文档涵盖容器启动、依赖安装、算子适配、源码修改、数据预处理及配置文件设置等内容。性能测试显示,使用HSTU融合算子可显著降低端到端耗时(如ml_1m数据集单step从346ms降至47.6ms)。
JSON数据解析实战:从嵌套结构到结构化表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杂乱数据中提取精准知识图谱是数据侦探的挑战。本文以Google Scholar为例,解析嵌套JSON数据,提取文献信息并转换为结构化表格,通过Graphviz制作技术关系图谱,揭示文献间的隐秘联系。代码涵盖代理IP、请求头设置、JSON解析及可视化,提供完整实战案例。
326 4
JSON数据解析实战:从嵌套结构到结构化表格
ViDoRAG:开源多模态文档检索框架,多智能体推理+图文理解精准解析文档
ViDoRAG 是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视觉文档检索增强生成框架,基于多智能体协作和动态迭代推理,显著提升复杂视觉文档的检索和生成效率。
237 8
ViDoRAG:开源多模态文档检索框架,多智能体推理+图文理解精准解析文档
|
4月前
|
Java代码结构解析:类、方法、主函数(1分钟解剖室)
### Java代码结构简介 掌握Java代码结构如同拥有程序世界的建筑蓝图,类、方法和主函数构成“黄金三角”。类是独立的容器,承载成员变量和方法;方法实现特定功能,参数控制输入环境;主函数是程序入口。常见错误包括类名与文件名不匹配、忘记static修饰符和花括号未闭合。通过实战案例学习电商系统、游戏角色控制和物联网设备监控,理解类的作用、方法类型和主函数任务,避免典型错误,逐步提升编程能力。 **脑图速记法**:类如太空站,方法即舱段;main是发射台,static不能换;文件名对仗,括号要成双;参数是坐标,void不返航。
177 5
DeepSeek模型的突破:性能超越R1满血版的关键技术解析
上海AI实验室周伯文团队的最新研究显示,7B版本的DeepSeek模型在性能上超越了R1满血版。该成果强调了计算最优Test-Time Scaling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弱到强”优化监督机制的研究思路,区别于传统的“从强到弱”策略。这一方法不仅提升了模型性能,还为未来AI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818 9
DeepSeek技术报告解析:为什么DeepSeek-R1 可以用低成本训练出高效的模型
DeepSeek-R1 通过创新的训练策略实现了显著的成本降低,同时保持了卓越的模型性能。本文将详细分析其核心训练方法。
859 11
DeepSeek技术报告解析:为什么DeepSeek-R1 可以用低成本训练出高效的模型
大数据揭秘:从数据湖到数据仓库的全面解析
大数据揭秘:从数据湖到数据仓库的全面解析
167 19

推荐镜像

更多
  • DNS
  • AI助理
    登录插画

    登录以查看您的控制台资源

    管理云资源
    状态一览
    快捷访问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