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Bagging和随机森林

简介: 【机器学习】Bagging和随机森林

学习目标

🍀 知道Bagging算法的基本原理

🍀 掌握sklearn中随机森林API的使用方法

🍔 Bagging 框架

1.1 算法引入

Baggging 框架通过有放回的抽样产生不同的训练集,从而训练具有差异性的弱学习器,然后通过平权投票、多数表决的方式决定预测结果。

 

例子:

目标:把下面的圈和方块进行分类

1)采样不同数据集

2)训练分类器

3)平权投票,获取最终结果

4)主要实现过程小结

Bagging 使用 bootstrap 采样, 会存在大约 1/3 左右的数据未被选中用于训练弱学习,这部分未被选中的数据被称为 oob(out of bag), 即:包外估计数据集。

1.2 booststrap抽样

在样本集D(样本数为m)内有放回的抽样,抽取数为m,每次抽取的概率相等为1/m,可能重复抽取。 原数据集D中36.8%的样本没有出现在采样数据集D1中。 我们可以使用D1作为训练集,D-D1作为测试集。这样实际评估的模型与期望的模型都使用m个训练样本,而我们仍有数据总量的1/3的,没有在训练集中出现的样本用于测试。

 

OOB 数据集可以作为验证集,用来辅助树的剪枝、或者评估树泛化能力。

1.3 算法总结

Bagging基本流程:通过上述自助采样,采出T个含m个训练样本的采样集,然后基于每个采样集训练出一个基学习器,在将这些基学习器进行组合。

在对预测输出进行结合的时候,Bagging通常对分类任务使用简单投票法,对回归任务进行简单的平均法。但是如果投票个数一致,则最简单的做法是随机选择一个类别,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学习器投票的置信度来确定最终的分类。

基本分类器可以是决策树,逻辑回归等基分类器。

对于稳定性不好的分类器很实用,通过多数投票,减小了泛化误差,而对于稳定的分类器,集成效果并不明显。

1.4 Bagging性能

(1)Bagging是一个很高效的集成学习算法

(2)Bagging与下面讲的AdaBoost只适用于二分类不同,它能不经修改地用于多分类、回归任务。

(3)自助bootstrap采样过程还给Bagging带来了另一个优点:由于每个基学习器只使用了初始训练集中约63.2%的样本,剩下的约36.8%样本可用作验证集来泛化性能进行“包外样本评估(即:不同于训练数据的样本)”。

(4)从偏差-方差分解角度看,Bagging主要关注降低方差,因此他在不剪枝决策树、神经网络等易受样本扰动的学习器上效果更为明显。

1.5 Bagging算法总结

Bagging算法首先采用M轮自助采样法,获得M个包含N个训练样本的采样集。然后,基于这些采样集训练出一个基学习器。最后将这M个基学习器进行组合。组合策略为:

  • 分类任务采用简单投票法:即每个基学习器一票
  • 回归问题使用简单平均法:即每个基学习器的预测值取平均值

🍔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是基于 Bagging 思想实现的一种集成学习算法,它采用决策树模型作为每一个基学习器。其构造过程:

  1. 训练:
  1. 有放回的产生训练样本
  2. 随机挑选 n 个特征(n 小于总特征数量)
  1. 预测:平权投票,多数表决输出预测结果

 

2.1 算法总结

集成学习分类之随机森林的步骤

如上图:

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有放回的抽样,得到多个样本集。具体来讲就是每次从原来的N个训练样本中有放回地随机抽取m个样本(包括可能重复样本)。

然后,从候选的特征中随机抽取k个特征,作为当前节点下决策的备选特征,从这些特征中选择最好地划分训练样本的特征。用每个样本集作为训练样本构造决策树。单个决策树在产生样本集和确定特征后,使用CART算法计算,不剪枝。

最后,得到所需数目的决策树后,随机森林方法对这些树的输出进行投票,以得票最多的类作为随机森林的决策。

说明:

(1)随机森林的方法即对训练样本进行了采样,又对特征进行了采样,充分保证了所构建的每个树之间的独立性,使得投票结果更准确。

(2)随机森林的随机性体现在每棵树的训练样本是随机的,树中每个节点的分裂属性也是随机选择的。有了这2个随机因素,即使每棵决策树没有进行剪枝,随机森林也不会产生过拟合的现象。

随机森林中有两个可控制参数:

  • 森林中树的数量(一般选取值较大)
  • 抽取的属性值m的大小。

思考

  1. 为什么要随机抽样训练集?  

如果不进行随机抽样,每棵树的训练集都一样,那么最终训练出的树分类结果也是完全一样。

  1. 为什么要有放回地抽样?

如果不是有放回的抽样,那么每棵树的训练样本都是不同的,都是没有交集的,这样每棵树都是“有偏的”,都是绝对“片面的”(当然这样说可能不对),也就是说每棵树训练出来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而随机森林最后分类取决于多棵树(弱分类器)的投票表决。

 

2.2 随机深林 API

sklearn.ensemble.RandomForestClassifier()

n_estimators:决策树数量,(default = 10)

Criterion:entropy、或者 gini, (default = gini)

max_depth:指定树的最大深度,(default = None 表示树会尽可能的生长)

max_features="auto”, 决策树构建时使用的最大特征数量

  • If "auto", then max_features=sqrt(n_features).
  • If "sqrt", then max_features=sqrt(n_features)(same as "auto").
  • If "log2", then max_features=log2(n_features).
  • If None, then max_features=n_features.

bootstrap:是否采用有放回抽样,如果为 False 将会使用全部训练样本,(default = True)

min_samples_split: 结点分裂所需最小样本数,(default = 2)

  • 如果节点样本数少于min_samples_split,则不会再进行划分.
  • 如果样本量不大,不需要设置这个值.
  • 如果样本量数量级非常大,则推荐增大这个值.

min_samples_leaf: 叶子节点的最小样本数,(default = 1)

  • 如果某叶子节点数目小于样本数,则会和兄弟节点一起被剪枝.
  • 较小的叶子结点样本数量使模型更容易捕捉训练数据中的噪声.

min_impurity_split: 节点划分最小不纯度

  • 如果某节点的不纯度(基尼系数,均方差)小于这个阈值,则该节点不再生成子节点,并变为叶子节点.
  • 一般不推荐改动默认值1e-7。

 

上面决策树参数中最重要的包括

  1. 最大特征数 max_features,
  2. 最大深度 max_depth,
  3. 节点最少样本数 min_samples_split
  4. 叶子节点最少样本数: min_samples_leaf。

2.3 随机森林的Sklearn实战

这里使用泰坦尼克号案例实战:

#1.数据导入
#1.1导入数据
import pandas as pd
#1.2.利用pandas的read.csv模块从互联网中收集泰坦尼克号数据集
titanic=pd.read_csv("data/泰坦尼克号.csv")
titanic.info() #查看信息
#2人工选择特征pclass,age,sex
X=titanic[['Pclass','Age','Sex']]
y=titanic['Survived']
#3.特征工程
#数据的填补
X['Age'].fillna(X['Age'].mean(),inplace=True)
X = pd.get_dummies(X)
#数据的切分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train_test_split(X,y,test_size=0.25,random_state=22)
#4.使用单一的决策树进行模型的训练及预测分析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dtc=DecisionTreeClassifier()
dtc.fit(X_train,y_train)
dtc_y_pred=dtc.predict(X_test)
dtc.score(X_test,y_test)
#5.随机森林进行模型的训练和预测分析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rfc=RandomForestClassifier(max_depth=6,random_state=9)
rfc.fit(X_train,y_train)
rfc_y_pred=rfc.predict(X_test)
rfc.score(X_test,y_test)
#6.性能评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print("dtc_report:",classification_report(dtc_y_pred,y_test))
print("rfc_report:",classification_report(rfc_y_pred,y_test))

超参数选择代码:

# 随机森林去进行预测
# 1 实例化随机森林
rf = RandomForestClassifier()
# 2 定义超参数的选择列表
param={"n_estimators":[80,100,200], "max_depth": [2,4,6,8,10,12],"random_state":[9]}
# 超参数调优
# 3 使用GridSearchCV进行网格搜索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gc = GridSearchCV(rf, param_grid=param, cv=2)
gc.fit(X_train, y_train)
print("随机森林预测的准确率为:", gc.score(X_test, y_test))

 

🍔 小结

🍬 Bagging 通过自助法进行采样并用于训练弱学习器,最后采用平权投票方式决定未知样本的最后预测

🍬 随机森林通过自助法、特征采样方法训练弱学习器,最后采用平权投票方式决定未知样本的最后预测

相关文章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算法
【阿旭机器学习实战】【35】员工离职率预测---决策树与随机森林预测
【阿旭机器学习实战】【35】员工离职率预测---决策树与随机森林预测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前端开发
R语言基础机器学习模型:深入探索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9月更文挑战第2天】决策树和随机森林作为R语言中基础且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了解并熟练掌握这两种模型,对于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模型,并在实际项目中灵活应用。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缓存
【机器学习】随机森林、AdaBoost、GBDT、XGBoost从零开始理解
介绍了机器学习中的几种集成学习算法,包括随机森林、AdaBoost、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和XGBoost,解释了它们的概念、优缺点、算法过程以及系统设计。
299 5
【机器学习】随机森林、AdaBoost、GBDT、XGBoost从零开始理解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前端开发 算法
【机器学习】集成学习方法:Bagging与Boosting的应用与优势
【机器学习】集成学习方法:Bagging与Boosting的应用与优势
129 2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算法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随机森林和XGBoost)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随机森林和XGBoost)
295 2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前端开发
【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深度解析与应用实践
在机器学习的广阔天地中,集成学习方法因其卓越的预测能力和泛化性能而备受青睐。其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作为集成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简单、高效且易于实现的特性,在分类和回归任务中展现了非凡的表现。本文将深入探讨随机森林的基本原理、核心构建模块、关键参数调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与案例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834 3
|
7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JavaScript
技术心得记录:机器学习——用逻辑回归及随机森林实现泰坦尼克号的生存预测
技术心得记录:机器学习——用逻辑回归及随机森林实现泰坦尼克号的生存预测
65 0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hon
【Python 机器学习专栏】随机森林算法的性能与调优
【4月更文挑战第30天】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多棵决策树并投票或平均预测结果,具有高准确性、抗过拟合、处理高维数据的能力。关键性能因素包括树的数量、深度、特征选择和样本大小。调优方法包括调整树的数量、深度,选择关键特征和参数优化。Python 示例展示了使用 GridSearchCV 进行调优。随机森林广泛应用于分类、回归和特征选择问题,是机器学习中的重要工具。
348 1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hon
PYTHON银行机器学习:回归、随机森林、KNN近邻、决策树、高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营销活动数据|数据分享(下)
PYTHON银行机器学习:回归、随机森林、KNN近邻、决策树、高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营销活动数据|数据分享
|
8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前端开发
【Python机器学习专栏】集成学习中的Bagging与Boosting
【4月更文挑战第30天】本文介绍了集成学习中的两种主要策略:Bagging和Boosting。Bagging通过自助采样构建多个基学习器并以投票或平均法集成,降低模型方差,增强稳定性。在Python中可使用`BaggingClassifier`实现。而Boosting是串行学习,不断调整基学习器权重以优化拟合,适合弱学习器。Python中可利用`AdaBoostClassifier`等实现。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两种方法。
162 0